錯的人多了,對的人也就錯了
1歲,親戚們圍著我抓鬮:「要字典!」「不對,抓彩筆或是CD啊。」
3歲,爸爸媽媽問我:「你是想學鋼琴,還是想學武術?」
7歲,爺爺奶奶問我:「想要自行車,還是想要旱冰鞋?」
12歲,同學問我:「你要買周杰倫的專輯,還是買披頭士的專輯?」
16歲,老師問我:「你想要學文?還是學理?」
18歲,爸媽問我:「工學和醫學,你選哪個?」
22歲,導師問我:「要繼續考研,還是參加工作?」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面對諸如此類、非此即彼的選擇題,好像我們的人生,就不可能擁有更多可能性。
有人會好奇,那你是怎麼選擇的?
1歲,我沒有如大家所願拿起字典、彩筆或CD,而是拿起了桌上唯一一個能吃的東西:燒餅。
3歲,爸媽帶著我去體驗了一節鋼琴課和一節武術課,在他們看到我不斷捏碎手裡的雞蛋、繞著武術館手腳並用的爬來爬去之後,把我帶回了家,什麼也沒學。
7歲,我經過慎重的考慮——還是自行車、旱冰鞋兩個都想要。疼愛我的爺爺奶奶看著我為難的小臉,都給我買了,我幻想著可以帥氣的把它們玩兒的風生水起,卻在摔了一次又一次之後,再也沒有碰過這兩樣「玩具」。
12歲,我沒有買周杰倫,我買了披頭士,雖然我並不知道披頭士是哪位,聽周杰倫的人也更多,但披頭士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酷。
16歲,我選擇了學理,雖然我的物理化學真的很渣,不過相比之下,我更討厭背誦這件事兒。
18歲,我選擇了統計學,覺得統計學就是會計,一定好找工作。
22歲,我去參加了工作,我認為早一點兒參加工作,就能比那些考研的人多奮鬥好幾年,走在他們的前面。
是不是很意外?是不是很驚喜?然而其實每個人都是這樣個性鮮明的個體。親朋好友們都在絞盡腦汁的為我們計劃美好未來,規划出康庄大道,但我們依然固執的走在自己開闢出的那條崎嶇小路上。
「那你一定過得很隨心所欲,自由洒脫吧?」
「並沒有。」
現在的我,大學畢業,沒有特長,職業也不是會計,而是一個迷戀披頭士的寫手,一個自由職業者,還沒有實現財務自由,依然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為了生活而苦惱,並沒有我預想中的笨鳥先飛,就能夠提前一步觸摸到成功的門檻。
「那你過得這麼慘,一定很後悔當初的決定吧?」
「並沒有。」
這個問題是不是覺得很扎心?是不是在某個時刻,你也悄悄的問過自己,後悔么?我也問過自己。
我很堅定的說「不!」。因為我做的每個決定都在遵從自己的內心,想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做到。一件事情能帶來什麼樣的結局,是不可能提前預知的,或許精彩,也或許會讓你挂彩。但是既然做了就不要後悔,來到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張白紙,是因為有了不同的經歷、經受了人生中的甜酸苦辣,才能變成今天的自己,才變得獨一無二。
有很多事情看似結局美好,我們因為沒有去做而感到後悔莫及,總是在思考,如果我去做了,是不是會比現在更加優秀。
也會質疑自己,或者感到自責,為什麼當初自己那麼任性,總是固執己見。
但品將想說的是,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幸運和磨難都將會成為你的一部分,使你成為更好的自己。因為不同選擇,造就了個性鮮明的你;因為不同經歷,讓你變得獨一無二。
來品將,勇敢的記錄下你奮鬥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說出自己的故事,展現自己的價值,獲得更多人的認可和支持,用事實證明,你沒有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