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36計(其一)

語文課堂36計(其一)

善水說:正如每一對夫妻,在漫長的一生中都會有一千次想掐死對方的衝動一樣,相信每個青年教師在從教過程中,都有一千次想把熊孩子揍一頓的衝動。然而,無論是教育法律法規,還是我們自身的素質使然,都不允許我們用簡單粗暴的方法解決問題。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我們大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決問題。很多憤怒、暴躁解決不了的問題,很多很多的愛和溫柔卻可以做到。最近,善水在重讀《三十六策》和《孫子兵法》,覺得兵家之計與教育策略有不謀而合之處,所以想謝謝《語文課堂36計》供大家交流、探討,歡迎通過公眾號給善水留言,交流教學心得。

第一套 勝戰計

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之計謀,適合用於班紀好,學生積極性高,教師威信高的班級。但教師要注意「亢龍有悔」,不能因為學生乖,就大意。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瞞天過海」形容極大的欺騙和謊言,什麼樣的欺騙手段都使得出來,原著中指的是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偽裝的手段迷惑、欺騙對方,使對方放鬆戒備,然後突然行動,從而達到取勝的目的。在這裡,善水指的是語文老師需要在語文課堂上構「天」建「海」,讓學生在「天」與「海」的世界裡愉悅快樂地徜徉45分鐘。在這45分鐘里,學生既可以暫時遠離塵囂,脫離現實世界,信馬由韁,感受文字的激情、文學與思想的碰撞,又可以聯繫、溝通現實世界,從文學的真善美中,由此及彼,舉一反三,以達到三維目標。

搭建必要的情景來提高學生的「雙基」(語文基礎知識和語文基本能力),是由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基本性質決定的。語文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語文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和歷史文化,語文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在逐漸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中,感受其中的思想、文化和情感,並內化為自身的修養,為塑造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礎。語文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語言的「工具性」,生活中我們所有的溝通與交流都離不開語言,語言是我們感知、溝通外界的工具,它使得我們每個人不只是一個個孤單、獨立的星球,而是相互聯繫,可以交換思想與感受的溫暖整體。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正如文中所言「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語文課堂也是不斷「翻山」的過程,以達到「見海」的教學目標。

我在設計這一課的時候,導入部分截取了《變形記》某期農村主人公的視頻片段,片中的小女孩從小生活在重山之中,從沒見過海,對海充滿了幻想和渴望。而我的學生,也是出於大別山麓,很少有學生見過海。視頻一放,他們立馬神情專註,沉浸到小女孩充滿幻想的情緒之中,全然沒有了課間的嬉笑、好動。有了情緒上的共鳴,他們在閱讀課文時,就會更加投入,也更能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在這個例子中,視頻導入取得了比較好的構建情景的效果。但是,近兩年視頻導入的亂用也會導致許多弊端,比如本末倒置、喧賓奪主、文本意識淡化……所以在後來日常教學中,我也在不斷探究通過文本來構建情景的導入,會在後面的文章中深入探討。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語文 |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