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古以來都推崇米酒入葯最佳?
眾所周知,「健康為王」的時代已經悄然來臨,人們對於健康的追求也愈發急迫,但是什麼才是真正的健康工藝、健康品質呢?我們要知道萬事萬物存於天地之間,遵循自然法則方能保其根本,《黃帝內經》中曾寫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也就是說遵循天地陰陽自然之法才是健康工藝的要求,是得到健康好品質的保證。
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就有「米酒活血養人」的說法,米酒補氣養血、助消化、健脾、養胃、舒筋活血、祛風除濕的功效也為眾多醫者所推崇。米酒應用於臨床,最早見於《黃帝內經》。到清代出現「白酒」炮製藥材,並認為米酒、白酒藥性不同,有記載「米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燒酒,散寒破結,損人尤甚。」可見,歷代慣用米酒以作療疾之物。
西晉學者、尚書郎江統著有提出發酵釀酒法的《酒誥》一書,他在其中寫道:「酒之所興,肈自上皇,或雲儀狄,又雲杜康。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據《本草綱目》記載:「米酒:行葯勢,殺百邪惡毒氣,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散濕氣。養脾氣,扶肝,除風下氣,解馬肉、桐油毒,熱飲之甚良。糟底灑。開胃下食,暖水臟,溫腸胃,消宿食,御風寒,殺一切蔬菜毒,止嘔噦,摩風痰、腰膝疼痛。」「諸酒醇不同,唯米酒入藥用」,並將米酒列為入藥酒類之首。
由此可知,米酒既可作為「酒劑」(藥酒),亦可作藥引,用米酒做藥引不僅能引葯歸經,而且米酒本身對身體具有補益、除濕、通絡、活血等功效,是各種中藥材制酒的最佳基酒。
不論是動物藥材還是植物藥材,其有效藥用成分有的易溶於乙醇(酒精),有的易溶於水,所以用來釀製藥酒度數不宜過高。如果酒的度數過高,雖然可以增加酒精溶性成分的析出,但不利於水溶性成分的溶解析出。
推薦閱讀:
※白酒酒窖設計
※20161023摘要酒評分
※川濃「五朵金花」
※20111204永福老醬評分
※白酒,為什麼要「燙一燙」再喝?
TAG:白酒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