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聽器(HA)與人工耳蝸(CI)的聲音對比

本文表達的核心是:重度以上的聽損程度下,助聽器 與 人工耳蝸 聽見的聲音有什麼差別。

本文不參與且無意討論諸如「助聽器與人工耳蝸哪個好」之類的話題,拒絕家長、個別患者及利益相關人引用為相關話題的爭論依據。

因個體差異、設備的品牌型號不同等系列問題,對兩種助聽設備的體驗很難做出和每個用戶統一的描述。所以本文羅列的對比描述均以個人病況為前提,僅供病程相似的成人病友間交流參考。

下文一切描述均基於我本人「聽」的感受,不做關於物理、醫學等理論解釋。

本人情況

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征患者,三四歲時確診耳聾(大致輕中度聽損),七歲起佩戴助聽器,聽力逐年下降,至中學時已達重度,大學時因頭部外傷致聽力爆震並反覆發作,聽力已達極重度,堅持到二十七歲做人工耳蝸並佩戴至今。

人工耳蝸手術後,術側耳聽力完全喪失,對側聽力近期出現回升(平均約回升15dB),此現象暫無醫生解釋,本人亦不接受某家長的「人工耳蝸可治療對側耳聾」的說法。對側耳聽力回升後的聽力值為:500Hz(65dB)、1000Hz(75dB)、2000Hz(105dB)、4000Hz(100dB),平均值為86dB。

依上述數值,顯然助聽器尚可支持本人對側耳殘餘聽力的需求,對高頻段的聲音會稍有不足。

聲音對比

助聽器的聲音感覺是從耳部傳進來的,人工耳蝸則更像是腦子裡生成的

從開機後一直就存在這樣的差異感:助聽器能因為過大的音量而感到耳膜刺痛,人工耳蝸則感覺整個腦袋都在煩躁和不適應,但沒有刺痛感。對於細小的聲音,這種差異有時候不太容易感覺到。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現象並沒有對本人造成困擾,基本可以忽視它的存在。

助聽器的聲音偏噪、沉悶,人工耳蝸聲音偏脆、尖銳

在城市主幹道路邊,助聽器 聽到的環境聲是混成一片的汽車噪音,隨著路況變化環境噪音有起伏感,但主要是低沉的轟鳴聲浪在起伏。能感受到附近大車在起步加速或者減速停車,沒有太多剎車盤的急促尖嘯聲。能聽見公交車進站剎車的聲音,但不覺得難受刺耳。遠處的喇叭聲有點類似「捂著嘴說話」的感覺;人工耳蝸 聽到的環境聲浪起伏明顯,整體聲感覺得更高亢。紅綠燈變換時,附近車輛起步加速、減速停車的轟鳴聲顯得更清亮。剎住剎車盤的聲音很多,特別是對公交車進站時那長嘯的剎車盤聲音感覺很「上頭」,公交車停車後還有種類似排氣的聲音也聽得很突兀,這種聲音並不舒服,雖然可以忍受。喇叭聲與環境噪音的分層很明顯,顯得尖銳一些。

在家裡,穿拖鞋在卧室的地板上踱步,助聽器 聽到的是鞋底拍地板上有種類似敲木魚的空空的撞擊感,摩擦聲感受不明顯但能聽到一些;人工耳蝸 對鞋底拍地板的聲音可以聽到,但不是空空的撞擊感,對摩擦的聲音感受較多,可輕易分辨出因鞋底與地面的壓力變化而變化的摩擦聲。

就聲音完整度來講,助聽器的聲音略有缺失偏向平面化,人工耳蝸可展現更小的聲音細節

基於上段對城市主幹道路邊的體驗,助聽器 的聲音整體感覺更像是躍然於紙面上的。譬如紅燈過後,排隊車輛同時起步加速,可以聽出來整體的汽車噪音是逐步加強的,除非附近有大車轟油門,基本不太聽得出來發動機加速的轟鳴聲細節,聲音顯得很平面。人工耳蝸 則能在這樣的噪音情況下聽出附近某輛小車轟油門的聲音,或者附近有摩托車經過也可以辨認出,並不會完全和整體環境噪音混在一起,聲音的層次感更分明一些。

在客廳,開窗並且有風,此環境下助聽器與耳蝸都可以感受到環境場有較低的持續嗡嗡聲。抽一張面巾紙輕輕捏成團,助聽器 基本聽不見,只有幅度大一些才勉強感覺到。牙籤落地的聲音可以聽見,但只有啪一下,聲音很輕。人工耳蝸 在相同情況下,輕輕捏紙巾即可有聲覺,牙籤落地的聲音不僅有一下,落地被彈起再落地的聲音也可以聽見。

就聲音的質感來講,重低音上助聽器的聲音更易引起共鳴感,人工耳蝸則在高尖音上佔優

以MC HotDog的《差不多先生》為例,前奏35秒左右開始出現一定節奏的鼓聲。助聽器 聽起來的鼓聲很自然,像是帶動鼓膜共振的感覺,但聽不見打鼓之前的那個搓盤的「唰唰唰」聲音。人工耳蝸 聽到的鼓聲也較自然,但沒有助聽器的那種比較強烈的共鳴感,可輕易地聽出搓盤聲,聲音較大。

張惠妹翻唱的《默》,助聽器 全歌曲聽下來,感覺更多的是電子琴偏低的聲音伴奏帶來的共鳴感,對張惠妹的嗓音則覺得很沉穩,個別地方感覺到用了轉音;人工耳蝸 全歌曲聽下來,共鳴感顯得弱些,但聽到了很多助聽器沒有聽到的伴奏音,對張惠妹的嗓音感受最深的是極其寬廣的音域,轉音用的很多,一些需吐氣字音的氣息也聽得清晰。

以上兩例,同時也再次說明,人工耳蝸的聲音完整度更高。

就聲音辨識度來講,助聽器在言語分辨上似乎略有優勢,人工耳蝸則對環境聲的分辨方面則更強

關於聲音辨識度問題歷來是多方爭論不休的話題。

依前所述,助聽器儘管缺失了很多聲音,但對於足夠音量的對話基本都能聽懂,對言語的理解信心也更足;人工耳蝸聽懂言語卻不完全在於音量大小,語速過快、發音的變調、話題的不連續性等等會造成言語理解的困惑。所以,人工耳蝸用戶開機後多少都經歷過一段很明顯的交際尷尬:你說的每個字都聽得清,但連成一句話卻沒懂你的意思。好在,隨著日常交流上的鍛煉和經驗的積累,這樣的尷尬會逐漸減少,雖然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

不過對環境聲的分辨,特別是對聲音細節的還原,人工耳蝸確實有著毫無爭議的優勢。早前就說過這樣的情況,周杰倫的《發如雪》,前十幾秒並沒有前奏,只有一些背景聲,大抵是持續的下雨聲,然後出現類似刀劍拔鞘的金屬聲,前奏才響起。戴助聽器時並沒有注意過這樣的情境,一直以為前十幾秒就是安靜的,有一點類似風聲的感覺。戴人工耳蝸後才注意到伴奏之前的十幾秒是背景聲。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否則追訴到底。

推薦閱讀:

求職 | 工作溝通案例和技巧

TAG:助聽器 | 人工耳蝸 | 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