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遇上虛情假意(1) - 《從零開始做銷售》
他們的特點
每位銷售人員在追蹤項目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接觸過各色各樣的渠道,如果願意說,那麼資深銷售人員與他們的合作經驗都能大書特書。
在這裡我把合作夥伴定義為:有意向與銷售人員(你)合作的各種渠道(如代理商、經銷商、集成商等等)。
他們通常具有以下一個或多個特點:商務上能夠給予配合和支持;內心極想與客戶建立業務關係;與客戶有交情或合作歷史;受客戶核心人物認可;項目操作能力強等等。
可見,不同客戶,不同項目,合作夥伴的角色和重要性也會不同。
有的項目,客戶因品牌認知以及與你的融洽關係而認可你,合作夥伴可能就以協助獲得信息、處理商務環節、打配合為主。若是廠家銷售,時間和精力有限無法同時處理區域內所有客戶情況,也會也不得不把一部分項目放給可靠的合作夥伴。
有的項目,合作夥伴佔主導地位,他們與客戶有著深入的合作,他們需要有助於拿項目、賺利潤的品牌;配合的廠家銷售多是提供合適解決方案,技術交流,並申請合適的價格。
如果除此之外就撒手不管,那不是成熟銷售的表現,應及時跟進,建立另外的信息來源,以免項目失控而成為被他人玩弄的棋子。
請記住,手裡的牌絕不能一次放空。
在商言商,合作夥伴目的是盈利,有的願意為高利潤冒高風險,這些都需要銷售人員做好評估,以免牽連。
還得靠經驗
銷售人員能接觸到的渠道不少,圍著客戶轉的公司也很多,那怎麼才能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這還得靠經驗。所以說銷售是一份經驗型的工作。
想做生意的代理商可能會主動聯繫你、約你見面,在你面前,誇大他們的能力和資源,比如與某某總關係很鐵、有政府背景、各地有生意、以前項目怎麼運作、合作將會多愉快。
聽著靠譜,但要是一衝動就答應了,之後想反悔又怕失了信譽,就挺麻煩。
切不能只聽一面之詞,冷靜得問自己幾個問題:對方這麼有能力,對客戶的了解比你多嗎?他在這家客戶做過什麼生意?如果有,當時是靠什麼,是所謂某某總的關係還是品牌?如果是靠關係,能移植到這個產品上嗎?當時評標規範是怎樣的?對方願意分享細節嗎?…
這樣一來,線條就會清晰很多,如果不方便直接問,那就旁敲側擊,摸摸底。
最有效的驗證方法還是來自客戶關鍵人物的確切指認,其次是從客戶採購部了解歷史業務往來,還可以通過其他渠道打聽該合作夥伴的情況和民間評價。
實在沒法就靠感覺、看面相了,通常來說有實力的代理商,不怕做不了項目,說話穩重,有底氣。
但最好還是基於事實做出判斷。這也適用於自己主動去開發代理商。
如果出現一種情況,客戶明文規定只有已錄入供應商名錄的企業才有資格參與生意,這又傳遞著怎樣的信號?可能真只是客戶規定,可能是客戶有所指向,也可能是競爭對手做的工作,也可能是渠道的自發力量,當然也可能恰恰是你所為。
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銷售人員要麼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渠道,要麼就是把合適的渠道變為客戶的入圍供應商。
如果銷售個人能力強,已獲得客戶信任,客戶也並無特定要求,那麼選擇一家自己熟悉的代理商當然是實惠之選。
任何人,無論是代理商(或廠家銷售),如果表示不想從你或者客戶身上賺錢(或不賺錢),那麼對方的能力和誠意就應該打個問號。
但想賺錢的代理商,就是好代理商?能贏取高利潤,就一定是極好的代理商(廠家銷售)?
首先:要弄清楚「是不想在這一單上賺錢,還是不想在這個客戶上賺錢?」
正常情況下,不想賺錢是有問題的;而不想在單個訂單上賺錢,是可以理解的。賠本賺吆喝,放長線釣大魚都是經典(客戶、廠家、代理商都可能被釣)。
第二:高利潤是泡沫,有時效性,需要精心維護;稍有不慎,就被戳破(概率極大),那麼客戶就會一去不復返。
行業紅利已過,有經驗的多選擇較低但穩定的平均利潤率(簡單的就是對標GDP增速),細水長流,保持平衡,競爭壓力反而會小。
(印象中企業增長速度的一項指標常對標GDP增速,若持平那就是倒退,只有三倍四倍那才是快速增長。
可是新常態是才有的事,心常態還是沒有的事。)
我遇見過好的代理商、也合作過自認為不好的代理商。這裡就講兩個故事,談談假意真情誰先知。
客戶A和B都是集團化運作的民營企業,長期使用競爭對手的產品,但所用的代理商不同。新故事有了新變化,代理商各有立場,客戶態度微妙,我該如何應對?輸贏間,我是否切身體會到了合適代理商的重要性?
A項目(客戶關係不錯,代理商不支持,失敗)
自上個項目投產,作為中間原材料的產品銷路大增,大老闆決定在廠區預留地上新建一套同等規模的生產裝置。此時原先經辦項目的技術副廠長已升任廠長兼公司副總,新項目由他具體負責(結果由大老闆決定)。
同樣的工藝應用,客戶積累了足夠經驗,設計院靠了邊站。不過我還是與設計院一直保持不錯的聯繫,也能獲得些有用的信息,比如項目進度、採購機會、特殊設計、客戶態度等等。
為了打好伏筆,容我先說一說幾年前的舊事吧。
溫故能知新否?
那時我還沒做儀錶銷售,並不清楚之前情況,後來匯總了多方信息,基本算弄清了個來龍去脈。那是A客戶實業投資的第一個項目,抱著學習的態度,也謹慎,當時設計院的建議很受重視。很多產品選用進口品牌,包括了儀錶、閥門、控制系統。
有個代理商在當時當地很有實力,有人脈,拿到了我們公司的項目代理授權(共兩部門兩大類產品、三個標段)。每個標段三家競爭,同樣是代理商上陣,也同樣有廠家銷售助力。
(我們主要對手品牌在國內的運營有歷史特色。比如進入中國時成立了幾家合資公司,之後形勢大好,就又成立獨資公司;運用股權協議,限制合資,壯大獨資。各司都獨立銷售,各有渠道,明爭暗鬥。
外人看熱鬧,內人挖財道。亂,意味著漏洞,和賺錢的機會。)
三個標段同一天投標,技術權重佔0.6,商務權重為0.4,三輪競爭PK,總分高者中;客戶只宣布最終結果,而不會告知每輪報價細節(有內線,這個就不成問題)。
A客戶操作項目的是公司項目總監,略顯年輕的技術經理並不引人注目。
銷售在技術上做了鋪墊,我方代理商能來事,技巧運用爐火純青,想來應和客戶達成了默契。清楚不會出局,在技術並不明顯優勢的情況下,標書首次報價就沖高,既想麻痹對手,也想試探客戶,一切順利的話,三輪下來還能騰出利潤空間。
競爭對手Y也不是省油的燈,報價拿捏恰到好處,緊咬著不放。第三品牌率先出局。
之後膠著了兩輪,項目負責人看似很為難,並沒有做出有利於任何一方的舉動,最後臨時通知決定加試一輪,並宣布還需內審,具體結果等明天通知。
打聽到對手價格略低,我們技術略高,綜合我們稍有優勢,代理商是不願再多降價了(有賺快錢的心態)。
公司能申請的折扣是到頭了,揉單騰利潤的法子也琢磨了。屏一口氣增一分利。
深夜,又與項目負責人電話溝通,關係是到位的,獲知最後對手價格也沒怎麼下調,按規則機會差不多,待明天與老闆彙報時,他會稍微有所側重,應該問題不大。聽到這些,心情就放寬了些。
哪知道,第二天宣布中標的是Y品牌代理商E。
(小樓昨夜聽風雨,一個晚上不知發生了多少故事。)
之後另一標段技術優勢明顯(同事部門),本應十拿九穩,拼到最後放了價格卻仍出乎意料的輸給了同一個代理商。
結果很鬱悶,大家很憤惱。
但「善戰者不怒」,競爭本就應是想方設法讓對手生氣,而不讓自己生氣。你一生氣,對手就笑了。厲害的對手理應成為你的學習對象,學習他們為什麼能讓你生氣。
後來聽說是代理商E連夜搭上了一個親戚與集團太子哥的同學關係。估計以前就搭上了,但沒有下重注。太子給打了招呼,面子很好使,也沒人敢把這個事捅給大老闆,誰又能知道爺倆有沒有過交流,誰又敢冒丟飯碗穿小鞋的風險。
以上道聽途說,並無實證,只是想說明關係起了決定性作用。
但關係是有價位的,一語值千金。
Y品牌的市場混亂正好讓代理商有辦法攤派各項開支,背後支持的是合資公司的廠家銷售。
有人會說,關係沒到位自然得輸。說得絕對正確,就好像地球是圓的。但要只這麼說,那麼每一個失敗的案例都可歸結為此,就有點站著說話不嫌腰疼的嫌疑。我們的目的是找問題找原因。
如果話來自資深實踐家,我們要重視要深刻體會;但如果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人,說的都對做出來可能都錯,那就當一笑而過;有悟性的銷售自然該反思反思該總結總結。
還有,我們也不能成為鍵盤俠。
那什麼是關係?
推薦閱讀:
※渠道合作模式迎來革新,「聯運+投放」成為新標準
※國內有什麼比較好的小額投資渠道么?
※亞馬遜:有哪些渠道可以讓你快速積累Review?
※未來新車金融的市場機會在哪?這裡有份深度分析
※為什麼某些 App 在安卓的軟體市場上的開發商顯示的不是真正的開發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