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技巧】親子溝通:如何讓孩子願意和你溝通

文/知心大叔

一、以身作則,讓孩子願意與你溝通

五年級的小磊在作文《我的爸爸》中寫道:

小時候我非常喜歡我的爸爸,也很愛和他說話。那時候爸爸說到做到,他要求我做完功課再看電視,他也不看,輔導我做完作業,大家一起看。他愛看書,還把書上的故事講給我聽,爸爸棒極了!

可是自從他當上老闆以後,就慢慢變了,我越來越不喜歡他了,原因是他只知道嚴格要求我,卻不嚴格要求自己。他教我不要說髒話,可我卻經常聽到他用髒話罵媽媽;他要我認真學習好好讀書,可他自己卻只知道喝酒、打麻將。我再沒見過他看書,有時我不懂的問題問他,他總是一問三不知。

有一次我對他說:「爸爸,為什麼你要我做的,你自己卻做不好啊?」他一聽火了,上來狠狠地揪住我的耳朵:「真是反了,倒教訓起老子來了,看我不揍扁你!」

我為有這樣的爸爸而感到苦惱,我真的不想理他了。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你只知道要求孩子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而自己卻不拘小節,我行我素,久而久之,你的威信、你說話的分量,就會在孩子的心目中大打折扣,以至於孩子會不屑與你進行溝通。

二、以友相待,讓孩子主動與你溝通

《中學生報》小記者、北京高二學生董誠,和媽媽杜女士就是一對最最要好的知心朋友。

杜女士說:「以前逛商場,兒子要看光碟,我要看衣服,總有矛盾。後來,我看中什麼衣服,就請兒子當參謀。我偷偷看兒子一眼,他點頭我就試穿。我覺得兒子有男孩的眼光,媽媽衣服選得好不好,他一下就能看出來。兒子是我最好的參謀。」董誠說:「跟媽媽出去特別輕鬆。媽媽能讓我當參謀,我這個當兒子的,感到就像她的好朋友,特有自信。」

杜女士常常把自己無論是快樂的還是不快樂的心理感受與兒子分享,她說:「從當媽媽的那天開始,我就感覺我不光孕育了一個生命,更是多了一個朋友。」媽媽向兒子交心,兒子非常感動,他說:「媽媽跟我非常平等,而不是高高在上。我有什麼心裡話都願意和媽媽說。」兒子有時候背著書包進門:「媽,我跟你說個事。」媽媽不管多忙都耐心聽他說完。

為人父母者大多有這樣的體會:孩子在家中常常沉默寡言,而一旦與朋友或同學在一起,卻往往談笑風生。這是因為孩子沒有把父母當作可以交心、談心的朋友,如果你想了解孩子心中的真實想法,那麼收起你居高臨下、訓人說教的嚴肅面孔,像朋友那樣,認真地傾聽孩子的心聲。

三、理解包容,讓孩子在溝通中完善自我

有一位父親是縣教育局長,兒子是高中學生。有一天兒子跟父親說:「爸,本人看上了一個女生,漂亮、智慧、好學,我能跟她談戀愛嗎?」

父親說:「好啊,你能看上她,她看上你了嗎?」

兒子自豪地說:「她也看上我了。」

父親樂呵呵地說:「那很好嘛,我跟你媽媽也是同學,不過是大學同學。如果你將來想在縣裡發展,你就跟她繼續下去;如果想在市裡發展,就應在市裡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想在省里發展,應該到省里解決問題;如果想到北京發展,應該到北京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想在國外發展,應該出國解決這個問題。」

一心想讀清華大學的兒子,聽了父親的一席話,想了想說:「那我就等等再說吧。」

一味地批評指責,只會適得其反,孩子會因為不知所措,進而產生自卑、自閉、逆反甚至厭世心理。而理解包容、以理服人,實際上是父母給了孩子反省和改正的機會。

四、欣賞激勵,讓孩子在溝通中改變人生

王玲玉的女兒張茗,16歲時就出版了詩文集《陽光女孩》。這個有文學天賦的張茗,7歲時就寫了第一首詩《鏡子的美麗》。當時她還不大會寫字,許多字都是拼音代替的。可她卻興奮不已,大聲對媽媽說:「媽媽,你看我寫的詩!」

媽媽看了一遍後,非常激動:「太棒了,我女兒會寫詩了!我要把它珍藏起來。」媽媽的鼓勵,讓女兒信心大增。以後,女兒又陸續寫第二首、第三首……後來又開始寫散文、小說。

王玲玉經常對女兒說:「孩子,媽媽是你永遠的讀者。」正是這位最忠實、最特殊的讀者,大大激發了女兒的潛能,培養了女兒的自信,幫助女兒愛上了寫作。

1975年母親節時,正在哈佛大學讀二年級的比爾·蓋茨,給他的母親瑪麗·蓋茨寄來一張問候卡,上面這樣寫道:「我愛您!媽媽,您從不說我比別的孩子差;您總是在我乾的事情中,不斷尋找值得讚許的地方;我懷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時光。」這位獨步天下的億萬富翁,從他母親那兒得到了一份被許多母親忽視了的東西———欣賞和激勵。「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孩子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被欣賞和激勵。

介紹:知心大叔,18年專註人際溝通與公眾演講培訓,當眾演說之魂資深專家,心理諮詢師,人際溝通師,致力於幫助在當眾講話方面有障礙的群體,如果你在當眾講話方面碰到難題可以加大叔微信。微信公眾號:當眾演說之魂,個人微信號:911901626


推薦閱讀:

工作彙報、回答問題、演講、開會、主持從頭到尾越來越緊張,而且無法控制怎麼辦?
大叔分享 — 做銷售怎麼練好口才?
當眾講話的4個階段以及其四大技巧

TAG:溝通 | 交流 | 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