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銷售,遇上大問題(4)- 《從零開始做銷售》
有點意外的結果
再三衡量後,我決定用0.075%精度的產品方案直接報價(不滿足技術要求、不滿足商務要求)。在銷售經理的支持下,我也從公司申請了一個優惠價格。
若按要求來,我就是鐵打的標王,有無商務和技術偏差都已不重要。我報一個有誘惑力的價格,指不定還能攪亂一池水。
既然判斷H品牌最有利,我們也很想看看最後的結果。
我趕在最後一刻把標書遞交給採購經理,還滿臉哈哈得跟同在會議室里的廠長和李工打招呼,然後一切復歸平靜。接下來幾天並沒人找我,我也就斷了僥倖心思。
十天後,我向採購經理打探結果,出人意料得獲知項目被拆分成兩部分,最後H品牌得了一半,W品牌得了另一半。
大致情況是這樣的:
- 標書拆封后,K品牌報價最高,H和W品牌稍低。我是最低價,價格有點讓他們吃驚,但不滿足招標要求,率先出局。
- 第二輪是郵件報價,H最高、W其次、K有點跳水。
- 如果需要是可以讓他們再報一輪。
李工提了一個建議,按設計要求這個標段其實可再分為兩個子類別,是否按此拆成兩部分,擇優錄取,會不會更有利於公司和項目;
廠長認為可行,首要確保產品可靠,優先考慮曾用過的品牌,但價格也很重要,要挑選性價比最高的方案;
採購經理認為合理,沒有意見。
就這樣,最後H和W品牌各得了一半。採購經理匯總評標結果,由廠長發回總部確認,老闆示意照此執行。
輸贏各憑本事,工作不到位自然是拿不到項目。但得輸得明明白白,為什麼輸,哪裡做的不對,哪裡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再來會怎麼做。
前車之鑒,後車之覆。
再後來,採購經理電話希望我能參加餘下投標,明知陪太子讀書,我還是答應了。
出來混,山不轉水轉是常有的事,別人幫過忙還是要還得。說不定哪天,在其他地方的項目上又碰上採購經理,他還能幫上大忙。
其實和客戶搞僵,也沒必要,改變不了結果。但是否得讓他們知道咱們並不傻,我覺得就看個人想法了。
反思和總結
項目招標流程常見如:先有技術部門確定入圍品牌,把關技術標段,但無法指定代理商(採購部門的許可權);採購部門審核投標方資質和品牌授權證明(有時只認公司已認證過的入圍供應商),並負責商務標段;履行完各自流程,最後報由項目高層定奪。
高層也許會事先和經辦人打招呼,但一般不太願意冒風險下命令,如果是直屬分管領導,那就好辦很多,自己人關起門來都好商量。還有,技術和採購部門立場和利益不同,但並不妨礙私人關係。
不管是業主、廠家銷售、還是代理商,運作項目就得在每個環節做足功夫;拉到可靠的人;得做圓,不落人話柄。
理想狀態,投標單位私下都是合作夥伴,招標要求再高也能做得漂亮(圍標),既有人情,還得利益。
只是如今招標動輒3個以上品牌,甚至來5家,眾口難調、各有算盤,就難保有人不跳水。
廠家銷售對項目也都盯得緊(日子不好過,芝麻西瓜都不願丟),代理商想拿正規授權,就會在投標時受到限制,因為都知道一鎚子買賣不長久,何況廠家是上家。
這種形勢下,即使業主已有心儀品牌或想讓某家代理商做這個生意,那也得把內部關係理順,量身打造招標要求,控制好局面。
項目流程長、關注人多,就容易失控,冷不丁就冒出攪局者。反而是客戶越不受重視,項目越小,越容易成功,還能賺一手好錢。
但毫無疑問,通過業主運作項目,乃勝算最大、最為保險的途徑。
怎樣才算是牢牢抱住了業主的大腿呢?
簡單說還是技術和商務這兩條線。
業主設定對你最有利的技術和商務門檻,你能知悉對手投標方案,報價是多少,走了哪個關係,應該找哪條線的關係等等。能力頗大者,上下打通,無論是供貨、收款、質保等,都會優於他人。資金周轉越快就是企業額外的經濟收益。
還有沒有其他辦法贏?試著扔價格。
沒有最低價,只有更低價。殺人一千,自損八百。乍一看,沒有誰得利。其實未必,人這麼聰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有等到項目最終收尾,才知道笑的是誰。
這個項目有點怪(僅僅是個人猜想):
客戶授意設計院提高技術指標;招標要求4個品牌,符合業內做法;然後邀請代理商們代表各品牌配合投標。(若正常設計,價格拉不開差距,就騰不出做多空間;一旦中途有人拋低價,前功盡棄。)
廠長和技術李工工作多年,又是上下級關係,自然是同一陣線;採購經理因為是後來者,倒成了一個缺口。
我不請自來,又和採購經理搭上線,打亂了既定部署,他們並不希望與我接觸。
所以有了陌生代理商主動聯繫,這是其中一環。如果我答應了,後面就沒有假授權的事,事情就會回到原來軌道。(事後了解,該代理商主要代理競爭對手產品。)
而後,我寧可被廢標,也要孤注一擲,出乎他們意料。這些都將出現在招標記錄里,並非沒有用處。
為什麼技術上獲益的是H品牌?
- 客戶對H品牌還是放心的。不一定最好,但肯定能用。之前若有大問題應不會選用。
- H品牌是區域代理制,代理商經驗老道,善於談合作,有很多朋友和資源可以配合。
- 代理商懂技術,0.05%精度肯定出自他手,他也必然和客戶溝通得很好,客戶才會要求設計院這麼設計。
- 業主未必很清楚0.075%精度和0.05%精度的成本差距,還有利潤薄厚。
為什麼設計院不擔心投標單位找麻煩?
- 業主背後撐腰,就不怕挑戰。單單廠家或代理商做工作,是不敢這麼乾的。
- 精度越高通常也意味著產品更可靠,沒有後顧之憂。
- 項目小且設計院遠,H廠家和代理商曾做工作的可能性低。
為什麼最後是H和W各得一半?
K價格跳水引發的。
- K在這片不常見,適合抬高價格,但代理商中能拿真授權的人少,還不在本地。之前我捅了假授權的事,採購經理又是外來戶,即使廠長也不敢明說操作。即使代理商是被邀來配合,也可能迫於廠家要業績而做選擇。
- H已然最高價,若再一輪報價,價格更是守不住。H代理商可能咬死價格不放,反倒打了業主一耙。
- 若堅持選H品牌,恐讓老闆留下不好印象,得不償失;但又不能白費了之前工夫。技術拆分看上去是比較中立合理,面子上過得去的折中辦法。事先未聲明的臨時拆分雖不符合流程,可掏錢的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後來發現,有些大企業更為精明,為防止投標方看似總價便宜,卻做單價文章,常用拆分這招。更甚的,比如指定品牌的比價,業主挑著哪家哪項單價最便宜採購,雖然瑣碎,但就有這麼乾的。)
- W品牌應該是備選,溝通得也不錯。最終結果對業主並沒有損失,該有的全都有。W代理商白撿了H代理商的西瓜。
- 項目結果無需通知投標單位,外人不知道,也鬧不起風浪。都在可控範圍。
我的問題:
- 項目信息來源不足,與客戶的接觸,晚於競爭對手。嫰,看不到背後的故事。
- 溝通能力不足,不知如何抓住機會對客戶曉之以利,動之以情,將他們轉變成支持者。只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
- 缺乏與各種渠道合作的主動意識,不應斷然拒絕陌生代理商。說不定能通過這條線搭上廠長和李工。
我的收穫:
- 明白了應了解競品優劣勢、指標參數差異等,提前影響技術人員埋雷,真正為你所用。
- 很多工作只是為了降低自身成本壓力(很難同時提高對手成本)。但雖小卻要為。要想一棒子打倒對手,少之又少。
- 不折不撓,即使不能方便自己,也得給對手製造麻煩。
銷售更多時候比拼的是細節和積少成多的細微優勢。
既要等待對手的出錯和失誤,更要靠自己能力。銷售衝鋒陷陣,那是一個人的戰鬥。
在沒有足夠信息拼圖、或受限于思維模式、或缺乏銷售經驗而無法見微知著時,直覺就可能發揮作用。我相信直覺敏感也是可以通過不斷訓練而得。
這次失敗經歷,讓我開闊了眼界,打項目原來這般模樣。
若從結果上看得再遠些,我們是輸給了渠道,代理商就是渠道。我又問自己:
- 渠道在工業品銷售過程中到底能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 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
- 作為廠方銷售人員又該如何處理與渠道的關係? ......
(本書連載中,也可關注微信公眾號:向上記(ID:ddup818),歡迎交流探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