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水紫陶,有哪些常見的謠言與誤區?| 第一篇:製作工序

封面:古城記憶茶具【泰子出品】

「任何一樣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不因人的主觀膩斷而定性。」——泰子

昨天有新加的陶友問我「泰子,聽說建水紫陶有七十二道工序,很難做,是不是啊?」

「建水紫陶純手工的製作不容易,這是真的。但七十二道工序,你是最近《悟空傳》看多了嗎?建水紫陶的創始人可不是孫悟空。」

「啊?哈哈哈哈~」陶友尷尬又不失禮貌的笑了。

我做了這麼多年的建水紫陶,碰到好多的陶友,向我諮詢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問題,目的只有一個:向我求證一些他們不知道哪裡聽來的「八卦」的真偽。

我慢慢梳理梳理,想起來一點就說一點。今天先說《建水紫陶的製作工序》

01

挖陶土

好陶用好料,建水紫陶的好陶土就是從碗窯村邊上挖的。美麗傳說中的五彩山,分布著五彩土:紅土、黃土、白土、青土、紫土。

五彩土中富含鐵元素和各種礦物質(雲南是有色金屬王國哦),一旦入窯燒制氛圍變化,就會產生窯變。

02

制陶泥

陶土不是拿來就能直接用的,要花時間製成好的陶泥,才能用來製作陶器。簡單來講,陶土到陶泥,大概需要經過這些步驟:分類、晾乾、風化、去雜質、粉碎、調配(這步很關鍵,不同工坊的泥料就是在這步時區分開來)、淘洗濾漿、沉浮、練泥。

現代化的制泥工藝中引入了球磨機、壓濾機、真空練泥機等機械化制陶泥設備,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有了機器不等於人就閑著沒事兒做,不是的,真正的陶藝師,肯定有人工練泥這一步驟,因為他要通過與泥料的親密接觸,來感知泥料,熟悉泥性,並把握製作時因泥而異的細微工藝差別。

03

制坯成型

建水紫陶的傳統成型工藝是——快輪拉坯。這要求極為熟練的手法和對型的準確把握。拉坯這事兒,我練了好幾個月,只敢勉強說一隻腳入了門。

捏塑法成型我也會做著玩兒。去年捏了個高腳杯,上面全是手指印兒,也沒修,就想保留著那種彷彿穿越回石器時代的古樸味兒。

對了,雲南西雙版納的傣陶是慢輪拉坯。宜興紫砂的成型法多為泥片鑲接法。去龍泉參觀時,大型陶瓷工廠里的流水線上是壓坯法,一些小工坊里用注漿法。

成型方法有很多,各有優劣。

比如說壓坯法,快,真的快,咱們平時用的碗碟都是壓坯出來的。但是流水線作業,沒有什麼造型想法的自由發揮空間,全是一個模子套出來的千篇一律的東西,作為便宜的日常用具。

如果想在器皿上有點想法,就得手工;想表達藝術,就得純手工。

機器製品和人工手作,不是一個概念。

04

修坯

又叫利坯,就是通過修整,讓陶坯變得細膩、光滑。

05

裝飾

這是大步驟,什麼書畫、雕刻、堆塑、刻填、鑲金鑲銀.......全是裝飾的範疇,真的是太多了。

我的裝飾工具全是自己做的,或是改裝過的。泰子陶藝幾大系列的差別,就出自這道工序:竹系列、蓮系列、錘紋系列、根藝系列、葡萄系列、創意系列。

必須要提的是陰刻陽填,這是建水紫陶的代表性工藝。還有殘貼,也是頗負盛名的代表性手法。

06

晾坯

晾坯如果晾不好,當時不一定看得出來,但燒制後問題就出來了。

前段時間我的瓜壺,老是壺蓋心裂,愁死我了,壺蓋一裂壺就沒用了;即使復燒,成功率也是低得很。糾結了一個多月,各個環節排查問題,最後發現是在晾坯這個貌似最不起眼的環節上沒做到位。調整後,心裂的問題就好了。

07

燒制

這個超難的,溫度、壓力、氛圍,全是要考慮周全的。會做陶不代表會燒窯哦。

08

打磨

剛燒出來的建水紫陶都有一層火皮,如果是泡茶的器皿(壺、蓋碗)壺,我都會把火皮打磨掉,讓茶在沖泡時能夠充分呼吸。

其他的器皿是否打磨掉火皮,我依出窯時的不同效果決定,上個月出窯了一個公道杯和一個壺承,燒出了油亮紅火皮,挺難得,我就留著沒打磨。

年頭試窯燒了個禪定杯,也很漂亮,也沒有打磨。

建水紫陶的製作步驟大概這麼八步。細節部分如果展開講,東家可以說有七十二道工序,西家可以說有一百零八道工序,北家如果說有一千零一道工序也未嘗不可,因工坊的不同而說法不同吧。

-- 泰 子 陶 藝 --

讓 手 中 的 建 水 紫 陶

唱 出 清 新 的 自 然 頌 歌

歡迎交流

知乎:泰子

微博:@泰子陶藝-自然的頌歌

郵箱:taizipottery@qq.com

所有圖文均為原創

轉載請後台聯繫

不許盜圖盜文 天知地知大家知


推薦閱讀:

溯源:茶葉雅稱的一些故事

TAG:陶瓷 | 中國傳統文化 | 茶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