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寒風吹徹——那些溫暖餘額不足的孩子

  • 永遠忘不了在課本里第一次看到劉亮程的《寒風吹徹》時的震撼。這是教材中非常另類的一篇文章。
  • 「從那個夜晚我懂得了隱藏溫暖——在凜冽的寒風中,身體中那點溫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個隱秘得有時連我自己都難以找到的深遠處——我把這點隱深的溫暖節儉地用於此後多年的愛情生活。我的親人們說我是個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僅有的溫暖全給了你們。」
  • 一本教科書,有主旋律,有愛,有光明,有智慧。但是有一篇文章,是一個被親人稱為「很冷的人」,他向世界解釋了:不是的,我把僅有的溫暖全給了你們。這句話,不知道溫暖了多少同樣「很冷」的孩子。
  • 劉亮程用詩一樣的敘述節奏告訴我們:「我圍抱著火爐,烤熱漫長一生的一個時刻。我知道這一時刻之外,我其餘的歲月,我的親人們的歲月,遠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風吹徹。」
  • 讀到最後這句話,那種深深的悲愴感,似深藍的海水將你包裹,雖然有點冷,但我感到沉靜,安全。
  • 我在想,在知乎,應該有不少被寒風吹徹的人吧。成長過程中被寒風凍壞了一根骨頭,每到要付出的時候,這根壞骨頭就會傳遞出寒意,警告你要小心,你的溫暖並不多,謹慎地選擇,節省地付出。
  • 被寒風吹徹的人當了父母,你有足夠的信心給孩子滿滿的愛嗎?更重要的,有足夠的能量場讓他/她學習如何去愛嗎?
  • 在一個班級,總會有一些孩子會主動幫助老師同學,不怕吃虧,積極投入到集體活動中,老師打心眼裡喜歡和感激(是的,老師特別是班主任總有很多政治任務需要孩子配合),同學們也感受到善意和正氣,有這樣一些像小太陽般發光發熱的孩子,班風才會好。但是,同樣也存在一些孩子,集體活動能請假就請假,別說主動幫助其他人,有些時候同學來請他們幫忙,也是淡淡冷冷地推辭了。這樣的孩子會被其他同學貼上「自私」、「冷漠」的標籤。
  • 他們真的做錯了什麼嗎?好像也沒做錯什麼啊,拒絕,也是權利。劉亮程面對過同樣的指責,他解釋了。而這些孩子們呢,如果沒人替他們發聲,他們暗地裡是會難過呢,還是滿不在乎?
  • 在班級活動中不夠「積極主動」的孩子,家庭的教育方式各有不同,本質確是相似的。有的家長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細膩的情緒變化,孩子自然也不能很好感知旁人的情緒變化,因為在家裡,這是「矯情的」;有的家長比較嚴格,孩子的哭,孩子的笑,在隨心之上,總有一個無法逾越的無形的標準在約束著,所以當老師說「大家趁著運動會痛痛快快玩一場吧!」的時候,孩子心裡有個聲音:「這沒用,運動會後的期中考才是狼來了呢!」;有的家長重男輕女,女孩子哪裡多餘的愛分給老師同學?有的家長生活中處處算計,孩子耳濡目染學會了「生存之道」,用在老師同學身上......
  • 感恩,自信,陽光,善良......這些美好的品質,從來都是奢侈品。擁有這些品質的孩子,家庭肯定是給了他滿溢的愛,他泡在愛里長大,但沒有被愛溺死,慢慢的,樹苗長成了蒼天大樹,那麼多的愛的果實,分一點給老師,分一點給同學,長大了分一點給同事,分很多給愛人和孩子,將愛延續下去......很自然,很美好。能澆灌出大樹的家庭,又有多少呢?
  • 多少家庭的愛,其實是自私的潮水偽裝的,只為了綁住孩子;多少家庭,根本沒辦法付出那麼多的愛,哪怕是偽裝的。
  • 寫這個專欄,本來是希望能描述自己觀察到的教育現象,給出自己一些觀點。但隨著寫作的深入,我慢慢發現教育真的非常非常複雜,你看我的行文,一開始好像在告訴溫暖餘額不足的孩子們,看看《寒風吹徹》吧,你會共鳴的;寫下來,卻還是讓這些孩子們失望了:對啊,我們在班級終究不受歡迎,我們也不在意,這樣很好......
  •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因為,現實中,幫助人的方式是很多的。那些溫暖的孩子啊,帶給了別人幸福;那些寒冷的孩子啊,也許你在中學時期被同學目為自私和冷漠,但如果你「自私」地專註於學習,長大後變得很強大很強大,也許你也能捐出很多很多錢,去幫助別人。
  • 寒冷的孩子買好速食麵,溫暖的孩子負責衝上熱水微笑著端給飢餓的人。這是我能想像到的最好的結果了。

推薦閱讀:

從小到大沒打兒子一巴掌的溫情教育,誰能做得到?
教學的核心是學而非教
教育孩子用《弟子規》好還是唐詩好?
學習化學專業必備哪些素養?
震驚!過於忙碌的人竟和窮人擁有同樣的思維方式!

TAG:教育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