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儒學中的體認工夫?
科學重理智思辨,儒學重靈覺體認,前者析其細,後者得其全,都是我們所必須掌握的思維方法。科學思維在此就不多說了,體認工夫由宋、明諸儒特別提出,實在是窮經之要術,盡性至命之達道。
何為體認,這個意思實在難以明言,特抄錄熊十力在《讀經示要》一書中相關論述,寥以自省,並以待有心人詳玩之。儒學一點心血,實在於此。(純粹手打,簡單分段,括弧中為作者對前一句的注釋)
《論語.學而》一章,學字是何義,學個甚麼,此之未解,說甚時習,說甚悅,又說甚朋來之樂,又何得不知而不慍,此是聖人徹上徹下工夫,自始學以至成聖,不外乎此。《論語》全部亦包括於此。
學字有兩義,曰效,曰覺。朱子取效義,非也。此章當取覺義。覺是工夫,亦即是本體。陽明門下,說即工夫即本體,深得《論語》真髓。讀《明儒學案》者,只是糊塗過去。明明不解,而卻絕不懷疑,可惜也。何謂本體?汝與天地萬物所以生成之理,是謂本體。但克就汝身而言,即此本體,是流行汝身之中,而為此身之主宰者。(本體要表現自己,必須凝成一種資具,即身體是也。資具成,而本體的自身,元不曾物化。他即流行於資具或身體之中,而為此資具或身體之主宰。陽明云:身體是心之所運用,意正如此)依主宰意,亦名為心。心無倒妄,亦名為覺。(覺也,心也,本體也,隨義異名,而所目則一。譬如一人,對親名子,對弟名兄。名稱雖異,而實無別)顏子四勿一章,非禮勿視聽言動,四個勿字。此勿者何?即覺也。此不覺中之視聽言動,後儒謂之人慾橫流。佛氏謂之無明或迷惑現起。覺而視,即非禮勿視。覺而聽,即非禮勿聽。覺而言,即非禮勿言。覺而動,即非禮勿動。乃至覺而思,即是睿。覺而執事,即是敬。覺而據處,即是恭。覺而事父,即是孝。覺而交友,即是信。覺而入試驗室,即是知。(達於物理之謂知)總之,人倫日用,萬感萬應之際,無非是覺。即無非是學。覺或學,固是工夫,亦即是本體。離此工夫,汝便成一頑物,而其所以生成之理,早剝喪無餘矣。汝與天地萬物所同具之本體,既已喪失。(本體元無喪失,但汝任人慾用事,而障蔽固有本體,令其不顯,即說為喪失)是謂行屍走肉。莊子呵為不死奚益。故君子不敢一息而廢學也,即不敢一息而安於不覺也。即工夫即本體,此義何等森嚴。不會此意,如何可談《學而》一章。
學是覺義。覺是工夫,即是本體。聖人始學至成聖,(參玩十五志學章)工夫一步深一步,便是本體逐漸顯現,(吃緊)本體不是一件呆板的物事,吾人工夫愈深,本體顯現愈無盡。是以聖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而不知老之將至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是何義?古今學子,滑口讀過,此可惜也。學曰時習,時習即是自強不息。工夫不息,即本體愈顯。本體元無凝滯,無枯窘,無系縛,無匱乏,如何不悅。悅非自外,本體恆如是也。學而至此,是謂己立已達。夫人己一體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獨善自私,是喪其手足,而不知痛也。朋來而樂,樂其一體也。非有人我對待,而蘄人之從我,可以謂之樂也。(非有至此為句)
朋之不來,君子憫人,而固不改其樂。憫人者,大願不容息也。不改其樂者,此心本與群生痛癢相關。要當如赤子終日號而不嘎,號者,其疼癢也。不嘎者,不於疼癢相關之外,更著一毫己私也,更著己私,則氣動而怒生。(好名即己私,己私未克,則視人之不己知,自動浮氣而生慍怒)即非本體流行。成年人之號而致傷損者,不能如赤子之尤未離其本體故也。(赤子原無涵養本體之工夫,但嗜欲未發,即未離其本體耳)人不知不慍,此義深遠。所以繼朋來而樂言之。
此章意義,廣大深微。汝若只效考據家,從訓詁方面解去。如何可得聖人意?如以學字言之,經師輩只可訓一覺字而止。試問此覺,是常途所云覺悟之謂耶?抑有無窮義蘊耶?經師輩不知去究也。時習時甚工夫,只時時看書,時時思想,便喚作時習否?悅是何等境界?朋來而樂,是樂人之信從我,如世俗一般鄙念否?人不知不慍,又是甚境界?凡此皆考據之徒,所自視為無不訓釋明白,而其實竟是黑漆一團。乃困處長夜,不自知其暗夜,此非人生之大哀歟?凡聖賢經傳文字,切忌只依考核方法去解。(注意隻字,非謂考核可廢)務要反在自家身心上理會。理會猶雲體認,天地萬物所以生之理,與自家所以生之理,元是一理。豈有二本?哲學家窮究宇宙本體,卻向外界去找理道,所以我之愈力,去之愈遠。科學是要假定外界,是要向外我,即所云客觀的方法是也。哲學求萬有之本原,卻須反己體認。此中有千言萬語,難為不知者道。其間自有許多真參實究之苦功,莫可言說。要不外從迷亂與塵凡的生活中,努力拔出。然後覺體澄然,一切洞澈。譬如白日麗天,三千大千世界,光明無不遍照。
推薦閱讀:
※Lachel 的系列 Live —— 職場進階:如何高效管理好項目
※雞立鶴群時,雞要怎麼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參加28天的整理訓練營,到底會收穫什麼?(優秀作業展覽)
※精神斷舍離。
※知乎雖好,瞎逛也沒什麼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