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涵案例】脆弱且暴虐的孩子怎麼教育?
9歲的男孩第三次離家出走,12歲少年跳樓輕生、14歲少年毆打母親、初中生暴打小學生、少女狂扇他人耳光……近年來,類似青少年「傷己害人」事件已不再為公眾所陌生。不可思議的事件起因和手段方式,也不時令輿論嘩然。徘徊於脆弱與暴虐之間的孩子們到底怎麼了?
~~~~~~~~~~~~~~~~~~~~~~~~~~~~~
文/劉啟涵(華東師大教育心理學博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現實社會中,青少年通過傷害他人、自殘等類似事件時有耳聞。譬如,一部分青少年在面臨壓力的時候,會選擇暴力凌辱他人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失敗消極情緒;還有一些青少年在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會對身邊最親近的長輩咒罵、甚至大打出手。除了傷害他人,一些青少年在面臨壓力時,還可能採取極端手段傷害自我。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學校老師同伴放大優生的光環
老師面對學習好又聽話的孩子,總是過高期望,沒能給予此類孩子獲得堅強的理由和機會。由於他們一直表現優秀,外界一直都會對他們寄予很高的期望,種高期望使得他們總是擔心因某次表現不佳,如某次考試失利而改變自己在眾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這種擔心、害怕日積月累就會給自身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最終影響到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2.父母教養方式的尺度拿捏不足
孩子情感脆弱,還有可能是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有些家長過於輕信「賞識教育「的鼓吹,不管孩子做得如何,總是一味地、無原則地誇獎、表揚,把孩子「賞識」得飄飄然了,情感變得脆弱了,經不起一點批評或否定;也有可能與此相反,也有一些家長事無巨細,對孩子要求太高,過於苛刻苛,追求完美。不管孩子怎麼表現家長都不滿意,過多、過頻的批評,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面對指責會變得煩躁易怒。
3.兒童成長環境中消極因素
父母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容易忽略自己的悲觀、敏感、多疑等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此外,親子關係惡化,出現代溝;學業壓力過重等,都可以導致孩子的神經之弦綳到極限,一遇到不良刺激,就容易產生盲目衝動、焦躁不安、行為過激等反常現象,甚至陷入心理危機。
4.兒童個體心理發展不成熟
發展中的兒童處於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期,認知水平較低,容易產生認知上的偏差。如看問題容易片面化、絕對化,心理自我調節能力差。心理脆弱的學生容易出現的一個認知上的偏差就是:他們一般來說都是觀念比較消極的人,通常認為一旦挫折發生就會導致很糟的結果,而不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臨床心理研究發現:當心理問題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他人。面對脆弱而又暴虐的孩子,建議父母可以這樣做:
1、提高孩子心理成熟度
心理成熟度差的孩子,不太容易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也不太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從而在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中更容易出現問題。當性格脆弱的孩子出現消極情緒,尤其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導。父母要以平等、親切的態度接近孩子,與孩子溝通,了解其不良情緒的起因,從而對症下藥。可以讓孩子把所受的委屈和不快宣洩出來,待情緒逐漸平復後,再引導孩子學會合理調節自己情緒,培養遇事多向積極的、好的方面想的思維習慣。
2、反思並調整家教方式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需要調控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失控而責罵體罰傷害孩子。啟涵心理(FDSP)提醒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尤其需要把握表揚或批評孩子的度,尺度沒有一定之規,沒有統一的、適合所有孩子的一個通用標準。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特殊的,家長只能細心觀察、深入了解、認真研究自己孩子的個性特徵,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因人而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謹慎從事。而且家長還要隨時觀察孩子的反應或情緒動態,及時調整策略。
3、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孩子都有獲得成功的渴求,也都有爭取成功的潛能。如果孩子在學習中能不斷享受到成功的體驗,就能避免產生消極的自我暗示,提高學習自信心,煥發學習熱情,主動內化教育要求,積極挖掘自身潛能,從而實現「成功是成功之母」的良性循環。所以,作為父母,孩子有什麼事情做得好要及時鼓勵,多鼓勵,使孩子產生積極的自我暗示,從而激發自尊自愛、自信自強之心。
4、引導孩子多進行運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置身於大自然的環境中,可以促進人類的情緒、認知和身體發展。建議父母利用周末,帶著孩子去公園或野外親近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此外,還可培養孩子一兩個運動愛好,養成熱愛運動的習慣,通過體育鍛煉調節人體緊張情緒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狀態,促使個性在其中獲得健康、和諧的發展。
=====================================
更多科學兒童教育知識,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兒童教育漫話:child_cn】。獨創FDSP立體評估體系! 關注個體差異,聚焦成長環境,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推薦閱讀:
※接納自己和孩子的「內在小孩」——談談父母與孩子的「自我接納」和「相互投射」(分析篇)
※「五歲半的兒子很抑鬱,我該怎麼辦?」——來自陳棉棉的回答(分析篇)
※為什麼日本動畫比中國動畫片血腥暴力得多,但卻並沒有聽說對未成年人造成更壞的影響?
※《當怪物來敲門》:愛讓我們害怕失去,但人生註定要經歷遺憾與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