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產品設計的分而治之與整合

我們有一個收銀系統,它涵蓋了收銀記賬、商品管理、員工管理、會員管理、 以及顧客端的營銷功能,也就是說可以滿足一個線下店鋪所有經營所需,現在要設計一個預約功能模塊,該怎麼做呢?

很多人傾向於與原來的業務徹底割裂,實現一套獨立的服務項目增刪改查邏輯,以及一套獨立的預約單管理邏輯。

原因很簡單,系統本身已經足夠複雜了,新的業務模塊與原來的業務融合太深,容易出問題。

說白了,這就是害怕。

當然,還有的人找出其他的理由,認為模塊獨立的話,客戶操作更簡單,不必為了一個事情到別的地方進行設置,這樣體驗更好。

我認為這個理由是比較牽強的。

一個系統為什麼會好用?或者說,為什麼會有「系統」的存在?

就是因為系統中各種元素可以復用,你設置過員工,就不必再為預約服務的服務者再創建一個新的概念。

來一個模塊,就新建一堆概念,用戶的操作反而是繁瑣的。

可能會有一些新的客戶,他不需要用到那麼多的功能,他就只用其中一個功能模塊,所以他不希望理解那麼多基礎概念。但是,這樣的客戶是你應該爭取的嗎?

所以一切問題,都是定位問題。

定位的問題,是整個公司的問題,但路走到一半,你必須沿著原來的路走下去。

模塊獨立,聽起來是所謂避免耦合,是分而治之。

事實相反,它反而在業務層面,做的結果卻是高度耦合。

回到預約模塊的問題。

它要實現如下的流程:用戶查找技師(員工)或項目(商品)-->填寫預約單-->支付/提交-->完成預約-->收到服務提醒-->到店享受服務(可能會進行更多的商品的消費)。

如前所述,技師應該是由員工這個元素擴展而來。

而服務項目應該是由商品的元素擴展而來(當然也可以新建一個對象)。

這些問題還不大。

最後一步,到店享受服務,有一種做法是把這個過程放到預約這個模塊中管理,理由是完整簡單。

說白了就是害怕。

一個高耦合的系統,害怕各種連接,但又不得不進行各種連接,它把各種業務相同的部分重複去做處理,所有的程序員企圖各自為戰,實際上又不得不進行混亂的合作。

實際上最後一步,它應該是歸屬於商品消費/收銀的一部分,預約就是預約,帶支付的預約關心的是預約人有沒有交訂金,交了訂金,你人基本上一定會來,用訂金來消滅不確定性,簡化管理,使用預約的商家,他不是把預約當成微商城來用,他做的不是一鎚子買賣,商品消費靠的是線下的轉化。現實中,預約一個鐘的服務,可能會加一個鍾,用到的商品可能也會增加.

你人不來,那麼就訂金不退,這是預約收費的關鍵邏輯。

但是有人偏不這麼做,非要把商品的消費囊括到預約本身的正式流程中。

在他們看來,預約支付成功,並不代表預約本身的訂單完成,他們要把訂金和最後尾款都收到 ,才能把訂單完結。

這就會導致業務的複雜度大幅提升,狀態管理模糊。

正確的邏輯是:預約支付成功,就應該有一個訂單完成了。服務有沒有完成,那是另外一回事,因為服務本身具備極大的複雜度和不可預知性。

你有現成的商品消費/收銀功能模塊不調,卻非要把閹割版的收銀邏輯寫到預約里,結果不但會導致業務本身功能不全,還會帶來後續大量統計問題。


推薦閱讀:

產品經理入門
《上癮:讓用戶養成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
簡單好用的產品,背後都藏著這個定律 #019
<產品篇>做好互聯網產品的獎勵機制之顯性獎勵·一

TAG:產品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