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前進不已,實現無悔人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最後的一個「知」字,指的就是人的最基本特徵——自覺。自覺就是孟子所云「不學而能,不慮而知」,也就是王陽明所謂的「知善知惡是良知」中的良知。通俗一點來說,就是當我們判斷事情是非的時候,反觀內省,在心的最深層次不受利害關係、個人好惡所影響的最根本性的決斷。這個人人具備卻不一定能體會到的特點,是我們作為萬物之長的突出體現和最終依憑。「人皆可為堯舜」所指的就是我們和堯舜一樣,都具有這樣的清明自省。但現實中我們最終又不能成為堯舜,是因為我們無法時時刻刻保持自性清明,無法如同聖人一樣完完全全盡到做人的本分。《孟子·盡心上》有云:「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講明的就是這個道理:雖然我們的起始條件都是一樣,都具備了人形,具備了人心,但只有聖人可以真正做到盡性至命,無悔一生。陽明臨終有雲「此心光明,夫復何求」,任何一個有所追求的人都希望如陽明一樣有著無悔無怨的人生。
下學而上達,儒家的宗旨就是在日用行常中不斷積累進步,常不失於自覺,從而實現自己生命本原的通透,也就是所謂的「不離日用行常中,直抵先天未化前」。在這個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所謂的自覺,每做一件事情、思考一個問題都能夠清晰的明白自己的所思所想,都按照自己的良知去推進,這就是所謂的致良知、慎獨或者誠意,佛家也有說法為「正念」,道家稱之為「心齋坐忘」。這麼一系列看似高大上的說法其實指的都是同一件事情,自覺:自己留意,用心察覺自己心底的真正想法,不受外界利害關係,不為自己以前積累下來的好惡所影響左右,以無私的情感指導自己的想法和行動。在事上磨練,時時刻刻保持警惕不懈怠,就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修養,這個過程也就是孟子所云「集義」,最終就可以養成所謂的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實現人生暢達,盡性無悔。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循序漸進,一點點的進步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我們要實現盡性至命的至高目標,需要在實踐中逐步推進,才具有可行性。
首先,要有自信,「個個人心有仲尼, 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指出,我們每個人都具備了成聖做賢的基本條件,只是我們被環境中的利害關係,自己的偏私鄙陋雜念所蒙蔽,從而沒有能按照自己的良知指導行事,才會日漸墮落,陷入無盡苦惱之中。我們的第一步是要相信自己具備那個知是知非,明斷一切的本心,這份本性,千聖同之,猶如大日高懸,即使被迷霧所蒙,它依然是實際存在的,不要為一時的蒙蔽就喪失了信心,從而同流合污,以至於迷惑日深,最終陷入無可救藥的地步。
其次,要在事上磨練,一點點的進步,不斷的自我反省、實踐,才能有所收穫有所進步,才能最終實現身心的大和諧。進步提升,不是僅僅靠著思辨靜坐就可以實現的,不斷思考,不斷實踐,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經一塹,不長一智。空想是不能獲得真知識的,也不能讓自己真正有所長進的。有了想法付諸行動,在行動的時候不斷反思總結,獲得經驗又不斷用在行動上,如此往複,才是真正的提升之道。
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情做起,時時刻刻清明自省自覺,一步步積累進步,積硅步以致千里,下學而上達,成就我們的無悔人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