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群龍無首,吉——說說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易·乾》:「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對於群龍無首,現代的解釋很有貶義,但在易經里,確是非常美好的一個卦象,六爻皆乾,取象為龍。龍,陽也,乃至剛至陽之物,代表了積極、正義、堅強不屈。「群龍」無首,一群「龍」在一起各盡所能,團結互助,忠心不二,積極發展,何須「首」的出現?故曰「吉」!

儒家以此作為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象徵,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可以盡性成能為「大人」,人人如龍,都可以完完全全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同時盡心儘力幫助他人全性保真,視人如己,相互比助,整個社會實行了個人和全體的完全自由。「萬物霜天競自由」,「鳶飛戾天,魚躍於淵」,一切均活波波,生氣盎然。此種社會,如何不成為所有人心目中的理想!

根據民國新儒家三聖之一梁漱溟的看法,人類社會,其實際存在主要在於三個因素:

1、 是理智之力——即謂人們各從自身利害得失的計慮上而同意接受遵從;「利」字以代表之。

2、 是理性之力——即謂人們因其公平合理,雖不盡合自身利益,卻允恰輿情而樂於支持擁護; 「理」字以代表之。

3、 是強霸之力——即謂人們大半在被強制之下,不得不忍受服從; 「力」字以代表之。

以利言之,則是指社會的生產力達到了極大豐富,人們可以不再為滿足肉體的需求而煩惱,也就是說,從物質根源上消滅了人們權衡利害的存在基礎。

以力言之,則是缺乏了武力和壓迫的必要性,天下大同,萬物一體,民胞物與,人人都可以視人如己,何曾見有人逼迫自己的手腳去行勉強之事?

以理言之,則是人人拋卻小我,個個為「大人」,無一不是順其心而行其事,不問耕耘,但求心安。每個人都可以隨才成就,成為自己心目中的那個「他」,同時又視人如己,他人痛癢即為自身痛癢。仁者愛人,就在同其痛癢,同心共情這一點上發揮開來。

拋開「利」與「力」這兩個因素暫且不談,所謂的合理,也就是符合人們最深層次的喜好,不需千番計量,只合當下心動,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合理,也就是合乎人們的理性,滿足了人心(人生)的最終需求。

關於人生最終追求,有一首流傳很廣的小詩能很好的揭示其中的奧妙:「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人之為人,固然不能離開肉身的限制,但又不僅僅為了肉體的生存。生命和愛情正是對應著基因最基本的兩大功能「個體生存和繁衍」,現代科學的研究已經從物質層面上反覆論證了這個結論,古人也早有言「食色性也」。求生存和繁衍是人最基本的天性,是人類文明得以存在和進步的基礎,但為了自由,人們又可以拋開這一切,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自由即人心,人心即自由。人的肉體只是工具,其最終目的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精神的大自由、大解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謂的自強不息,也就是不斷努力,不斷追求更大的自由度。人道進進,只要一息尚存,就會不斷向上攀登,永無停止之日。儒家張載有云: 存,吾順事;沒,吾寧也。人生本就如此,唯進取不息,死而後已。

存在即合理,現存的社會制度是由上述三個要素綜合作用的最終結果,它的合理,並不一定合乎人的理性,它只是人們的理想和現實情況的妥協,要實現人人如龍的最終理想,必然需要三個要素均達到極高的發展水平。

理想的社會,必然是人人舒心暢意,盡情揮灑自身才情的社會,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唯願人人如龍,傲笑九天!

推薦閱讀:

孔廟祭器不用豆腐,現在的祭孔還是這樣么?
如何祀门、祀户、祀灶?
以心性學為標準看全球文明
未來會有傳統文化的復興嗎?
讓我們安詳的來說一說「安詳」

TAG:心學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