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你到底要賺多少,才能不那麼焦慮
今天來給大家解析焦慮的本質,到底你是因為什麼才會焦慮,其根本原因是因為錢不夠嗎?下面和知心一起往下看吧
1
中產焦慮是一種怎樣的焦慮?
現在流行一個詞,叫中產階級焦慮。說的是年收入在10萬到50萬之間的群體當中一種普遍存在的焦慮狀態。
知識焦慮:他們擠地鐵或公交上下班,工作賣力,時間觀念強。周末不是去參加各種培訓講座,就是泡在圖書館,抱一本厚厚的經濟學或管理學,一啃一整天。
社交焦慮:他們逃避社交的場合,公司的聚會,同事的宴請,凡是能缺席的,他們一概不願露面。生怕自己的偽裝在別人面前露出馬腳。只有在熟悉的環境里,與外界接觸才有安全感。
經濟焦慮:他們生活克勤克儉,房貸、車貸、孩子的教育經費,精打細算,恨不得把每一分錢掰成兩半來花。他們時刻關注樓市、股市,擔心銀行卡里的積蓄瞬間清零,看見周圍的同時買奢侈品、出國旅遊、生二胎,自己卻只能咬緊牙關,盤算下一月有沒有什麼大的支出。
2
他們在焦慮什麼?
你以為他們很窮,生活入不敷出,不得不通過不斷提升自己、節約開支來獲得財富上的積累?——NO,相反,他們當中很多人月收都在2萬以上,甚至更高。
馬雲曾說,他最羨慕每個月收入2萬到3萬的人,他說這些人是最幸福的,後悔自己創立了阿里巴巴。事實上,他所說的人群當中,沒有幾個人是擺脫了中產焦慮的。
為什麼拿著這麼高的薪水,工作穩定,有車有房,卻還是無比焦慮?到底要要月入幾萬,才能擺脫這種焦慮狀態呢?
其實,即便是千萬、億萬富翁,也常常會為錢感到焦慮。
因為焦慮的本質,在於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
為什麼說焦慮是因為生活的不確定性?
你買了股票,於是每天盯著股指,心情隨著K線的起伏大起大落。你不知道,到了明天,手上的股票會不會突然崩盤。
你貸款買了車和房,工作能力在最近幾年達到了巔峰,相應地,收入水平也觸到職場天花板。你不確定,再過幾年,等工作能力大不如從前,思維水平停滯不前,自己是否還能從容應付每一項生活開支。
孩子出生了,尿布、奶粉錢現在也許不必發愁,但你無法預知,等孩子稍微長大一點,在教育和娛樂方面的支出,會不會遠遠超出你所預設的限額。
你創業成功,在行業的紅利期,狠狠賺到一筆。但當行業的風口一過,經濟下行,你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從雲端跌落泥土,債台高築。
3
是誰製造了焦慮?
第一,越來越快的社會變革
70年代,你覺得成為工人、進入工廠基本上就衣食不愁了,但到了80年代,你發覺工廠說倒閉就倒閉,想要一輩子高枕無憂,進入國企才比較牢靠。而到了90年代,很多國企的員工都已下崗,萬元戶的概念深入人心,彷彿你只有成為萬元戶,才能餘生安穩。
到了現在,這一切什麼都不算了,所謂萬元戶,不過是人家一個月的收入。互聯網的興起,技術日新月異,支付寶、朋友圈、網約車、共享經濟,你之前聞所未聞的一些新生活方式突然空降,新的趨勢不斷覆蓋舊的秩序,你必須不斷向前跑,才能勉強跟上社會變革的腳步。
在這種生活狀態下,你無法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焦慮也隨之產生。
第二,社會競爭的加劇
「遍地英雄千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社會叢林法則下,職場生力軍不斷湧入,作為上個時代的職場主力軍,你隨時都有被「拍在沙灘上」的可能,精神壓力不可能不大。
前輩們多已功成身退,開始退居二線享受生活了,而你初初為人父母,比上不足,比下也未必有餘。公司新來的小鮮肉、小姐姐們一個個龍精虎猛,做方案、提建議,丁是丁卯是卯,工資上漲了一截又一截,仍在原地踏步的你,如何能不感到焦慮?
第三,中產階級標籤的禁錮
寒窗苦讀十幾年,你終於從貧窮落後的村子裡「出逃」,在大城市找到了一份還算體面的工作,勉強安了一個家,雖然大部分錢是貸來的,但你終於不必再像祖輩那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純粹靠出賣體力來賺取溫飽。
你成為了這座城市新興的中產階級,對以後的生活滿懷期待。人往高處走,你過去過慣了苦日子,再也不想墜入到那個階層中去,你置換房產、車輛,想要拚命融入更上一層的圈子,即使不濟,也要保持現有的社會地位。
可你發現這並不容易,於是你從一個敢打敢拼、有熱血有理想的工人階級變成了一個滿腹心事、焦慮不堪的中產階級。
4
如何緩解這種焦慮?
既然焦慮的本質是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要解決它,也要從不確定性出手。
首先,給自己做一個長遠的職業規劃,找到你的人生方向,解決職場發展的不確定性。職業生涯貫穿了大部分人主要的生命階段,不確定職業發展目標,就只能如浮萍一樣飄來盪去,內心的恐慌會隨著年歲漸長與日俱增。
利用科學的理論方法,綜合自身興趣、性格、價值觀、知識、技能等要素,給自己一個明確的職業定位,整合自己的可遷移資源,集中所有精力向目標職業進發。雖然收入的高低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焦慮,但可持續性的收入預期會極大緩解你內心的恐慌。
其次,撕下中產階層標籤,解決生活的不確定性。
「忠於自己,誠以待人。」看似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卻有太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想明白。過度消費是當今很多中產階層生活苦惱的根源,市場不斷擴大甚至創造新的需求,目的是誘使人們購買各種必需和不必需的物品和服務。
你置換房產、車輛,讓孩子接受最高規格的教育,享受最好的生活,說到底是為了獲得別人的尊重和肯定,而非忠於你自己真實的內心需求。只有撕下身上的中產標籤,從內心深處接受自己,是邁向樂活人生的標誌。
寫在最後
適當的焦慮是前進的動力,但長期囿於焦慮狀態,惶惶不可終日,會有礙成長型家庭的發展。解決焦慮的辦法不是逃避,而是去理解和面對。
「你無法阻止暴風雨的到來,卻可因理解而將損害降到最低!」
推薦閱讀:
※【職場】圓滿完成是本分,高效高質才是能力
※職場反雞湯之一: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
※【職場】提高「能見度」,從「彙報工作」開始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孫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