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與一個人的泉州
02-12
到底還是來了這座心心念了好久的城市,七百多年前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刺桐城,七百多年後蔡崇達筆下的泉州。去之前不止一個人問我:「為什麼要去泉州」我說:「因為蔡崇達的《皮囊》」「可泉州有什麼好玩兒的」又有人說。「可我就是想去」。
推薦閱讀:
就是這樣的執念,在比原計劃拖了整整五個月之後,我還是一個人去了。
泉州的確是一個適合一個人去的城市,就像揚州和紹興一樣。 住的地方在泉州最繁華的西街上,紅色的騎樓一路延伸而去,一樓開滿了各種特色小吃與各色小店,公交車不時鳴著喇叭擠進並不寬敞的小街,各種單車摩托車三輪車緩慢而又遊刃有餘地穿梭其間,整條街充斥著商業與市井氣息,突然就想起了曾經去過的汕頭小公園和廣州的北京路,只是相比小公園頹敗下的歷史感,這裡更顯商業化,而商業化又略遜色於北京路的繁華,顯得有些魚龍混雜。相比開元寺的清凈,關岳廟就顯得香火很旺也更接地氣了。關岳廟裡供奉著關羽和岳飛,善男信女們舉著香燭在神像前虔誠祭拜,香爐內外煙霧繚繞。在關岳廟裡看到了蔡崇達曾在《皮囊》里寫過的那個投擲聖杯的情節,看著身旁一個中年阿姨一邊在嘴裡念念有詞,一邊把兩塊木片製成的聖杯擲在地上,看反彈出怎樣組合,以表示神明對於想問的事情所給出的回答。
一塊久經日晒雨淋,已經褪了色的刻著「江口碼頭」的石碑佇立在此卻無人問津,古老的碼頭旁邊就是寬闊的城市公路,遙遠的刺桐城與此刻的泉州在這裡交匯,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時空交錯感。
洛陽橋的長度將近兩公里,有點好奇橋的對岸是什麼,於是決定過橋去看看。橋上的風很大,不時有一兩隻小船在橋底穿梭而過,或是在江面上捕撈著什麼。
不出所料,橋的對岸也是個村子,叫做「橋南村」。正值午後,太陽暴虐,村裡的小路上沒什麼人,不過走近了才發現,不少人家正躲在自家屋檐下休息。沿著小路一路走來,這裡極具閩南特色,連在泉州的老城區都很難見到這樣的景象,用我的話來說就是「很福建」。蔡崇達在《皮囊》里曾描寫過的閩南特色的紅磚房與石頭房終於在這裡見到了。
一位上了年紀的看起來將近有七八十歲的老奶奶,帶著老花鏡,坐在自家院門口,用手一個字一個字地指著書上的文字,專註地看著,甚至都沒有注意到我在拍她,真是活到老學到老啊。
「中山路」
「天后宮」
「清源山」
推薦閱讀:
※泉州的麵線糊是怎麼做的?
※「上谷ㄟ金曲」輸人不輸陣,閩南酒文化
※泉州最出名的藝人是誰?
※人良·泉州·
※泉州晉江和漳州龍海以後會成為廈門土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