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個人的思慮,歷史的進程

專欄兩個月沒有更新,抱歉,主要是這段時間在忙著找暑期實習,不停地在參加筆試、面試

近來發生的事情頗多,感觸也多,多到讓我一下子失了自己一貫清晰的邏輯,不知從何說起。

01

儘管去年七八月份開始,白馬藍籌估值修復的行情就在進行,但是今年這個行情進行得更加堅決。另一面,中小創的估值面臨的是殺估值的過程。上汽集團,從去年的年初的18塊多,漲到現在的近30塊錢,已經創了歷史新高。再看看曾經的被熱炒的亞太股份、萬安科技、金固股份,如今股價又是怎樣的境地。

於是,「漂亮50」的故事又被翻了出來。剛好那段時間在讀霍華德·馬克思《投資最重要的事》,裡面就有一段關於「漂亮50」的描述。大藍籌漲了這麼多,到頂了么,過分高估了么?當所有人都在鼓吹買價值投資的時候,這些績優股是否已經淪為了「價值投資」概念股?

貴州茅台30倍市盈,貴嗎?5000多億市值,比肩招商銀行,貴嗎?誰也不知道,而且股價真的還在漲。但是,話又說回來,不少藍籌股漲了近一倍,市盈率依然還在個位數;不少曾經的「高成長」跌了很多,其實市盈率還有30、40倍。

什麼市場投資風格的輪換,說到底,還是估值的問題。估值被炒得太高,自然就要下跌;估值被壓得太低,自然就會上漲。資金總是從被高估的資產流向被低估的資產,於是市場在不斷地向有效靠攏;人性的貪婪與恐懼,又總是讓這個過程反應過度,於是市場又在不斷地偏離有效。於是,人心的鐘擺在搖晃,市場有了周期。

中小創殺估值的過程中,自然也有被錯殺的真正的高成長股。2015年TMT股的巨大泡沫偃旗息鼓後,華策傳媒、光線傳媒如今也就30多倍的市盈(我沒有推薦的意思,純粹舉例),現在又開始重新回到某些機構的目光下。這或許就是價值投資者們說的逆向思維吧。當然,我也聽過一些年度策略,買方們倒是在鼓吹著另外的東西,可見,說什麼和做什麼也是兩碼事。

02

今年以來,我先是在賣方做了農業研究,後又是在買方做機械研究。行業屬性有所差異,團隊風格有所差異,同時角色屬性有所差異,這些差異,給我展開了新的大門。

基本面研究,但是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足夠的「基本面」。我以前給師弟師妹們講過一個觀點。每個人都在談論研究框架,但什麼是研究框架?我認為,一言以蔽之,研究框架就是識別關鍵因素。讀研報也好,寫研報也好,不防多思考,這份報告真的抓對點了么?

03

一直堅持的信念,是否真的有堅持下去的理由?我們總說自己喜歡某份工作,會不會喜歡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會不會,從來就沒有什麼喜歡。用經濟學的話說,也許只是路徑依賴,只是稟賦效應。

我研究生入學後,就開始做二級行研實習,我覺得我是那麼喜歡它;二級行研里,我一直研究的是汽車行業,我也覺得我是那麼喜歡它。找工作的時候,我只投遞了二級的買方和賣方,我執著地相信我喜歡它並且適合它。但是,會不會,僅僅我自己不願承認,其實我不去投遞投行或是固定收益,僅僅是因為我從未有相應的實習經歷?會不會,那年我第一份實習選擇了固定收益,我也能夠將宏觀和債券學得很好?

我其實沒有答案。

於是,似乎一切在某個時刻已經註定,像迎面的風,是越過了山川河海而來。但是人生又充滿了不可捉摸,個體的規劃又顯得無足輕重。

那時候沒有想過,三年後,市場上會不會並不缺乏一個汽車研究員?看了那麼久的汽車行業,會不會正式工作時變成了完全無關的服務業、金融業?市場的周期與規律或許存在,但是卻沒有人能夠預見某個精確的時點。我走到今天,從一臉懵逼逐漸也能登上檯面,再不濟也算得上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世間事或許難料,但我將努力前行。

04

這篇文章扯得有點遠,大概和汽車行業也沒啥關係,僅此一次絮叨,下篇開始回歸正常的研究。


推薦閱讀:

寫在2017春節前的思考
談談對《把我的悲傷留給自己》的感受?
我們該如何度過我們的一生?
那彷彿就發生在昨天的苦

TAG:人生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