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變了,我沒變,我從心出發

最近,這一段的心路歷程確實讓我成長了,我經歷的讓自詡見過世面,心裡承受能力巨大的內心瀕臨崩潰。

我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這是當年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情詩。

對沈從文有種天然的好感,他的文字純凈,為人謙和,少時有點小混混,始終以鄉下人自居的京派巨子,他也是徐志摩在山東遇難後第一個趕赴現場的人。

我曾經想過沈從文的內心應該是經歷了什麼改變,那個倔強的小老頭,從湘西出發,經歷了軍隊戰爭的洗禮,和民國總理熊希齡有遠親卻未曾叨擾,飢破窘境時郁達夫慷慨的幫助,胡適的賞識,魯迅的責備,在抗日戰爭中的西南聯大的日軍轟炸中被劉文典譏諷,丁玲的意外獲釋卻對他隔閡一生,他在西南聯大培養出的汪曾祺在文革中背叛了他,張兆和的遠離,文革中心理素質極強的小老頭卻想到過自殺。

自殺事件後,鄉下人沈從文封筆轉而研究文物,對文物服飾的研究為歷史學者留下來饕餮珍寶。他也曾想過,那年的張兆和,那年的汪曾祺,那年的丁玲為什麼會改變,亦或是他變了。

天上飄著的雪和詩人的眼淚是世界上最美的東西。

沈從文一直以純凈的內心去面對自己愛的人,他能夠在北伐,民國,抗戰,新中國,文革一路走來,他能夠經歷苗人決鬥,戰爭殘酷,文人相輕等一系列事件後仍然平靜如水的去回憶那純潔一塵不染的沱江,那美麗的翠翠,那一生摯愛的三三。卻最終想到了用自殺解決自己的生命。

文革結束後,那個樂呵呵的小老頭依然樂觀,卻能夠在照片中捕捉到皺紋已然爬滿了歷經滄桑的臉龐。他去向丁玲低頭,這不是他的本意,只是為了張兆和和孩子能有個舒適的家,有人會對他的做法詬病。但是我能理解他,一個被摧殘到死都不怕的人,無畏是他的傲骨,他能做的就是對他愛的人無私的付出。

沈從文的晚年可以說是輝煌的,也可以說是落寞的,因為費孝通的,沈從文慢慢被更多人熟識,就像聞兵說的,沈從文和張愛玲成為了八九十年代年輕人的追求和嚮往,那時候慕名而來的求訪者絡繹不絕,他始終未見。

閱盡滄桑總歸塵,沈從文已經看破了一切,卻沒有那種得志後的桀驁,相反卻更加謙遜,他也有自己的底線,對政治的遠離,對愛情的純真嚮往,他始終執拗。

最終諾貝爾文學獎馬上要來到的時候,他離開了,永遠的離開了,那夜,有人在一本書中寫到,星空下一位長者逝去,華夏大地一顆耀眼的流星划過。

沈從文遺囑把一半骨灰撒進了沱江,一半埋在了沱江旁。

張允和給沈從文寫墓志銘,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張兆和在墓志銘旁邊寫下了晚年時候沈從文與她的隔閡,和她理解中沈從文的晚年痛苦。

斯人已逝,強大的內心深處的隱殤始終存在於他內心,謙和下不失犀利。我讀沈從文,似與其對話,他說照我思索,可認識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一個戰士不是戰死沙場,就是回歸故鄉。我在慢慢的讀,讀我的一生,讀他的一世。

兩年前的那個夜晚,我和我那時候最愛的人一起坐在沱江邊,腳浸在沱江水中,聽著晚風吹來的聲音,一世美好。

我來到沈從文墓碑旁,了無人煙,有的只是飛舞吸人血的蚊蟲,有的只是那時候彼此想要一輩子的兩個人,有的只是落寞的文字和孤寂的沈從文的墓冢。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子這樣寫過,從文先生這樣做過。

我卻正在經歷,我變了,我沒變,我從心出發。

——寫在2015年5月17日北京

一個女子在詩人的詩中永遠不會老去,但詩人他自己卻老去了……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湊巧是不會有的。我生平只看過一回滿月。但我也安慰自己說,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我應該為自己感到慶幸.....

沈從文三個字就是一種不能泯滅的力量


推薦閱讀:

在古代 青花瓷為什麼那麼受歡迎?
如何看待錢鍾書楊絳夫婦和林非肖鳳夫婦的恩怨?
中國當代社會哪些方面的問題其實「清末」與「民國」的學者、文人已經看的很透、闡述的很准(舉例說明)?
魏晉名士到底有多放浪形骸?
古代文人們有過哪些有趣的diss作品?

TAG:沈從文 | 文人 | 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