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自己的「拖延症」

名詞解釋

所謂 「拖延症」 ,就是 「你明知道這件事該干,而托著不去干;同時,你心中還有強烈的焦慮感和負罪感」

可能是我的標題起的誇大其詞,或者是對自己過分自信,作為 務實派 作風的人,一向不喜歡虛張聲勢,做任何事情都帶有足夠的目的性與具有較強的目標性,為人處事的風格也被小夥伴解釋成 「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看到這裡,想必你會覺得奇怪,既然做事風格屬於 雷厲風行型 的人,怎麼會有拖延症?

表現形式

懶與拖延,其實是完全兩個概念,簡單來說,如果你是懶,那麼你絕對不會有焦慮和負罪感(命中了嗎?)

在這裡舉一個具體的例子:

  1. 一個決定或一項任務:某一個班子會上,大家一致通過將在兩個月後舉辦某活動,由我全權負責擔任出品人,我興奮的答應了

  2. 進入準備期:思維導圖、刻畫主題、選舉主持人、活動人員、演講稿子......

  3. 開始執行:進行ing

  4. 事後調查:滿意度、意見徵求

  5. 事後復盤:回顧,總結,勉勵自己,啟發將來......

以這個例子作為藍本,第1項與第3項是爽快的,是瞬間的,其他的2、4、5一般來說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抹殺大量腦細胞、貢獻情商之後才能達成的,對我來說,從進入第2項開始,我的「拖延症」 就將觸發

我的 「拖延症」 病歷卡長這樣...

我的 「拖延症」 通常會表現為以下幾種方式:

  • 今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睡啦

  • 到吃飯點了,吃飽了才有力氣幹活呀

  • 把這事先幹完,我就開始干這個啦

  • 實際3天的準備周期,卻需要3周的時間

  • 拖到最後1天猛趕工,上場後靠臨時發揮

搜索原因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做的事並不是本我的意願,而是一種超我或自我的利益驅使,說白了就是不喜歡,內心抵觸,那怎麼辦呢?

這種與本我的戰爭,一般都將以超我或自我獲勝而告終,這種戰局時間一長就將成為慣性,「拖延症」 也將隨之產生,最終它就像沙漠植物,表象就是那麼一點點,其實地下盤根錯節,想連根拔起很困難

對於不喜歡的事務, 其實拖一拖,又有什麼關係?

可是世界就是那麼奇妙,在大部分的人生場景中,本我不喜歡的事,往往都是比較重要的,為了讓那些強迫本我的任務執行的不那麼的勉強,多少我們都應該拿出一些招式來比劃兩下

經驗提煉

其實這個話題,在很多年前就有人討論過,也提出過很多很多的方法論、工具論,在這裡我只說說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整理出的解決辦法:

  • 先讓自己動起來,那怕機械化執行

那些任務之所以我們不喜歡,是因為我們先入為主的添加了潛意識或主觀判斷,強迫分解成機械性的勞動,那就變得可以克服了。比如你實在不想複習,怎麼辦?抄!把書抄個5遍,你複習得就不會差,不過到這個時候你需要具備一些自虐的心態

  • 樂意分享,讓別人的目光轉化為消解拖延的動力

樂意分享,讓別人的目光轉化為消解拖延的動力 —— 把口號喊出去,完成後分享出去,利用社群能力起到反制能力,除非你不在意自己的社交圈或名聲,如果在意,快點幹起來吧

總結

「拖延症」不是病,也無需根除(你也根除不了),我們能做的只是在生活與工作的過程中用一些手段或方法,讓過程看起來雖然痛苦,但也能有那麼點點快樂

以上兩種方法,是我在團隊管理、演講分享、企業培訓等對時間、質量及效率要求較高的事件中運用,在這一年中的確給我帶來幫助,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隨筆」遇見村上春樹,發現另一個自己

TAG:個人成長 | 思考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