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現實:無所謂甲乙丙丁

做了十多年品牌,所謂的甲乙丙方都干過,在乙方的時候覺得兩頭受氣,最好能去個甲方;在甲方的時候覺得老闆難伺候,還不如去乙方;在媒體,覺得品牌掙錢多,自己拿那兩塊錢車馬費低三下四;這一兩年公眾號火了,媒體老師的前期積累全部變現,大家在商量著去哪兒買別墅的同時又突然發現:自己其實就是個大乙方!

就我個人來說,一直覺得沒有甲乙方一說,因為自己的同學在哪一方都有,看看都是自己人,無非就是在不同的時間段有不同的狀態——折射出不同的自己。我給自己的要求是:在乙方得把自己當甲方做,在甲方把自己當乙方做,無論在哪一方,都要以創造優秀的內容為出發點,不要製造垃圾。

中國有品牌這件事情短短三十年,到目前為止,真正本土的品牌人開始規模化形成,所以原來各大甲乙方外國人、台灣人、香港人佔據高層位置的情況開始逐步改變,越來越多的公司也開始有了品牌部的建制。與此同時,傳統媒體式微,新媒體經歷過微博、微信等不同平台的發展後,大家也發現除了平台的程序化購買,剩下的也只有把內容做好這一條路了:無論是傳統4A,新興的社會化媒體營銷公司,公關公司,還是甲方,都變成了對優秀內容的追逐。那些能夠變現的,無論是環時這類服務公司、一條這一類內容公司,都是優質內容的創造者。包括天貓、京東孵化的達人平台,都期待產出優秀的內容。區別無非是內容的核心受眾是廣眾還是小眾。
推薦閱讀:

品牌的現實:你是保姆還是爹?
一定要品牌化嗎——品牌化決策背後的邏輯本質
線下實體經濟面臨壓力的同時,「快閃店」為什麼能異軍突起?
松柏先生·每日一例:拯救無聊的床上用品
松柏先生·每日一例:設計之本,來源於心

TAG:品牌 | 品牌營銷 | 甲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