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信譽者得天下!

同發:微信公眾號「老盧庸觀」

工業化社會之前的時代,受交通、通訊等條件限制,人們大多生活於一個比較封閉的小圈子。每個人的信譽如何也是封閉的,而且市場很小,也沒有太多人關注。

「那個人還不錯」,一句很模糊的話語就是對一個人信譽的最高評價了。反之,激烈點的人會說「那個人很操蛋」,平和點的人會說「那個人不咋地」。

不過,由於社會分工、工商貿易等經濟活動的寡淡,人的信譽此時最多在人們「好處或不好處」的言談中成為一個人人緣好壞的評判標準,並不會在自給自足的經濟環境中給信譽差者帶來太多負面效果,比如收入的縮減。

工業化時代,隨著交通、通訊、社會分工協作細化、國際工商貿易活動的興起,人與人、人與機構、機構與機構之間打交道的機會、頻次不斷增多,人、機構的信譽及以此為基礎建立的社會品牌很大程度上成為一個人或機構在社會中受歡迎程度、地位和影響力的標誌。

即使發展至當下的數字化社會初期,這一標誌依然重要無比。飲料可口可樂、宗慶後娃哈哈、百事可樂、王老吉、加多寶,汽車勞斯萊斯、賓利、法拉利、瑪莎拉蒂、寶馬、賓士、沃爾沃、比亞迪,互聯網企業蘋果、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百度,智能電視樂視、夏普、索尼、海爾,等等,涉及各行各業的品牌琳琅滿目,既見證了工業化時代的光輝歲月,也敘述著諸多品牌的精彩故事。

工業化時代,人的信譽也融入到了商業活動中。全球各大金融機構針對每名客戶而構建的金融徵信體系,成為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指標。各大企業僱傭第三方機構對擬任用高管展開的職業背景調查,成為慣例,來防控信譽不佳或有劣跡的人員混入企業、傷害企業品牌形象。諸多影視明星也藉助追星族粉絲的喜愛在影視、演唱會等票房中賺得盆滿缽滿。

個人、機構的信譽及構建於此基礎上的品牌,已成為商業利益的一部分,無法分離開來,形成信譽經濟。有些企業的品牌費用高達幾百億美金,有些公眾人物明星給自己的形象身體器官購買上千萬上億元的商業保險,等,多源於此。

步入數字化時代,個人、機構的信譽商業化變得更加顯性。

移動互聯網、各式社交新媒體平台、Web2.0一體化服務平台比如支付寶和微信等等正越來越把一個人的信譽通過其各式網路消費娛樂行為、個人興趣偏好和職業收入等綜合指標來量化為數值。

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就是最好的例子,儘管仍處於動態完善健全之中。

但芝麻信用分值越高無疑會在未來得到更多的特權,比如可以替代傳統的金融擔保複雜程序輕鬆獲得借款額度和螞蟻花唄信用消費額度、購買商品折扣大、商務旅行住宿無需支付押金也無須等待、年終獲得特別獎勵等等。

如果說未來,比如2025年,你由於芝麻信用分值太低而無法享受機場的VIP綠色通道貴賓服務或被限制進入一些高分值人群才能進入的服務場所,我並不感到奇怪。這很大程度上與近年來經濟不景氣形勢下金融機構利用內部徵信系統與交通等部門合作打擊「老賴」的辦法沒有太大區別。

數字時代,信譽成為新的階層分化標準。

與信譽獲得的好處相比較,個人、機構的信譽在數字時代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考驗。2015年一則《「中國巴菲特」郭廣昌失聯 復星集團股票或停牌》消息就曾令復星股票大跌。當下諸多上市企業已普遍採取「市值管理」的辦法來處理類似謠言或危機。而如何應對數字時代新媒體對企業乃至個人信譽的影響則越來越成為一門學問。即使政府這樣的威權機構也在幹部培訓課程中設置了類似公共危機事件的內容,來強化幹部應對「信譽攻擊」的能力。

互聯網時代,個人、機構信譽在時空領域下無限放大,帶來諸多發展機遇和經濟利益的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諸多風險。

依法循規又不脫離潮流大勢,信守承諾又不迂腐錯失發展機遇,方能在機遇與風險並存且無限放大的數字時代安身立命、做強個人與機構信譽品牌,成就一番事業。

個體,無論大小,有信譽才能有品牌,有品牌才能聚人氣、賺利潤、謀發展,才能有作為。

工業時代如此,數字時代亦如此。不同在於,後者更加開放透明,而先進的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字化技術使得原本模糊的信譽因量化而顯化,更易於直觀判斷和應用於商業領域而已。

原本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已通過市場機制轉變為「得信譽者得天下」。

珍愛信譽,就能收穫人心,在不忘初心中行穩致遠!

願與諸君共勉。

(完結)

封面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推薦閱讀:

遇到一個路人有難處想你借錢,怎麼區分真假,你會相信什麼?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對嗎?
馬路上有人摔倒扶還是不扶?
為什麼現在社會你選擇善良寬容反而只會讓人越發的覺得你好欺負?
賺錢小項目,滿足人心,日入幾百很輕鬆

TAG:信譽 | 人心 | 知天下知乎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