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金融凜冬已至,大學還需多久?

同發微信公號「老盧庸觀」,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圍觀。

去年以來,我看到越來越多的銀行工作人員,具體來說是很多青年男女,走出了以往封閉的銀行櫃檯、辦公室,走上了推銷各類信用、消費卡的主動營銷之路。

這些以往保險、日化、直銷等行業的產品推廣辦法,五、六年前,是幾乎不可能被銀行工作人員使用的,至少不會如此普遍。

最近國內各大商業銀行的裁員風波,可能也如此吧。

自阿里餘額寶問世以來,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民營金融牌照的增多,等越來越多的金融市場參與者,給以往享受高額壟斷利潤的國內商業銀行帶來巨大衝擊。

簡單的存貸利差盈利模式,在這場市場主導、技術驅動的大變革中風雨飄搖。儘管各大行也都在後來搭上了市場便車,成為「O2O」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金融機構,但與新型互聯網金融機構相比在運營、交易成本上的劣勢以及制度變革上的靈活性不足等,使得其被遠遠甩到了後面,難以望其項背。

商業生態閉環、生產生活消費娛樂休閑等活動的線上流量入口一體化,導致電商、社交平台的巨頭例如阿里、騰訊微信在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商業流、資金流等的基礎上擁有了傳統金融機構不曾有過的優勢、創新點。

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依託活期存款的高利率、隨存隨取的便捷、中長期存款的高利率及可變現、高達百萬的在線存款保險、與購物消費APP的關聯、大數據云計算基礎上的用戶信用風險評估(比如芝麻信用),在線信用消費額度和貸款額度、便捷的二維碼電子支付,等等實惠和創新,在消費者用腳投票下,互聯網金融遷移走了以往傳統金融機構的大量客戶。

裁減員工降低成本,主動上門營銷推銷新式金融業務,都是金融機構在這場市場變革倒逼下的無奈之舉,也讓國內其他壟斷行業產業初次見識到了互聯網數字經濟的力量。

銀行高官想打馬雲的衝動、中國人民銀行研發「數字貨幣」,等等跡象表明,數字經濟已深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血脈之中,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養料和動力引擎。

凜冬已至。傳統金融順勢而為,打破束縛創新發展的罈罈罐罐,才能迎難而上,再續輝煌。

與金融業比較,高等教育機構——大學,其變化似乎有些耐人尋味。

耐人尋味,在於互聯網教育的風已吹得越來越大,大學總體看巍然不動。

從老師的教案與腦海中把知識複製到學生筆記本與腦海中的填鴨式教育依然廣泛存在,諸多大學依然無大師但偶爾有一半個大師客竄,很多學子依然玩命於題海戰血拚於通往大學的通道上。

大學看起來依然舒服,家長們也大都還保持著以往傳統的想法「孩子上大學,自己就熬出頭了。」

上大學的人似乎也變化不大,除卻學習,遠離高考前的焦灼拼搏,一日三餐可以選擇公私混搭的食堂,學習閑暇時光還可藉助各種主題社團、社交軟體、讀書會、老鄉會、同班同上課等機會伺機尋找風花雪月的機會。

一切看起來似乎都如同十年前一樣,只不過隨著手機等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大學多了些或沉浸於互撩或沉浸於情愛或沉浸於網路學習及創業等的低頭族。

大學,自古至今傳道授業解惑的知識經驗集聚地帶、一群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造福全人類為名義可以提升人際交往能力的社交地帶、一個秉承工業化流水線批量生產標準化知識分子的車間,在知識經驗乃至師資力量、社交屬性都越來越趨於虛擬化的時代,如果僅僅停留於以往的知識傳承功能層面並通過頒發學位和畢業證來決定學生是否合格的話,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考慮到每年七八百萬的畢業大學生就業不景氣的實情,本科研究生遍地走、多如狗,學歷證明的市場價值顯然是走低的。如果再考慮到近年網路上開始流行的全球名校網路學習電子認證,學歷這些以往的敲門磚身份,似乎也就那麼回事兒了。

學習課程內容相差無幾的情況下,網路上名校比如耶魯、哈佛與清華北大的電子學歷認證,在含金量上並不比國內哪所大學的學歷差,而且可能更有市場。

如果,事實如此且十分普遍。國家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出台一份「關於網路大學教育與傳統大學教育學歷證明統一認定的政策」,在公務員招考、市場就業指導等方面予以肯定、一以貫之;同時,構建大數據平台,鼓勵大學名師分享優質課件內容、協同教研等;就可以了。

那,我估計受習慣力量影響儘管會有適應期,但用不了多久,很多師資口碑一般的學校估計立馬就會陷入招生難的囧境,或消亡,或走上被動變革之路。

而且,如果市場比如企業用人先於國家政策認同網路大學學歷,國家政策的出台可能會成為例行公事的程序,一經頒布,就立竿見影。

結合當前推行的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看,一旦大學脫離體制、改制到位,那勢必會加速上述情況的實現,至少為變革提供了便利。

只不過,當前國家地方考慮到就業、社會穩定問題,在經濟領域新舊增長動力轉換尚未完成的情況下,不會輕舉妄動而已。

一旦總體環境比如經濟、財政、社會等比較寬鬆,網路教育方面的政策屏障被掃除,大學,百年來人類知識、人才的搖籃,勢必如彼得.德魯克所言,在 30 年後消亡。

結合國情,不妨預測一下。未來 10 ~ 15年內,當下的大學教師,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原則,退休分流一大部分,財政補償及就業於網路教育或其他內容產業再分流一大部分,在大概解決人員安置問題的基礎上,可能完全具備了大變革的操作性。

大學並不會全部消失,只不過大多數不再是寄宿制的全日制學校,而是人們旅遊休閑或主動接受網路教育的一個選擇地。

人們從以往封閉式的學院教育中解脫了出來。

家庭、公共圖書館、咖啡館、綠地、以往的大學等等,都是開放式的學習場所。人們根據自己的愛好、社交群體和興趣等來自由選擇線上線下的學校、學習地點、學習夥伴。

以智能終端社交軟體為紐帶的新型「大學」可能會成為主流形式而廣泛存在。

這對國人而言,無疑是場天翻地覆的學習革命!

(完結)

封面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推薦閱讀:

TAG:互聯網+ | 金融 | 大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