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晚期基督教文化的衰落
中世紀晚期,基督教文化呈現出衰落之勢,並以教會日益封閉、墮落與式微等形式表現出來。其原因在於基督教會強大的基礎西歐封建制不斷衰落,且基督教會日益受到以王權興起為代表的民族國家與城鎮商業的不斷發展的衝擊。從其文化本源來看,衰落這一事實則是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內在矛盾在中世紀晚期無法掩蓋導致的一種歷史必然,近代歐洲則從中世紀基督教文化衰敗的母體中逐步孕育而生。
一、衰落前夕的景象
中世紀晚期的幾百年內,瘟疫不斷複發,導致西歐人口銳減,農奴數量減少,農奴勞動成本上升,糧食市場急劇衰退。黑死病之後的年代,農民暴動不斷發生,起義者提出結束農奴制的要求。由此,「莊園的習俗與服勞役的整個錯綜複雜的結構漸漸為以貨幣契約為基礎的體系代替」。封建莊園經濟的受益者基督教會自然失利頗多。
在莊園經濟走向衰落的同時,歐洲商業卻蓬勃發展起來。9-10世紀,「北歐人的擴張給割據的歐洲帶來了活躍的商品交換,以之為媒介貫穿起歐洲」。在十字軍東征時期,歐洲商業藉助教俗勢力的支持快速發展,商站建立、貿易增加、商業規範不斷完善。拜占庭人與穆斯林社會裡的高級商業文明很快向西傳播,「基督教世界裡,成立了商業社會,建立了信用制度,恢復了貨幣,採用了更為高級的經濟方法」。商業的勃興孕育了城鎮的繁榮,「截至15世紀,人口超過4萬的歐洲城鎮數量已達25個,多數集中在地中海與西歐地區,並形成多中心突出的網路狀布局」。中世紀晚期的歐洲城鎮形成了多產業支柱,製造業、銷售業、服務業交織,各產業行會不斷發展,城鎮經濟呈現多元化趨勢。
莊園經濟的衰落導致了封建制度中的政治關係走向衰落,封建軍役制日益為軍役稅與僱傭軍制代替。西歐地區,以王權興起為代表的民族國家率先發展起來。12世紀起,西歐地區受教育人口不斷增長,官員書寫記錄能力提高,發展起人格化的制度——永久性的司法制度與財政制度,民族國家不斷壯大。以英格蘭為例,「1300年,皇家法庭擴展了其司法範圍,領土上所有人都被徵稅,英格蘭國王實際統治權力不斷增強。思想觀念上,13世紀起,英國的臣民的基本忠誠逐步轉移到了國家。」法國則是在英法百年戰爭取勝後,形成了更為強大的法蘭西民族國家。正是在中世紀晚期,西方政治思想中出現了向國家回歸的聲音,例如巴黎的約翰與弗朗西斯教派的主張。這些都說明基督教會在教俗鬥爭中屢屢失勢。
(英法百年戰爭加劇了英法各國內部的社會矛盾,除了農民起義,英國還爆發了封建主之間的「玫瑰戰爭」,戰後英國封建貴族元氣大傷進而為都鐸王朝時期絕對君主制的確立奠基。)
二、大衰落的年代
中世紀晚期的基督教會呈現衰落之勢,其文化自然也走向衰落,並以包容性減弱、教會墮落腐敗以及教會分裂3方面表現出來。這些最終導致了中世紀基督教文化話語權的式微,在其尖銳的文化矛盾中孕育出近代西方文化的萌芽。
基督教最初以包容性原則逐步成為當時首要意識形態,並長期主導西方思想文化領域。但到中世紀後期,其最初的包容性特質不斷流失,日趨封閉,以暴虐姿態企圖將一切「異端」趕盡殺絕。阿爾比派異端被鎮壓後,「13世紀時,教會感受到使人痛苦的懷疑可能會摧毀其整個權力機構,並愈發焦慮不安」,鎮壓異端的常設性機構——宗教裁判所由此建立,並由多名我修會全權負責。隨後幾百年里,巫師、猶太人、不同宗教見解人、科學先驅等都以異端之名遭到殘忍迫害。羅馬教廷愈是加劇迫害異端,愈是擔心異端威脅,由此陷入心理危機的惡性循環。由擔心威脅而導致的包容性減弱從反面體現出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衰落。
正因為基督教在中世紀歐洲長期掌管政治、經濟、文化大權,居於至高地位。久而久之,信仰的鬆懈與教會的墮落腐敗便成為必然,這成為中世紀基督教精神特質流失的關鍵,也成為其衰落的本質。早期的虔誠懺悔逐步讓位於出錢贖罪,靈魂買賣交易包括購買聖徒遺物、向教會捐贈財產、苦行折算等內容。「1300年,卜尼法斯八世鼓勵頒發贖罪券,只要捐一筆款,便能獲得贖罪券,免受煉獄的懲罰」,此舉成為教會的斂財之道。與此同時,「教會神職也納入了金錢交易的範圍,買賣關係層層相襲,共同盤剝底層大眾。」由此出身的神職人員無法嚴格遵守道德紀律,結婚納妾十分普遍。這一切意味著基督教信仰與道德的淪喪。
(從左到右:克萊蒙五世與法王腓力四世)
中世紀晚期,以法國為代表的民族國家不斷壯大,其利益追求與羅馬教廷的分歧日趨變大,產生激烈教俗鬥爭,最終導致基督教會的分裂以及由此引發的基督教精神權威的崩潰。1309年至1376年間,數名法籍教皇在法國飛地阿維農實行教會統治,即「阿維農之囚」時期。在此期間,「阿維農教廷運作良好的行政工作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幾位教皇更是將對行政與財務管理效率的熱衷追求推進到完滿的程度」,而教會愈發世俗化的進程卻反映出其精神基礎的流失,越來越不能滿足廣大虔誠信眾的精神需求。此後40年,基督教會陷入分裂狀態,羅馬教廷與阿維農教廷將對方相互驅逐,而教會分裂又因捲入歐洲各國的政治紛爭而更加複雜,直到1417年教會才重新統一。至此,「羅馬教會已威風掃地,教皇也無力與法國這樣強大的君主專制政權相抗衡,教會權力從顛覆狀態開始損落。」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衰落表現為基督教文化的神聖內涵不斷流失以及基督教廷愈髮捲入世俗紛爭,最終淪為現實政治鬥爭的籌碼。
三、衰落之後
「天主教乃是上帝與魔鬼,亦精神與物質之間的一種妥協,通過這種妥協,在理論上宣布精神的獨裁統治,同時又讓物質處於這樣一種地位,它在實踐中可以行使被剝奪了的一切權利。」中世紀基督教文化存在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即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其背後反映出光明聖潔的神性與齷齪卑劣的人性的二元尖銳對立。「它呈現出一種無法克服的痛苦的自我分裂,也成為滋生中世紀社會一切罪惡和虛偽的根本原因。」面對社會罪惡與文化危機,對合理人性的承認與對虛偽教會的改革成為必然。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它承前啟後,暗示著封建制的退去與以王權興起為代表的民族國家與城鎮商業主導的時代的到來。近代歐洲的思想文化變革與現實社會制度的變遷正是在中世紀基督教文化衰落的母體中孕育而生,因此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衰落以負負得正的方式推動了歐洲的現代化歷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