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思考] 為什麼我們總愛討論技術與業務之間的那些是是非非?

自從加入EGO之後,每月的聚會總讓我興奮,能與各位志同道合的老師一起探討技術與價值觀,想必這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可我發現一個小小的現象,每次聚會都超時,而且是大幅度的超時,3月的聚會超出既定時間1小時,本次更是超出1個半小時之多。當然,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意猶未盡也是很正常的

客觀的說,整體氣氛還是很好的,本次的主題演講主要是由七牛人工智慧大咖-土土給大家帶來的分享,說好聽了是分享,其實就是人工智慧『掃盲班 』,超過大半的語句都被強有力的問答口氣所覆蓋著,問完了一個又一個......顯然,所謂「未來已來」,是害怕將來丟飯碗嗎?還是其他原因呢?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主題演講環節之後緊接著是專題討論,由於沒有事先準備,通過臨時民主投票的結果,大家針對「技術怎麼為業務產生價值?」聊了起來......

思考前奏

聚餐結束回到家中,已是深夜,聚會是從14點 - 18點30結束(4個半小時),值得注意的是,專題討論的時間是從16點 - 18點30(2個半小時),佔據了總時長60%+(當然,我會議主持的能力確實夠爛,還需要繼續提高)

洗完澡,站在窗台上沿著環線上的車來車往,讓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以下內容:

  • 「一個技術最前沿的論點,一家技術最前沿的公司,一位技術最大咖的人物」 輸出的專題,討論熱度卻抵不上一個老生常談的 恩怨話題
  • 每次聚會,每次交流(非技術),或多或少都會聊上幾句類似話題
  • 面試中,工作中,考核中,槽點最高的也不排除能見到類似話題

反問下自己,為什麼我們總愛討論技術與業務之間的那些是是非非?

思考經歷

為什麼總討論?理由很簡單,因為不受重視,話語權低,簡稱『不爽』,但為什麼會這樣呢?

作為一個技術人員,先從技術視角出發,從字面上來理解一下子,「技術怎麼為業務產生價值? 」,這句話其實表達了一個縱向依賴關係,『技術』扮演著生產者,『業務』扮演著消費者

寫到這裡,讓我想起了和一個朋友的聊天,他向我抱怨產品經理「他們老改需求,改了一遍又一遍,動動嘴,從來不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你知道的呀,這玩意改一下哪有像他們說的那麼輕描淡寫!」

從這段話來看,我朋友似乎感覺業務同學對他不尊重、不禮貌、不理解或面帶猙獰(瞎猜下)?然後他就不爽了,就抱怨了。好吧,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大家措詞優雅,互相尊重,面帶笑容,是不是這樣就爽了呢?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說白了,不是雙方都具有高情商、同理心、鐵交情,技術方的那些不爽就消失了,何況要具備這些能力本身就不是易事

閉上眼睛,回顧下自己的經歷,思索下這麼多年的所見所聞,我應該有一些答案

技術價值

我認為,在企業中,技術時時刻刻都在為業務產生價值,從來就沒停止過

『價值』是一種抽象詞,而『產生』是一種動詞,結合起來就需要進行羅列,到底產生了哪些價值?

  • 提高了企業估值 —— 通過互聯網技術獲取到了互聯網紅利,上市了,值錢了
  • 降低了企業成本 —— 通過各種自動化手段替代了人肉化,節省耗費
  • 擴大了業務範圍 —— 通過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更多的業務功能,擁有了更多的客戶

產生一個BUG,業務向你抱怨下,並沒有質疑你的價值,出現一次事故,老闆向你指責下,也沒有剝奪你的價值,他們希望你能做得更好,只是他們不會用技術的修飾符進行遮掩,讓你感覺聽起來順耳

陳述觀點

「這是體制導致的,並不是誰侵吞了本該屬於你的權利」 這段話是《百家講壇 - 末代皇帝溥儀》中喻大華教授講述關於清末嘗試君主立憲制時的一段說辭,講述的是愛新覺羅家族無法接受 「如果要永保帝位,那就需要以失去國家政權為代價」

我認為,是 『企業當下體制導致了技術方的這些看法,那麼何為 『企業當下體制?應該說是行業領域、發展階段、高層背景、企業戰略等一些因素所組成的

我先結合自身經歷與所見所聞,給企業按技術方受重視程度排列下:

  1. 技術服務類:
    • 核心競爭力:以技術維度產品向企業提供服務
    • 代表企業:七牛雲、UCloud、袋鼠雲、德比軟體等
  2. 平台服務類:
    • 核心競爭力:以平台維度服務向企業(或個人)提供交易、渠道或信息
    • 代表企業:滬江網、淘寶(部分)、餓了么等
  3. 業務服務類:
    • 核心競爭力:以業務產品向企業(或個人)提供交易、渠道或信息
    • 代表企業:好買財富、什馬金服、資邦金服等

看一下,除了那些與生俱來就以技術輸出作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其餘的類型,從企業的根基已確定 「技術,只是實現業務功能的一種手段」,無非不同的企業發展到不同的規模對於技術依賴的大小有所增大,受重視程度隨之上漲罷了

總結

「技術是給業務帶來價值的,失去了業務,技術就是耍流氓」

這句話,相信沒有一位技術人會駁斥,在天天吶喊著 「大數據」 與 「容器化」 的世界中,作為技術人,應該拒絕玻璃心,調整心態,增強同理心,學習業務運營知識,具備某一行業或領域專家的能力,從對某一門技術語言的追求慢慢轉變為對一個行業或圈層的推動,從浮躁的跳槽轉換為安靜的修鍊

就像我在QCon演講中提到的,修行之路慢慢長遠,修的是什麼?其實就是內心,嘗試突破自己性格上最薄弱的環節,只有這樣,才能走上更高的山峰眺望風景
推薦閱讀:

TAG:技術管理 | 項目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