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育領域「決定論主義」思維
記得郎咸平先生曾在某次訪談中說道,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之下,也有一些小問題。比如「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被後人演繹出的諸多以弱勝強經典案例,這種企圖依靠小概率事件扭轉全局的思維,本質其實是一種浮躁和投機取巧。
其實何止軍事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個案廣為流傳,從古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傳說,到如今傳銷式的「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神話,這種一步登天的思維,透露著濃濃的浮躁和投機取巧味道。
這種投機思維在生活各領域同樣蔓延開來,走進圖書市場,玲琅滿目的都是「職業規劃決定人的一生」、「婚姻決定女人一生」、「圈子決定男人一生」等標題黨式書籍。筆者並不否定此類觀點所具有的合理性,但盲目以偏概全、搏人眼球,就如跳樑小丑般危言聳聽了。此類思維在教育領域同樣盛行:「3歲決定孩子一生」、「6歲前決定孩子一生」、「18歲前決定孩子一生」、「高考決定孩子一生」「專業選擇決定孩子一生」等書籍和觀點層出不窮。對於類似「XX決定人一生」的論調和思維方式,筆者統稱為「決定論主義」思維。
不少家長受此類觀念影響而過度焦慮,把教育孩子變成了父母之間的「軍備競賽」。焦慮的背後仍是投機思維作祟:孩子肩負著家長扭轉人生局面、挽救失意人生、實現「以弱勝強」逆襲的重任,早已超過了單純的教育範疇。
人生是由無數個平凡的漫長道路和幾個緊要關口選擇的集合,絕非一兩次通關就一片坦途。我們不妨冷靜想想:難道人這漫漫一生,就是把3歲過好、把擇校搞定、把專業選好,人生就可以躺著睡大覺了嗎?腳踏實地走好當前每一步,遠比對未來抱有「畢其功於一役」的美好幻想靠譜。正如台灣作家彭明輝談論人生「選擇與困境」時所言: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積累,不會因一時的際遇而毀了人一生。
面對錯過,失敗必然有失敗的代價,我們必須正視。不論是早期教育不成功、高考未考取名校、還是所學專業、婚戀對象的選擇有誤,每一步失誤都會有每一步失誤的損失,人生就是從這些關鍵節點一步步拉開差距。譬如高考時未考入名校,無論如何努力,本科學歷的劣勢、本科階段學習環境與同學質量的差距,哪怕考研考博也是很難彌補的。人生的分層分流乃至分階級,正是一步步錯過與成功中高下立現。
面對收穫,成功必然有成功的優勢,我們必須珍惜。人生每一步選擇的成功,歸根到底都是獲得了一個更好的起點與平台:名校為好工作提供起點與平台;好工作為好婚姻提供起點與平台;好婚姻為好的下一代提供起點與平台……如此正向循環往複:每一個起點上的優勢都能為下一個起點提供進一步的優勢,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無非如此,我們自當珍惜優勢,不斷鞏固優勢,從而形成良性路徑依賴原則。
面對未來,明天必然有明天的挑戰,我們必須儘力。所有看似「決定一生」的關口,固然都深刻影響了一段時期乃至一生的生活狀態,但硬要說一兩個關口就能決定一生,實在是誇大了眼前的問題,輕視了了長遠的困難。任何起點和平台的優勢,都是以自身努力為前提的。人生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持續而均勻的不斷發力,遠比某一階段爆發後一曝十寒要有效得多。所謂某一階段的特殊機遇和運氣都是不可控的外力,努力使我們唯一能決定的變數。
忽略漫長人生的點滴積累,將其簡化為個別關口成功便順風順水、萬事大吉的「決定論主義」思維,本質是一種投機主義。教育沒有一日之功,人生沒有短期速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方是教育領域的滄桑正道。希望所有家長都能告別投機主義思維,對教育多一份耐心,對人生多一份從容。
推薦閱讀:
※多多成長日記20180211
※科學與藝術(音樂與課堂)
※暖男篇:媽媽,我什麼時候才可以結婚呀?
※被愛,也是一種能力——讀《喀布爾人》、《撿麥穗》的思考
※陪伴,是家長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