戩榖壺言:寫給紫砂新生-英姿颯爽的紫砂方器

茶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最最熟稔、親切的飲料了!喜愛喝茶的朋友大都知道,中國是茶的故鄉,不但是茶的原場地,而且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種茶、飲茶的民族。中國的飲茶風俗自唐代起大為盛行,且體制大為完備,茶史上最重要的茶書——陸羽《茶經》便是寫成於唐代的茶史經典。而伴隨著茶事的興盛,相關的茗具如注子、茶壺、茶碗等也應運而生,並且隨著茶事的精緻化、深度化,茶器具亦迅速形成一套完整的體制,千百年來延綿不絕,一路發展至今。

茶具材質首推陶瓷

茶具的材質很多,有陶瓷、金、銀、銅、鐵、錫、玉、石、玻璃等等,不過自來皆以陶、瓷為主流派,箇中原因當然很多,例如陶瓷親切自然、適茶性佳、原料易取得、易成型、可隨意變化創作等等。

當我們瀏覽者歷代陶瓷茶具千變萬化的造型時,細心的茶友或許會發現:這些中國各地、各時期的茶器具當中,有百分之九十的都是以圓形為基礎造型,唯獨宜興紫砂茶具中,方形器佔有相當多的數量,形成這種【異象】的原因是宜興陶人採用【鑲身筒】這種獨特的成形技法。

鑲身筒技法獨樹一幟

紫砂陶手在以【鑲身筒】手法製作方形茶器時,先以俗稱【搭子】的木製泥錘將事前練好的泥料切段切片,依其所需拍成厚薄不同的各式泥片,再依設計理念,以事先設計切割好的樣板作為規範,用鐵刀分塊逐一裁切陶板(這步驟類似裁縫師裁剪布料),接下來以脂泥為媒,細心將每一泥塊邊緣互相鑲接完成,並逐一加上流、把、頸、鈕、足等配件,待泥胚稍干之後再進行修飾加工的步奏,如此即可完成一件方器。

精密嚴謹的立體拼圖

在宜興紫砂陶器的諸多造型中,幾何器形(或稱光素器形)基本上包含了方器與圓器兩大類,而傳統的方器便幾乎都是采上述的【鑲身筒】成形法製成的。即便是當代有些單位或陶手為增加產能而採用擋胚手法制器,但鑲身筒的成形技巧仍是不容抽離的重要技藝。

以【鑲身筒】成形的紫砂方器並不一定全是四方形的。廣義的方器包括了三面、四面、五面以上,各式各樣以數個平面互相組合而成的角錐體。從考古所發現的早期紫砂器中,可知早在北宋時期便已出現了泥片以鑲接成形的六角型貼花執壺。

由於【鑲身筒】成形法並非是一種隨性之所至的隨機創作,而是製作前需先經過精細規劃,理性構成的【立體拼圖】,所以可使設計者精準地在器形上往高矮、曲直、橫豎盡情發展,只要不逾越陶土的極限,便有無數的可能造型,當然也就豐富了紫砂形制與品種。

造型簡練不易取巧

這種獨特的技藝雖然條理清楚、工序順當,看似容易掌握,實際上,在技巧難度上要比圓器來得更具挑戰性。製作時除了每一塊要切割精準外,其泥片濕度、切割斷面、銜接角度都不能馬虎取巧,否則一經千餘度的烈焰考驗,燒出來必定歪嘴把斜,了無生氣,尤其是造型越規整、越簡練的器形更無從掩飾缺點。

不過,也正因為紫砂方器的製作充滿挑戰,一件完美無瑕的紫砂方器便益顯珍貴。筆者常用【樸素】、【溫潤】的形容詞來介紹紫砂制器,便是因為在方器中最容易看到【樸素】的氣質,兒子圓器中更可感受到【溫潤】的表情。

一般來說,紫砂方器多少帶有陽剛之氣,所以它的愛好者男性居多。不過歷來亦有不少陶手以柔順的弧線。曲面搭配於方器形制上,寓圓玉方,兼容並蓄,頗受愛壺人歡迎。

方器鑒賞首重氣勢

讀者在選購紫砂方器時,不妨從以下幾點來做考慮:

首先要求其整體造型的比例準確,線面挺括有力,輪廓交代分明,再求口蓋緊密平整,任意調換方向,需能面面吻合周到。切忌壺身塊面局部鼓起或凹陷、壺蓋彎曲翹起以及流、把、歪斜變形等等。讀者可以試著將壺身置於雙眼平視的高度,仔細觀察每一塊面是否受光平均、線條是否流暢無礙,通過此關,代表其製作工底已達一定水平。

接下來用【心】去感覺全器的精神是否飽滿、氣勢是否挺拔、力度是否透徹。儘管說,方器以平整歸正為尚,但一味追求死板的版面搭配,反而會流於生硬、無情的缺失。若是真的每個線面都做到百分之百的九十度、四十五度,反而會把此壺給【作死了】,真正老辣純熟的名師所制的精緻方器,從全貌看來,面面俱到,線條精準,英姿煥發,但若從壺把角度看過去,則可發現壺腹兩個立面隱隱帶有凸面,真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原來老師傅們便是利用這種高超的技藝,來彌補人類眼睛的錯覺,賦予方壺剛中有柔的生命韻律。

總而言之,誠如老壺友們的共同體驗:【看壺看氣勢】,若能在氣度上與您有所感應的砂壺,應當是一把值得收藏的好壺了。

本文選自台灣黃健亮先生主編的《紫玉金砂Ⅱ-寫給紫砂新生》


推薦閱讀:

這個茶值錢嗎?不小心打開了 應該是很多年前的吧
朋友介紹購買的03年紫大益,請幫我看看是否真的,謝謝?
普洱茶不講「老茶、山頭、古樹」,還有什麼好講的?
請懂茶大佬幫看看這個所謂易武國有林古茶到底是真是假?
如何評價鄒炳良?茶友們對鄒老很尊敬,但網上卻有人在黑他,咋回事?

TAG:紫砂壺 | 普洱茶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