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了原子彈,我們寶貴的和平還能撐多久?
【序章】:古巴導彈危機
發生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其源頭至少可以追溯到3年前。
1950年代後期,神神叨叨愛顯擺的赫魯曉夫一直恫嚇美國,聲稱蘇聯擁有遠遠超過美國的導彈力量,可以隨時摧毀美國或歐洲的任何城市。
有這樣一個故事:1958年,美國明尼蘇達州參議員休伯特·漢弗萊訪問蘇聯,為自己2年後參選總統造勢。赫魯曉夫讓漢弗萊在地圖上指出明尼蘇達的位置,用一支藍筆在上面畫了個圈,然後一本正經地說:「這樣我就不會忘記,在下令發射導彈時,要求部下不要對準明尼蘇達。」
然而,隨著美國空中偵察力量的發展,特別是U-2飛機的使用,美國人終於知道了真相。
1960年5月1日,蘇聯成功擊落了第一架U-2,當赫魯曉夫看到從飛機上取出的偵察照片後,他知道自己的謊言已經不攻自破。
事實上,在長期的軍備競賽中,美國已經取得領先地位。特別是1959年,美國在義大利和土耳其分別部署了攜帶熱核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雷神」和「朱庇特」,這些導彈全部瞄準蘇聯,蘇聯卻無計可施。
1961年4月,美國在古巴策動了愚蠢的「豬灣事件」,試圖顛覆卡斯特羅政權,這為蘇聯提供了打入美國後院的機會。
1962年7月,在同卡斯特羅密談後,赫魯曉夫決定在古巴部署一批中遠程彈道導彈,這樣可以避開美國的導彈預警系統,使蘇聯打擊美國的導彈增加一倍,重新恢復美蘇核平衡。
不過,在外交場合,赫魯曉夫對此堅決否認。
即便美國人8月份發現了古巴正在聖地亞哥附近建設導彈發射場,赫魯曉夫在給肯尼迪的信中仍然信誓旦旦地說,蘇聯不會在古巴部署導彈。
10月15日,U-2偵察機拍攝的照片顯示,蘇聯正在古巴修建射程為2000英里的中遠程彈道導彈發射陣地,而且,美國專家確信,發射裝置上安裝的是核導彈。
情報送到總統辦公室,肯尼迪感到十分惱火,他決定以堅決的行動回擊赫魯曉夫的欺騙。
經過7天戰爭準備和動員,10月22日晚,肯尼迪向美國和全世界發表廣播講話,通告了蘇聯在古巴部署核導彈的事實,並宣布武裝封鎖古巴。
隨後,美國地面、空中和兩棲作戰部隊即開始集中,美國在世界各地的軍隊進入戒備狀態,美國國內也進入核戰爭應急狀態,載有核彈頭的美國轟炸機進入古巴上空周圍巡航。
10月23日,蘇聯政府發表聲明,將對美國的威脅進行「最激烈的回擊」。
10月24日上午10時,在68個空軍中隊和8艘航空母艦護衛下,由90艘軍艦組成的美國龐大艦隊出動了。這些艦船控制了幾千英里長的海域,從佛羅里達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個弧形,徹底封鎖了古巴海域。
誰也沒想到,首先認慫的竟然是莫斯科。
10月26日、27日,赫魯曉夫先後兩次致信肯尼迪,而且兩封信竟然提出了不同的談判條件:第一封信說,只要美國解除對古巴的封鎖,蘇聯將承諾改變當前的緊張局勢;第二封信則說,只要美國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蘇聯就從古巴撤走導彈。
狡猾的肯尼迪識破了莫斯科的色厲內荏。他回信說,美國贊同蘇聯26日信中提出的改變當前緊張局勢的建議,但希望蘇聯履行27日信上的承諾。
當時,蘇聯的導彈發射陣地尚未完成施工,而美國已經做好了29日就向古巴發起進攻的準備。如果事情真鬧到這一步,蘇聯的導彈不能發揮任何作用,而且,當時有3500名蘇聯技術人員正在古巴導彈陣地工作,蘇聯無法承擔這種可能的巨大犧牲。
10月28日,莫斯科電台廣播了赫魯曉夫給肯尼迪的回信,信中充滿誠意地說道,「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國人民的憂慮,為了給渴望和平的各國人民以保證,蘇聯政府已下令停止導彈陣地施工,並決定拆除這些武器,將它們打包運回蘇聯。」
一場危機就此落幕。
11月11日,蘇聯部署在古巴的42枚導彈全部撤走。
作為回報,美國也將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秘密撤出。
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取消對古巴的海上封鎖。與此同時,蘇聯政府命令蘇聯武裝力量解除最高戰備狀態。
【正劇】:「瘋狂」的核戰略
回顧這場危機,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感到,有必要重新制定美國的核戰略。
之前,麥氏的原則是:像打常規戰爭一樣打核戰爭,目標是摧毀敵人的軍事力量而不是平民,不針對城市發動核攻擊。
現在看來,這些原則沒有一條能成立——核戰爭是不受控的,核武器只能製造無差別的屠殺,導彈武器的精度不能保證作戰目標僅限於士兵和軍事設施。更重要的是,蘇聯的核戰爭原則與美國大相徑庭——赫魯曉夫早就聲明要將核導彈瞄準紐約、華盛頓。
麥克納馬拉的新戰略是:雙方都可以將對方的城市作為打擊目標、製造最大的人員傷亡,即「確保相互摧毀」(Matual Asured Destruction),英文縮寫「MAD」,就是「瘋狂」的意思——這確實是個瘋狂的戰略。
新戰略的理論基礎是這樣的——只要確保沒有人能夠在核戰爭中倖存下來,就不會有人試圖去挑起核戰爭。
弔詭吧?
用於大規模毀滅人類的核武器,竟然成了維護世界和平、特別是避免有核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重要保障。
別急,還有更詭異的——
在這一「瘋狂」戰略指引下,1972年5月,美蘇簽訂《關於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簡稱《反導條約》),這個條約的核心目的,就是禁止雙方防禦對方發射的遠程導彈。
沒毛病——只有不設防才能確保被摧毀——街頭流氓互毆的套路。
《條約》和補充協定還規定:美蘇雙方將陸基彈道導彈數量凍結在1972年7月1日水平上,蘇聯為1618枚,美國1054枚;將潛射導彈和導彈核潛艇凍結在1972年5月 26 日水平上,蘇聯為950枚和62艘,美國為710枚和44艘。條約有效期5年。
表面看來,《條約》偏向蘇聯,但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心裡都清楚:
——《條約》對彈道導彈只限數量、不限質量,1枚導彈可以攜帶1個核彈頭、也可以攜帶10個,美國導彈比蘇聯的更精確,而且大多裝有分導式彈頭。
——《條約》並未對遠程轟炸機做任何限制,也沒有對部署在航空母艦上和北約盟國的近程轟炸機、導彈作出限制,而美國在這些方面長期佔據優勢。
——《條約》也沒有對英、法等國的核能力做任何限制,而他們事實上都是美國的同盟(中國當時已同蘇聯一拍兩散)。
但是,這些都是談判桌底下進行的秘密交易,尼克松無法向國會作出公開解釋。於是,美國國會對《反導條約》大加撻伐,認為尼克松和基辛格出賣了美國利益,是「美奸」。
隨後,參議院通過了一項絕對公(二)平(球)的決議案,要求此後一切軍控協定必須對所有涵蓋的武器系統作出相同的數量限制。
這導致隨後的核談判舉步維艱。
1979年6月,美國總統卡特同勃列日涅夫簽署了《關於限制戰略性進攻武器條約》和一系列附件。條約規定雙方戰略武器總限額為2250件,分導式多彈頭導彈為1320枚。然而,協定提交到參議院後,卻遲遲未能進行討論。
第二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作為報復措施,卡特宣布撤回戰略武器談判協定。並宣布拒絕派代表團參加1980年莫斯科第22屆奧運會。
果然,談判中止了,對立開始了……
【番外】:假裝在談判
冷戰啟幕以來,圍繞如何避免核災難,世界各國特別是以美蘇為代表的核大國之間,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談判,談出了什麼結果呢?
是被稱為 「騙子協議」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1963年8月,蘇、美、英3國簽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全稱《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禁止了除了地下以外的一切核武器試驗。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尚未取得廣泛的國際地位,在聯合國代表中國席位的是中華民國。蔣介石授權簽署了這一條約。
然而,身在北京的毛澤東一眼就看穿了美蘇合約的把戲——禁止核試驗、壟斷核力量,目的就是讓無核國家在美蘇之間選邊站隊,尋求核大國「恩賜」的保護傘。
早在條約簽署前一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了《關於主張全面、徹底、乾淨、堅決地禁止和銷毀核武器、倡議召開世界各國政府首腦會議的聲明》,向國際社會揭穿了核大國的陰謀,獲得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廣泛支持。
至今,中國也沒有在這個騙子條約上簽字。但1996年9月24日,中國政府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從而禁止了一切核爆炸試驗(包含《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中指定的大氣層、外太空和潛水試驗)。
去留隨意的《核不擴散條約》?
1968年7月,蘇、美、英等國又拋出了一份《核不擴散條約》。《條約》稱:「考慮到一場核戰爭將使全人類遭受浩劫,因而需要竭盡全力避免發生這種戰爭的危險並採取措施以保障各國人民的安全……」
《條約》規定:有核國家不得向任何無核國家直接或間接轉讓核武器或核爆炸裝置,不幫助無核國家製造核武器;無核國保證不研製、不接受和不謀求獲取核武器……
考慮到彼時我國已成功進行了原子彈、氫彈爆炸試驗,中國政府表示,應當承擔起這個利於世界和平的道義責任,同意簽署該條約(害羞臉~~)。
當時,《條約》初始簽署國有59個。由於德國、義大利、日本和瑞典等國家均表示堅決反對這一「不平等條約」,所以,簽約國表示願意為這份人間大愛加上一個保質期,比如25年。
這就等於說,自1970年3月《核不擴散條約》生效之日起,再給各無核國家25年時間,能搞出來核武器算你贏。
法國最傳奇,1968年7月《條約》提出一個月後,就成功實施了氫彈爆炸試驗(這就好比一位同學模擬考試一直倒數,高考卻突然得了個第一,箇中原因,你懂得……)。
1992年,美國、中國、法國相繼簽署《條約》,德國1993年加入,一開始最積極的英國卻拖到1994年加入,日本1995年加入,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等3個擁核國家明確表示不加入,朝鮮1985年加入,1993年開始懷疑人生,覺得自己可能上當了,2003年正式宣布退出條約……
總之,這個《條約》挺像過去的銀行——存款自願,取款自由,服務至上,客戶最牛!
是出爾反爾的《反導條約》?
上世紀末,為了維護一超獨霸的江湖地位,美國加緊推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建設,1972年簽署的《關於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則成了發展反導系統的最大的障礙。
2001年,受到軍工集團支持的共和黨小布希政府上台,NMD建設步伐隨之加快。
本來,建設NMD這事兒在國會一直阻力重重,但無巧不巧,2001年9月11日,美國本土百年來首次遭到襲擊,布希政府迅速藉機宣布:國家安全防禦刻不容緩!
事實上,反對者普遍質疑,反導系統對恐怖分子能產生防禦作用。人們也不相信伊拉克、阿富汗、伊朗、朝鮮的導彈會攻擊到美國。
但在9·11之後的輿論氛圍下,這些聲音從未得到機會表達——這也正是陰謀論者懷疑9·11背後另有隱情的原因。
2001年12月13日,布希正式宣布,美國退出《反導條約》。
面對美國人公開耍流氓,老大帝國俄羅斯毫無辦法,只好打落牙齒和血吞。
自此,美國在反導系統發展上一路狂奔,今天在東亞攪得天翻地覆的「薩德」,也正是濫觴於此。
1982年6月,美、蘇重開核裁軍談判。歷時8年,終於在1990年達成各自削減50%戰略核武器的原則協議。
1991年7月,戈爾巴喬夫與老布希在莫斯科談妥了 《第一階段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不料,5個月後,蘇聯沒了。
2010年4月8日,美俄改簽《新的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條約規定,雙方需將核彈頭數量各限制在1550枚以下,並將導彈發射架和轟炸機數量減少到800架。
然而,美俄官方2016年公布的數據顯示,俄羅斯大約有7290枚核彈頭,美國大約有7000枚核彈頭,這兩個國家擁有的核武器數量佔全世界核武器總量的93%。
而整個2015年,美國拆除的核武器只有109件,是1980年以來的最低值!
誰也不是真傻,傻也不能總上同樣的當。
2017年3月,聯合國《禁止核武器條約》談判會議在紐約舉行,包括中國在內的5大常任理事國、9個擁核國家異口同聲地表示——我們不參加談判(你們無核國家好好談吧~)。
記者招待會上,中國外交部的小姐姐義正詞嚴地說:「儘管不參與談判,中方堅定支持最終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的立場沒有改變,願與各方保持溝通,繼續為建立無核武器世界而共同努力。」
記者們紛紛表示懵圈。小姐姐說,「聽不懂沒關係。通稿拿去,照發就好」;
廣大網友則紛紛表示——「就喜歡看你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前些年,李安拍了部挺火的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冷戰歷史學家約翰·劉易斯·加迪斯在觀後感中寫道:這部小說可以看作是對人類生存困境的暗喻——既然人類創造了核武器這隻老虎,人類就應該學會同這隻老虎一塊生存。
可問題是,老虎越來越多,船卻只有這麼大。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騷年,你還能撐多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