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恐懼,擁抱燦爛人生

首發:微信公眾號「老盧庸觀」《跳出恐懼,擁抱燦爛人生》

人的正確思想從哪裡來呢?

從實踐中來。

人的恐懼從哪裡來呢?

……

朋友你知道嗎?

人的恐懼來自於從小到大形成的確定性思維在成人世界的屢屢受挫。

嬰兒用啼哭表達飢餓,父母長輩用奶水來回應,循環反覆,屢試不爽。

這可能是嬰兒最初來到世界上時通過互動形成的第一個確定性思維了,也可以說是條件反射。

在之後步入大學甚至大學畢業之前的日子裡,我們大多數國人小孩的成長中有著太多的這種強化確定性思維的日常了。

比如,教育。

從小學到高中畢業的十二年里,每個上學的孩子可能都會接受一個強烈的信號導向——考高分、上名校。

學校在考核導向下也接受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升學率、名校升學率。

分數成為一個量化孩子學習成績、能力高低的唯一標準。

只要分數高就是好孩子,反之亦然。

一名嬰兒從出生到高中,我估摸著也就幼兒園那三年是人生中約束最少、最輕鬆、最快樂愜意的時期了。

此外的日子,他們不得不在殘酷現實下接受天底下最統一的做法——不斷強化確定性思維,不斷強化條件反射。

直到有一天,他們的這種確定性思維遭遇了挫折,儘管這些挫折對於成人世界而言可能是不值一提的芝麻小事兒:

比如,突然有一次成績沒有像以往那麼理想……

比如,考入名校後發現自己並不像以往那麼耀眼了,甚至很一般……

比如,追了很久的女孩子跟別人跑了……

比如,付出沒有回報,付出久久沒有回報……

等等。

面對確定性思維受挫的不堪,儘管大家突然發現世界與自己以往想的不一樣,但,有的人大大咧咧無所謂過去了,有的人因為有些社會閱歷也過去了,有的人卻有可能會被逼到牆角。

有些人因為長達十多年養成的確定性思維未能獲取應有的回報、想像中的結果,出現情緒失控、甚至激情犯罪。

而,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連續不斷地遭遇確定性思維受挫,就可能會產生恐懼,對未來、對未知、對不可控的恐懼。

不論你是否認同,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會患上這種恐懼症。

至少曾經。

那些屢屢遭遇挫折、越挫越勇、笑看人生的人們,不是不曾有過恐懼,而是他們在歷練中更加認同社會不確定性的客觀存在與常態化,不會為確定性思維所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這些詩文詞話,在我看來,就是古人面對世界不確定性時表達的一種處事心態。

走出確定性思維陷阱,心態很重要。

咪蒙等雞湯大V大受熱捧,就是很好的例證。

好雞湯可以平復人們的心緒,幫助人們構建走出確定性思維的心理機制,對那些感覺被逼到牆角的人而言,既是救命稻草,也是十全大補丸,有時候更是實實在在的指點迷津。

面對人生中一個又一個苟且,喝點雞湯明早趕路去尋覓詩和遠方又何妨呢?

想喝雞湯就喝點,邊喝邊趕路。

趕得路多了,經歷的事兒多了,或許你就忘記了恐懼,或許恐懼就自行離開了。

也許吧,也許真是如此。

但,我走出恐懼的辦法可能有些不同。

辦法是什麼呢?

多經歷無助!對頭,就是無助。

如果有些朋友不知道這種感覺,去坐一坐遊樂園類似「空中飛椅」的遊戲設施就懂了。

對,就是那種被甩到空中,自己完全為遊戲設施所操控、腎上腺素猛飆卻又無能為力的感覺。

當你有一天能夠在頂點真正放開心胸去擁抱、體味這種感覺的時候,你會發現恐懼早已偷偷溜走了。

成人世界中的人在幽暗不明的人性叢林中幾乎都經歷過類似這樣的無助感,大都跳出了確定性的直線思維,適應了迂迴、曲線救國、韜光養晦、忍、挺等不確定性思維。

所謂能忍耐、善等待,不外如此。

跳出恐懼束縛的你,深刻知曉了成人世界遊戲的殘酷無情,自然會坦蕩淡然面對屢屢受挫,並通過點滴實際行動集聚力量、開疆拓土、奮發作為,去化不能為可能、化腐朽為神奇。

這時的你不僅獲得了更多的精神自由,也獲得了更強的創造力、行動力,如同獲取了佛家的「大自在、大逍遙、大歡喜。」

我想,這也許就是創新的原動力所在吧!

一個跳出恐懼、行動力爆強、內心時刻充滿喜悅的人,如果不具備創造力,那誰有呢?

豐子愷先生的「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說得就是這類人吧!

他們即使未達到世俗標準的「詩和遠方」,心也已在哪兒了!

(完結)


推薦閱讀:

人性深處:營銷的終極進擊
有哪些不好的本能反應?
弗洛伊德:要麼變得文明,要麼幹掉本能

TAG:本能 | 恐懼症 | 生活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