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是種病,得治

首發:微信公眾號「老盧庸觀」《「冷漠」是種病,得治》

數字經濟是好東西,智能手機也是好東西,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

這一點毋庸置疑。

各種炫酷手機、各式精彩紛呈的生產消費娛樂休閑內容與即時網路社交,把人們的注意力深深地凝固到手機上,無法自拔。

我們但凡有些經濟條件的,都會購買智能手機作為人生標配。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利弊相生。

從近年來國內外發生的社會事件看,數字時代的不好的一面已初露端倪。

2013年9月23日晚間9時許,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二年級學生瓦德茲(Justin Valdez)返家途中被與其同乘舊金山MUNI列車的30歲男子泰帕開頌(Nikhom Thephakaysone)尾隨至暗巷用一把.45口徑半自動手槍擊中後腦身亡。

據事後調查,兇手泰帕開頌在車上多次亮出手槍,但其周圍數十名乘客毫幾乎全忙著滑手機或平板計算機,毫無知覺。

數字時代「低頭族」對周遭危險因素的無知、麻木,令人驚詫與震驚。

2017年3月4日中國北京地鐵,一名17歲的北京在校就學的少年與兩名微信掃碼地推的姑娘在北京地鐵上發生衝突。少年滿口污言穢語、看不起外地人的言論、對兩名女孩子的言行侮辱在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經大V轉發後迅速裂變,形成一場數字新媒體領導推動的公共輿論事件。

雖然此事在警方介入調查後以調解而結束,但雙方發生衝突時地鐵上周邊人群該看手機的看手機該避讓的避讓,但就是沒有一個人衝上去拉開雙方。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麻木,讓人們不得不深刻反思——「冷漠」這種社會病。(北京地鐵事件視頻:weibo.com/tv/v/EyhRU87r

關於此事引發的思考和啟示,朋友們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北京地鐵事件引發的思考和啟示》

為什麼國內外都會發生比較類似的周遭人群「冷漠」事件呢?

我想有兩點原因:

一是進入數字化時代後整個社會加速度發展導致熟人或本地人群體的集體中的自我與陌生人或外地人群體集體中的自我發生摩擦碰撞,形成一種心理學上的互害型社會。這種心理機制中不同劃分下的群體在心理上會自然而然產生一種為集體做貢獻的衝動。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心理下,一旦當其被其他群體打擾時,會在形象思維下對打擾自己的人或物產生煩躁、厭惡等情緒。

二是數字化時代人們的注意力為數字化設備全天候高度吸引導致被打擾時的情緒波動和人們對周邊環境的觀察不足。

以上兩點原因又從事實上削弱了社會安全協作機制比如鄰里守望、破窗效應等的相互發現、相互幫扶、相互守望,使得原本不可能發生的犯罪堂而皇之地發生了,釀成悲劇。

數字化時代的「冷漠」是地方社會安全協作機制弱化的結果。

「冷漠」這種病,得治。

怎麼治呢?

個人覺得:

1.社會治安管理部門大力宣傳社會安全協作領域的好經驗好做法比如鄰里守望、「破窗效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全民參與等。

2.社會治安管理部門通過電視、自媒體平台、畫報等在地鐵站、公交站等人群密集區域加強此類典型案件的宣傳、善意提醒,讓大家「少看手機,多看看四周」。

3.希望技術型領導企業能通過創新「把人們的眼球從手機中解放出來」,讓人們在享受高科技帶來便利、快樂的同時不因為注意力的嚴重轉移導致對周邊環境的無知。

4.希望人們能夠互幫互助、相互守望,把衝突、糾紛、危險消滅在萌芽階段,實現群防群治。

若能如此,「冷漠」這種社會病可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療,大眾也會在人群聚集場所更加警醒,進而避免類似悲劇和衝突的發生。

當然,如果朋友們有什麼好辦法來治療「冷漠」這種社會病的話,歡迎在留言板留言,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個數字時代的新話題。

(完結)

推薦閱讀:讀書讀世界


推薦閱讀:

全面開啟數字信譽時代的一步之遙有多遠?

TAG:冷漠 | 情感冷漠 | 數字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