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發力人工智慧,殺入醫療、工業勝算幾何?

作者:龔進輝

沒人會懷疑人工智慧的熱度,上至BAT下至創業者都在積極布局,助力傳統企業駛入人工智慧快車道。今年兩會,「人工智慧」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代表人工智慧進入國家戰略主場,這一利好消息極大鼓舞了人工智慧掘金者。

人工智慧之所以備受追捧,並非它是互聯網公司熱炒的新概念,而是其應用前景廣闊,覆蓋安防、無人駕駛、製造、物流、醫療等領域。其中,引發全民關注的醫療行業和制定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製造業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阿里雲的殺手鐧是ET醫療大腦和ET工業大腦。

或許你會好奇,阿里雲不是應集中精力在全球雲計算市場與亞馬遜Aws、微軟Azure扳手腕,為何「不務正業」進軍醫療和製造業?ET醫療大腦和ET工業大腦能否為兩大領域帶來新氣象?

阿里雲開啟新征程:人工智慧

2016年以前,阿里雲戰略部署重點向雲計算傾斜,奠定了國內遙遙領先的市場地位,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技術和業務則統一規划到「雲服務」名下進行推廣。目前,阿里雲業務包括飛天底層系統架構、YunOS個人操作系統、內部金融應用部門、生物識別應用部門、iDST研究部門等。其中,iDST是阿里雲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重要作戰室。

2016年以來,人工智慧被阿里雲提升到新高度,通過引進重磅人才和拓展應用場景持續加碼,不僅應用於電商大腦、螞蟻智能客服,而且推出ET機器人。ET代表阿里雲人工智慧技術,其前身是小Ai,憑藉成功預測第四季《我是歌手》總冠軍一戰成名。

阿里雲之所以大舉進軍人工智慧領域,除了看中其前景廣闊,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雲計算不僅是公共服務,而且是人工智慧的基礎設施,可以加速人工智慧在各行各業落地,幫助企業提升運營效率和改善用戶體驗。因此,阿里雲發布ET醫療大腦、ET工業大腦顯得順理成章,也宣告其開啟新征程:通往智能之路。

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將機器定義為人類助手而非競爭者,預示著ET在醫療、製造兩大垂直產業以賦能為主。人工智慧發展已有60年歷史,從最初的用藥警示發展到輔助臨床診療,已成為醫生得力助手,ET這位「實習醫生」作出兩大貢獻:

一是取代醫生的重複性體力勞動工作,ET全天無休且保持24小時在線,可有效幫助醫生分擔部分工作負荷;二是提升醫生的職業專業程度,ET以85%的診斷準確率超出醫生平均水平,後者平均準確率為60%—70%,有助於降低誤診幾率。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人工智慧可以取代醫生,其在醫療領域應用仍面臨不少挑戰,比如國內醫療數據質量不高等。因此,現階段人工智慧合理的發展路徑是成為醫生隨時隨地可信賴的助手,ET可在患者虛擬助理、醫學影像、藥效挖掘等領域發揮作用。

人工智慧與製造業的深度結合也不可限量,我國低端製造業盛行且面臨產能過剩,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人工智慧,為中國製造2025注入一劑強心針,其五大工程之一的智能製造核心是通過互聯網+、智能+技術增強生產能力,而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應用是以人工智慧為中樞驅動實現從局部到全局、由淺至深的商業價值挖掘。

由此可見,人工智慧是製造業發展的一個新機遇,通過智慧產品、智慧服務、智慧工廠三部曲助力其彎道超車。目前,無論是企業自主轉型還是借勢工業互聯網平台,大多停留在智慧產品階段,良品率是重要指標之一,ET工業大腦正是為提升中國工廠良品率而生,胡曉明提出「中國智造1%」的概念,希望讓工業生產線上的機器擁有智能大腦。

「中國製造業如果提升1%的良品率,意味著一年可以增加上萬億的利潤。」他表示。機器感知、傳遞和自我診斷問題後,ET通過分析工業生產中收集的數據,可以優化機器產出和減少廢品成本。比如,ET幫助協鑫優化光伏切片的精密工藝,一年節省上億成本。

NASA計劃決定阿里雲人工智慧成敗

去年12月,阿里雲人工智慧科學家閔萬里曾披露ET未來布局的9大城市板塊,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水利、城市規劃、智能製造、智能服務、智能旅遊、智能醫療、智能停車。如今,阿里雲以醫療、製造業打頭陣,不僅因為其痛點清晰,而且試水意圖明顯,開局良好的話有利於形成示範效應。

因此,ET醫療大腦、ET工業大腦的市場表現顯得尤為重要,其成敗主要取決於計算能力和數據,這也是影響人工智慧進度的關鍵因素。這裡有一個誤區,不少人往往只關注數據質量和維度,而忽略計算能力的重要性。正如前文所言,雲計算是人工智慧的基礎設施,計算能力才是優先順序最高的因素。

要知道,阿里數據量大到驚人,面對大量待處理的數據,雲計算需要被充分挖掘,見多才能識廣,這恰恰是阿里雲優勢所在,憑藉過硬的計算能力觸及各行各業和應用。不過,儘管雲計算業務表現搶眼,但阿里雲在強敵環伺的人工智慧市場遠未達到高枕無憂的地步,強化技術實力勢在必行,促成了「NASA」計划起航。

NASA計劃面向未來20年儲備核心科技,機器學習、IoT、生物識別等智能化領域被放在突出位置。在我看來,它不僅著眼於未來20年阿里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而且象徵阿里吹響全面發力人工智慧的號角,首個重磅武器——機器學習平台PAI2.0的亮相,有利於推動人工智慧這門複雜又前沿的科學變成觸手可及的普惠性技術,為「萬物智能」提供基礎設施和智能引擎。

眾所周知,機器學習平台的優勢是可以降低人工智慧門檻和開發成本,谷歌、亞馬遜、百度、騰訊等國內外巨頭爭相涉足,阿里自然不會缺席,為ET賦能醫療、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憑藉強悍的計算能力、高質量的數據,外加PAI2.0協助人工智慧應用落地,阿里雲有助於促進醫療、製造業升級。

當阿里雲賦能醫療、製造業步入正軌後,可以複製到交通、物流、旅遊等行業,打造專屬AI大腦實現智能化,最終構建開放、完善的AI應用體系。其中,NASA計劃扮演技術輸出的關鍵角色,其研發成果將通過阿里雲對外輸出,成為創新者的強大技術後盾,使人工智慧技術由小眾變得通用,走進每個人的生活。

NASA計劃在為阿里雲人工智慧戰略添磚加瓦之餘,也有助於加速人工智慧全面爆發的到來。目前,人工智慧遠未到你死我活的境地,相反是一塊尚待開墾的價值窪地,315晚會質疑人臉識別技術的可靠性,可見人工智慧市場教育之路任重道遠,而NASA計劃全面整合核心技術,有利於推進AI相關技術的普及,使傳統企業和公眾對AI應用從認知上升到認可。

寫在最後

阿里雲旗下雲計算業務在全球市場不斷攻城略地,與價格戰的巨大殺傷力不無關係,比如雲伺服器ECS全系列降價20%,但並非背靠不差錢的阿里、阿里雲無盈利壓力那麼簡單,規模和技術優勢也是不可忽視的功臣。

一方面,雲計算規模越大成本越低,佔據先發優勢的阿里雲在國內沒有對手;另一方面,華北3是國內最大的下一代超大型雲計算數據中心,技術優勢使其降價更有底氣。隨著NASA計劃威力逐漸顯現,無論是阿里雲人工智慧戰略還是雲計算業務,都將享受更多技術紅利。


推薦閱讀:

TAG:阿里雲 | 人工智慧 | 雲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