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麒說歷史 | 莫扎特的一生

【作者:詹樂麒】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我好久沒說這句話了……)新年快樂!今天是2017年的第一篇《樂麒說歷史》。

我是樂麒,字子鉞。

一個用音樂說故事的鋼琴者;

一個用歷史書寫旋律的作曲者。

在今天這麼樣一個特別的日子裡,我有一個小小的私心,想給大家說一個我最喜歡的音樂家的故事。他在我很小的時候,就一直陪伴著我,引領著我,冥冥之中將無數美麗的音樂語彙,悄然的傳入我的靈魂深處。

每當午夜夢回,我都能影影約約的看見他那高高的黑禮帽,黑風衣……

1762年,在維也納的申巴龍夏宮,無數奧地利的皇親貴族們將震天的掌聲送給舞台中央一位蒙著眼睛的小鋼琴家。

歡呼與鮮花,讚歎與喝彩經久不息。

小鋼琴家起立,優雅的摘掉了蒙在眼睛上的白色絲絹,露出了他童稚可愛的臉龐。一時間,維也納的皇家畫師們,趕緊用他們拙劣的畫筆記錄下了這一瞬間。

這位小鋼琴家就是

阿爾福岡-阿瑪多伊斯

莫扎特

莫扎特 六歲

傳說中的天才——莫扎特,這一年他才六歲。

小莫扎特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父親老莫扎特和母親安娜都是維也納的宮廷樂師,都是精通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古鋼琴的大音樂家。

你們以為他們家只有莫扎特才是超傳說級天才嘛?NO!NO!NO!莫扎特還有個姐姐,瑪利亞。此姐姐也相當的不凡,當小莫扎特剛剛能夠爬上古鋼琴,可以作曲,可以彈小曲子的時候,姐姐已經進入了維也納皇宮,獨奏演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古鋼琴了。

那一年姐姐才9歲。

然而細心的觀眾朋友們此時肯定已經算出了一個可怕的數據——姐姐9歲的時候莫扎特才4歲!

老天啊!講點道理好不好!4歲的小孩子你就可以彈小曲子,可以作曲了!這個外掛開的有點太過分了啊,你要告訴我說他不是帶著上輩子的記憶和技藝來到人世間,這誰信啊?!

6歲的莫扎特,與父親、姐姐在演奏中

嘿嘿,小莫扎特當然不是帶著上輩子的「人生成果」來到這個世界的,人家是天堂里的天使——後人稱小莫扎特是上帝賜給維也納的禮物。

說這句話的人還說過:上帝又把肖邦賜給了波蘭。

介於肖邦小時候和莫扎特一樣的「壯舉」,這兩句話聽上去還是很有來源的。

緊接著上文中申巴龍夏宮的演出的第二年,老莫扎特就帶著寶貝兒子小莫扎特開始了德國,法國,荷蘭,義大利,奧地利。

為期有點長……十年!(1763~1773從7歲到17歲)

當小莫扎特巡演至德國的時候,他寫下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的歌劇《巴示亭與巴士亭納》,這時他才剛剛滿十二歲。

友情提示,這個記錄在後來的人類歷史上直到今天再也沒有被打破過。

而對於小莫扎特來說,他「傳奇天才」的成就才剛剛開啟。就在他完成《巴示亭與巴士亭納》的這一年,他還寫了另外十首樂曲,其中包括四部交響樂,兩部小提琴協奏曲即三首藝術歌曲一部天主教詠嘆調。

第二年巡演,8歲的莫扎特的手指小肌肉長大了一點點,所以一不小心「多」寫了「幾部」樂曲,他們包含了多種樂器的獨奏和組合……

好了我不扯談了,總共 五十五首樂曲!包括,交響樂兩首。這五十五首樂曲同時包括了長笛,短笛,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古鋼琴,管風琴,聖歌(大合唱),詠嘆調(女高音獨唱),弦樂三重奏,弦樂四重奏。

第六年,14歲的時候,他就比較衰退一點,因為他只寫了二十三首曲子。不過每一首都有點長,具體點說,這二十三曲里有六部交響樂和兩部歌劇。

15歲共十三首其中七部交響樂;16歲三十二首其中10部交響樂……

1773年 莫扎特

截止到1773年莫扎特和父親返回小薩爾茨堡,二十歲的小莫扎特筆下的曲目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包括肖邦,李斯特在內的每一位浪漫派時期的作曲家們。僅僅創作的交響樂的曲目數就超過了三十首。奏鳴曲,協奏曲,歌曲,各個樂器的獨奏曲超過了上百首!(PS:貝多芬是音樂史上以做交響樂和協奏曲之多而著稱的,他搭建了古典音樂通往浪漫派的橋樑,而他57年人生所做的交響樂數量是九首半,協奏曲是六首。)

終於小莫扎特的才華震驚了整個歐洲大陸。他的出現讓全歐洲各國的所有權貴和黎明百姓們都為他而瘋狂眩暈。

「天上的白雲流動就好像音符在我的五線譜上跑動,於是我記錄下了它們,於是它們成為了我的樂曲。」

——摘自《莫扎特的信》

對於莫扎特來說,世間萬物,一草一石,一顰一笑,一(移)步一(移)景都是音樂。都是美麗神聖的,包括了陽光的火熱,月夜的溫柔,河水的清涼,風兒的靈動。在他的音樂里,戰爭是滑稽而詼諧的鬧劇的;英雄是不流血的風流才子;美人是帶著花環的仙靈。萬物眾生,在他的筆下都是平等的,都應該充滿了歡愉,幼稚,天真和可愛。

正是因為這一份來自天堂里的善良和天真,讓莫扎特註定了會在成名之後與當時政教合一的歐洲統治者——神聖羅馬帝國爭鋒相對。

很快,在他19歲這一年(1775),莫扎特與薩爾茨堡的紅衣大主教發生了劇烈的衝突。要不是他的母親安娜極力的勸阻,莫扎特當場就會和教廷決裂。

其時,安娜已經得病了,但她深知兒子的脾性。為了自己的天才兒子不至於和整個歐洲作對,然後窮困潦倒連音樂也失去,她拼只得命的去討好大主教。

兩年後安娜終於徵得了大主教的同意,帶著莫扎特再次離開薩爾茨堡開始在慕尼黑,維也納和曼海姆巡演。

瑪利亞·安娜·莫扎特 莫扎特母親

這也是最後一次母親帶著莫扎特巡演了。1778年9月,當母子二人旅行到巴黎的時候,安娜悄然病逝。莫扎特十分悲傷,他掙扎著寫下了K.310號奏鳴曲以祭奠他的母親。

難以置信的是,在這首祭奠亡者,祭奠自己深愛的母親的哀樂里,莫扎特竟然可以用放慢了的輕快的大調作為第一樂章。那輕柔的旋律,明亮精緻的和聲就好像母親一直陪在莫扎特身邊一樣,永遠守護著他。

或許,在我們所不為人知的歷史深空中,安娜曾一次又一次地告誡著自己的天才兒子——

音樂是美麗而快樂的

這份快樂屬於全人類

屬於全世界

它就不應該被貴族佔用

更不是宣洩喜怒哀樂的道具

在《莫扎特的信》裡面,莫扎特是這樣寫給他最親的姐姐,同為音樂家的瑪利亞:

親愛的姐姐,母親過世了,從此我再也沒有了媽媽。我是在深夜2點給你寫信。我得告訴你,我最親愛的母親,已經走了!上帝把她召了回去。他收容了她,我心裡很明白這一層意思。我只有順從上帝的意願。他把母親賜給了我,這回也是他的力量把母親從我身邊召回去。她走時就像一盞燈滅了。這是上帝的意願。請讓我的音符親吻你的臉頰千次萬次,我親愛的姐姐。

——愛你的莫扎特

在這個黑暗而悲傷的夜晚,命運之神對莫扎特伸出了雙手——把他推向了人生的更低谷。

才情無雙,天賦異稟,名動歐洲的超級天才莫扎特竟然在巴黎不可思議的失業了。當時,在巴黎,所有的樂團都知道這位絕世天才的存在,然而卻沒有樂團敢用莫扎特。

隱藏在巴黎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和激烈狂熱的文藝論戰之後的那個碩大的黑影,是歐洲的實際統治者,歐洲的神——羅馬教皇。

因為他不喜歡莫扎特,他討厭莫扎特不遵守古老規則的作曲風格;鋒芒畢露的個性,更尤其討厭莫扎特那個傳說級別的天賦——這種神話應該只屬於我教皇一人!

關於歐洲政教一體時期的羅馬教皇,樂麒在這裡稍微說兩句(以後會專門介紹的)。那時的教皇可不僅僅只是一個統治者,他(每一界教皇)更是神的象徵,一定精通繪畫,雕塑,音樂,文學,釀酒以及科技。每一位教皇都是生來的天才,後來的人才,史書里的奇才。

羅馬教皇

而莫扎特這種超自然的,等同於神的天賦,無疑在那個時代里,嚴重挑戰了教皇的地位和尊嚴。

莫扎特知道自己的處境。經濟的窘迫,母親的離世,社會輿論的風言風語,羅馬教廷的打壓。這一切的苦難在最後融匯城一句吶喊:

「上帝呀!我請求您的庇佑!如果您真的能聽見我的聲音,那麼請將我內心的悲痛化為震動這個時代的力量吧!

讓音樂得以自由,讓人性得以自由,讓這個沒有英雄的時代擁有不畏強暴的英勇和傳奇!

我親愛的父親,我也請求您這麼做,我請求您照我這樣做吧!即使奉獻上我的靈魂給上帝!」

——《莫扎特的信》1778年7月寫給父親的。

上帝聽到了他的呼喚,他牽引出了莫扎特靈魂深處本就存在的璀璨結晶。

是的我用的是「牽引」而不是「賜予」。因為我知道,我相信每一個了解莫扎特的人都知道,他本就不屬於人間。

他是上帝的樂師

他還是上帝的使臣,他來到人間是為了一個終極的使命。一個謎團,一個偉大的警示與傳道。

無論如何,1778年是莫扎特人生的分水嶺。母親的離世和前途的灰暗終於讓他覺醒了。

莫扎特安葬好母親後,回到了老家薩爾茨堡。已經下定決心的莫扎特做了一件當時很野蠻,後世齊鼓掌,細想超瘋狂的事情——他和薩爾茨堡的紅衣大主教(名字不詳)大吵一架,他用詼諧而鋒利的語言狠狠的諷刺了一把宮廷教會,然後毅然決然的辭職並脫離了神權專制政教一體的歐洲宮廷樂隊。

莫扎特成為第一個

脫離歐洲宮廷樂隊的樂師

18世紀 歐洲宮庭樂隊 油畫

1781年3月,在寒風中,莫扎特抵達了維也納,準備通過在民間活躍的曼海姆樂派的組織掙扎求生。失去了宮廷樂師這個「華麗」而「榮耀」的頭銜和身份,莫扎特的生活開始變的無比艱難。所幸,他自己倒是樂在其中,他在給父親的信中說:「我從沒有這樣不想停下我的手指去演繹,去演奏我的音樂我的所有樂章。」

1782年,一部偉大的歌劇——《後宮誘逃》就此誕生。它講述了一位西班牙英勇的貴族在土耳其的後宮中,與已經淪為俘虜的前僕人一同救出自己心上人的故事。這部歌劇是莫扎特打響反擊神權專制政教一體的宮廷樂隊的第一槍。

很巧就在這一年,莫扎特在沒有通知父親的情況下迎娶了一位曼海姆樂派音樂家的女兒康斯坦斯。而《後宮誘逃》里的女主角——那位西班牙貴族的愛人也叫康斯坦斯!

這個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之後在1782年到1785年之間,莫扎特瘋狂地作曲,平均每年作曲在四十首以上,如果把交響樂,弦樂四重奏等等多樂章樂曲的每一個樂章都算上的話,那麼這四年的作曲量已經遠遠超過了三百……不僅如此,他每年還不停的演出,出席各種活動,然後再在各種活動上演出。

這段記載在有些人看來,說這是莫扎特努力的證明而人們只記住了他是天才;也有人說,這是因為莫扎特脫離了皇宮而不得不拚命工作以賺錢養家糊口;還有人說這是莫扎特在不斷讓自己的聲譽越爬越高最終可以立足於當時的歐洲。

真實的情況是把以上三條綜合起來,因為每一個原因都是客觀存在的,都各佔三分。但他的最終目的,直到他人生的最後一年,才在神秘的霧霾中緩緩揭曉。

1784年,莫扎特的大兒子卡爾.托馬斯.莫扎特出生,可惜的是,這個孩子最後並沒能學習音樂,他借著父親的名頭後來「嫁」給了一位貴婦。很多人覺得托馬斯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他沒能接到父親的榮耀和天賦,就這樣庸庸碌碌一生。可是我卻覺得,托馬斯至少人生果的瀟洒自由,他確實沒能繼承父親的才華,卻也沒有被父親的榮耀壓倒。

真正悲劇的是1791年出生的二兒子——弗朗茨.埃克斯維爾.沃爾夫岡.莫扎特,那才是別人眼裡是明星,自己心裡只是一塊普通石頭。最後,可憐的埃克西維爾真的被父親留給他的金子招牌活生生壓死。

其實他真有得到父親的天賦。好了他的故事,下周說。

時間線回到1786年,在維亞納莊嚴神聖的的國家大劇院(其實際意義高於金色大廳)里,一出超越時代歌劇上演著——《費加羅的婚禮》。莫扎特親自登台指揮樂隊,在這場演出上,莫扎特使出了歷代音樂家甚至到現代都不知道如何完成的奇蹟——

一邊指揮

一邊鋼琴演奏

以至於第一段詠嘆調結束的時候,觀眾席和樂池裡的眾樂手還有全體歌唱家們齊聲高呼:「太好了(Bravo!)極好的!(Bravossimo)!偉大的音樂家莫扎特萬歲!(Long Live The Greatest Master!)」

年輕的費加羅要和伯爵夫人的侍女蘇珊娜結婚了。然而生性風流的伯爵大人想盡各種方法,利用自己伯爵的名號和權利想把蘇珊娜佔為己有。

聰明的費加羅機制的與伯爵大人來回周旋,巧設計謀。最終在眾人面前狠狠的戲弄了伯爵並教其做人。

最後費加羅歡樂的迎娶了蘇珊娜從此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這個劇情一出演,整個維也納震驚,奧地利貴族們瞬間石化連帶著整個歐洲的皇室和教廷都驚呆了。

驚呆了以後是如火焰般燃燒著的憤怒。奧地利皇帝在首演結束後氣的跳起來指著莫扎特說:「你永遠不可能再有機會演出了!」

如果他是中國的皇帝,那麼莫扎特很可能就真的從此洗洗睡了,然而他在歐洲。歐洲的皇帝並沒有中國的皇帝那麼樣大的權利,包括神的化身教皇也一樣。他們不能像中國的皇帝那樣直接DIY自己的江山。

這個複雜的問題需要我以後開個篇章詳細的解說,這裡用一句話簡單闡述下,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舉個例子:奧地利的皇帝可以命令他的內務大臣,但是不能命令你家的僕人。

不過還是那句老話,凡事總有例外。超級無敵強勢外加秒天秒地秒空氣無視一切舊教,帶領歐洲軍事實力倒數的國家打翻教皇一統天下建立自己的律法,最後做到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甚至直接影響到現在的歐皇也並不是沒有——只是僅此一位——他叫拿破崙。

所以雖然奧地利皇帝很氣憤連帶著教皇大人也怒髮衝冠,等到他們在瀟瀟雨歇時登高憑欄眺望遠方的那一刻,他們只得垂頭喪氣的再回到他們孤獨的寶座上。

莫扎特獲得了民心,歐洲人民的靈魂和心。

是的,無論貴族們,皇室們如何用金銀寶玉來為音樂裝點,都無法改變音樂最初的本質——

自然與諸神

對眾生的饋贈

那是人類對自然與諸神的讚美和敬畏;那是世間眾生之間互相交流情感最自然最原始的橋樑,它誕生在遠早於文字甚至任何文明之前!

1787年。莫扎特最輝煌的時刻到來了,在他成百上千部作品裡,最璀璨的一顆明珠在這一年誕生了——《唐.璜》(又稱《唐.喬萬尼先生》)。

六年前,我非常有幸在悉尼歌劇院的前排正中間的位置聽了這部作品(而不是坐在電腦前看DVD)。莫扎特用兩幕歌劇的形式,塑造了一個正邪難辨,英俊機智,荒淫可笑,勇敢無畏的採花大盜,一個在紙醉金迷富麗堂皇的和平盛世里,以一己之力同時挑釁世俗與貴族的勇士,一個在面對地獄裡的火焰與惡魔時毫無畏懼的英雄。其中包含了歐洲社會各個階層的女人們在經歷了唐.喬萬尼先生之後的各種反應。

也就在這一年,一位身材並不高大,但是一臉英武驕傲的鋼琴家找到莫扎特,希望他能聽聽自己的作品。

一曲終了,莫扎特拍拍他的肩膀——總有一天,你會繼承我的。然後真正的開創一個音樂的新時代。

這個驕傲的少年嚴肅的點了點頭。莫扎特是他心中最崇拜的神,他一生都在追隨著莫扎特的腳步,以至於後人甚至難以分辨他前期的作品到底是莫扎特的還是他自己的。

這個少年

就是後來的樂聖

貝多芬

眼看著歐洲人民就要把莫扎特真當成是神了,羅馬教廷與歐洲皇室再也忍不了了,他們使出了絕招——玩兒陰的。

1788年,羅馬教廷任命一位頂著蘑菇頭的義大利指揮家為維亞納宮廷樂隊樂長。這位樂長得意洋洋走馬上任並就此擔任了36年的維也納宮廷樂隊樂長,這位蘑菇頭義大利指揮家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莫扎特家族全體清理出局,要知道當時其實只是莫扎特本人脫離了宮廷樂師體系,他的哥哥姐姐父親還在裡面。

這位蘑菇頭義大利指揮家叫安東尼奧.薩列里。羅馬教廷希望借抬高薩列里來打壓莫扎特一家,最好讓後者永遠都別出現在歐洲人的視線里。

安東尼奧.薩列里

而這個薩列里嘛,民間傳說就是他最後因為嫉妒心毒死了莫扎特。其實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在正史里,薩列里並沒有下毒,也並非天生就是莫扎特的死敵。他之所以在出任維也納宮廷樂長以後和莫扎特爭鋒相對,都是因為教廷的指使。為了討好教廷,為了更受到各個皇帝和教廷的青睞,他選擇放棄自己的良心。

在我看來這更是一種悲哀,其實薩列里也是個天才,少年得志的他,曾在當時的巴黎紅極一時。而在被教廷利用後,他的心從此遠離了音樂,繼而淪落到連學音樂專業的人都不太記得他的名字了。

值得一提的是,1790年莫扎特閑來無事寫了一部無厘頭的歌劇叫《女人皆如此》(Cosi Fan Tutti),強烈推薦這部歌劇的我就不在這裡佔用篇幅劇透了。一句話:這部歌劇的搞笑等級應該屬於周星馳級的。再多說一句,幾百年後,一位美國心理學作家按照這部歌劇寫了一部舞台劇叫《Cosi》(找不到中文名字了),其中描述了三個大學生(一個學社會學,一個學心理學,一個學商)在一家精神病院裡面為精神病人排練《女人皆如此》這部歌劇的故事。

推薦理由同上

搞笑而富有深意

1791年莫扎特的二兒子埃克西維而出生,同年,他最後一部歌劇《魔笛》完成。此時,歷史的迷霧從之類開始籠罩住了維也納。

1791年十月末,雨夜。黑暗遮住了漫天的星辰和明月,一位身著黑色風衣,頭戴黑色禮帽的中年人駕著馬車來到莫扎特的家門口。他敲響了大音樂家的門,並祈求他做一首曲子。

這首曲子叫做——《安魂彌撒亞》,又稱《安魂曲》。

這個黑衣人走後,莫扎特忽然就病了,病的的很重很重。莫扎特的妻子哀求莫扎特停下寫作,好好養身體。可是莫扎特就像傳說中的聖人一樣,重複著一句話:「要我來不及了……」

那個黑衣人既沒來付過稿費,也沒來催過進度,從此他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當莫扎特為《安魂曲》第八樂章《落淚之日》寫完最後一個小節的時候。他永遠的放下了筆,就此離去。

後來有不少維也納頂級音樂家,曾經試圖憑藉自己的力量續寫這部未完之作,但百年來,無論他們怎麼努力,後人都可以輕而易舉的聽出——這不是莫扎特本人的原作。

雖然《安魂曲》的遺憾就此註定,它的歷史黑暗而神秘,但他的意義卻是完整的,聖潔的。

後來浪漫派的鋼琴詩人肖邦;鋼琴王子李斯特;法國新古典主義創始人拉威爾等一大票鋼琴家們都因為《安魂曲》而受到了巨大的啟發。

而這一切,都只是《安魂曲》附加的意義,它真正的寓意則是一個預言,一個上帝借莫扎特之手對凡人的警示。

《安魂曲》一起,地獄大門就此打開,威嚴的審判官們高高的坐在冰冷的城牆之上,逝者卑微的靈魂將在這強大的威嚴之下瑟瑟發抖的前行,接受審判。

去祈求神,祈求上帝的寬恕,上帝的垂簾,希望他們曾在世間,如今還尚存的良知與善行可以感動神,讓他們遠離苦海。

但人生的罪業,是連神也無法就此赦免的,最終的審判不會因為你曾經的功績而抵消掉你的惡業。

功是功,過是過

所有的 嘉獎不會少

所有的 懲罰不會減

即使是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也不能倖免。

但主是慈悲的,因為他會用他永遠溫暖的光明去指引一切卑微的生靈們——光明所在之地。

這份莊嚴與神聖

溫暖與光明

是為「安魂」

莫扎特死後,沒人知道他的屍首去到了哪裡。有人說因為得罪了教廷,他的屍體被草草埋葬;也有人說他被丟進了教會的公墓屍骨無存。

但在更多的史書中,在音樂的傳說里,是天使護著他的靈魂,抬著他的鋼琴,重新走向天國,回到上帝的身邊。

至我最愛的音樂家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

莫扎特


推薦閱讀:

TAG:世界歷史 | 鋼琴 |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