戩榖壺言:玩壺不懂一廠壺,事半功倍多糊塗
老早申請了專欄,開篇一直不知道要寫什麼,或者是不知道自己懂什麼。玩了一段時間的壽山石也玩了一段時間的紫砂壺,接觸了不少台灣陶瓷,越玩越覺得無知。既然無知那就寫點自己的一些玩壺心得,也算是對自己玩壺的總結,給朋友們一點經驗之談。
說起紫砂壺相信很多人都經常聽到選壺的五個標準:「泥形工款功」。我想每個玩壺之人都希望能夠買到泥形工款功皆優的作品,可是對於一個新手來說如何來判斷卻顯得沒那麼容易,甚至是資深玩家見解也不見得一致。因此我認為玩壺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需要什麼,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正確的方向,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壺是不是名家作品,有沒有升值空間。紫砂壺首先他是個茶壺,其次他才是個藝術品,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你買來的壺是沒有投資價值的,他只是商品,連藝術品的邊都沾不上,更別說升值空間了。廢話不多說,我還是聊聊我自己的經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在選一把壺的時候首先是看壺形我喜不喜歡(形),其次再看泥料好不好(泥),再次檢查做工和款(工款),最後試下出水(功)。
說起紫砂壺,紫砂一廠是不可避開的一個時期。紫砂一廠從1955年(宜興紫砂生產合作社)起至1997年止,期間一廠所生產的壺基本上都是由紫砂大師定型,制模,專業車間採礦煉泥,再由車間制壺師制壺。基本上可以做到同一時期泥料統一,章款統一,壺形基本統一,這就為我們玩壺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泥:
作為非宜興本地人,沒有採過礦煉過泥,也沒有見過原礦和非原礦燒制出來的區別,所以對於現在市面上的壺我沒辦法來區分是否原礦,對於各個工作室如何調配泥料更是無從知曉,對於形形色色的壺商的信口開河更是難辨真偽。因此我選擇從一廠壺玩起,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大鍋飯的思維模式以及國營企業的運作思路,讓我對紫砂一廠的泥料充滿信心(關鍵時刻跟黨走),當然無數前輩的經驗也告訴我一廠的泥料是無可複製的好泥。(2000年,黃龍山4號紫泥礦井危險度太高封閉禁采,之後又因水患將整個礦井淹沒)
一廠的泥料我最喜歡的是70年代之前的純紅泥以及文革後到85年前的泥料,這部分以後有時間再慢慢敘說。
形:
一廠的廠壺主要是由幾個負責人共同研究定型後製作磨具,再由車間生產,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而這些負責人都是當今紫砂界的泰斗。不過不可否認一廠的壺形雖然設計很好,但是在早期大鍋飯的模式下,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是很足,考核方式也主要採用計件制而沒有其他的考核指標,製作出來的壺確實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但是對我來說我認為這是時代的背景,也是一種歷史的見證,當你找到一把形制完美做工一流的廠壺時會給你帶來巨大的愉悅感,這也是一種樂趣。
工:
紫砂壺的製作工藝按現在分法傳統的手工製法,一廠的磨具擋胚,還有灌漿(這個一廠也有嘗試過後來據說全數退貨)。一廠壺的磨具可以用來標準化生產,提高產量,確定標準容量,增加出口創匯的額度,紫砂壺在當時的歷史時期下是非常重要的外匯來源。當然現在很多人追求全手工(傳統制壺方式),很多商家買壺也標榜全手工,但是說實話,玩了幾年壺我還是無法辨別,可能是沒有找對路吧,所以這也是我玩一廠壺的原因,至少我知道人家沒有騙我,我知道他們是擋胚的半手工壺。
款:
一廠的款就太多了,但是同一時期的章款也是有雷同之處,這個就需要經驗了。(好像解釋不清楚的都可以交給經驗)比如60-70基本上荊溪惠孟臣、荊溪南孟臣、宜興惠孟臣,60末開始有了中國宜興四字章的加入,70末增加了荊溪惠孟臣亂字章以及各種人名章,70末八零初人名章以小章為主,85後追求個性化也越來越明顯,章款就更加多樣化。當然這個只是一個大概的陳述,各個時期互相夾渣,難捨難分,因此章款的判斷就更加需要用心。
功:
一廠的壺大部分是大師設計,講究功能性,也就是這個壺適不適合泡茶,這點我想你在買壺的時候就可以自己試試,找一把自己順手的。當然我買了很多不適合泡茶的壺,因為他們實在太小了。
窯燒:
現在的紫砂壺基本上都是電窯燒或者天然氣燒,而當年一廠的窯燒前期是傳說中的龍窯,而文革期間也大部分龍窯遭到破壞,文革過後紫砂一廠恢復生產1973年新建54米隧道窯(燒重油)。2002年,原本紫砂一廠燒陶時的隧道窯因為使用的燃料是重油不符合環保而被打掉,從此一廠窯燒成為傳說。
因此我認為一廠的紫砂壺最珍貴的是不可再生的泥料和不可複製的窯燒,廠壺傳承的是紫砂的正統之道,也是玩壺者不可多得的入門之選。至於名家壺,等你搞懂了再來說吧,而且要知道現在的那些真正的大師哪個不是一廠出來的,相信他們每個人家裡或多或少都有幾把一廠壺。
玩壺不懂一廠壺,事半功倍多糊塗。
推薦閱讀:
※懷有德愛,永遠都是對的
※戩榖壺言:井然有序的筋紋器-寫給紫砂新生
※戩榖壺言:寫給紫砂新生-如何讓紫砂壺容光煥發
※戩榖壺言:珠圓玉潤的紫砂圓器 ? 寫給紫砂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