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柏拉圖《理想國》的幾個問題分析
本文意在表述作者對《理想國》中涉及的相關問題的理解,以期激發讀者的共同思考。
首先,明確《理想國》是蘇格拉底與眾青年遊行歸來的一次徹夜長談,談話中的內容由想像、假設和基於當時基本情況的推斷構成的一副完整完美的共和國畫卷。
相對馬克思主義代表的是一種激進、衝動的力量,柏拉圖的理想國則是一種倫理道德美的想像構造。柏拉圖對國家的所有設想都是在倫理道德方面的,並沒有在物質生活方面替我們打算周到。
作者通過閱讀選取幾個相對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論述:正義的維度,城邦的三個階級,靈魂的三種屬性,哲學家王。
眾所周知,《理想國》是一部正義論,對正義的討論貫穿始終。《理想國》開篇就從多個維度探討正義:1、社會維度,誠信信任,有話直說;在社會維度下討論正義,蘇格拉底認為誠信並不是絕對的,對朋友守信,對敵人則不需要守信。這似乎說明絕對的正義是無法做到的,甚至可以說從那時起人們就不再相信絕對正義的合理性,而對於相對正義則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通過的蘇格拉底的話的解讀,我認為絕對正義雖不被提倡,那是他作為一種手段而不被提倡,但其作為一種結果卻是人們嚮往的,即作為結果的絕對正義不可能通過作為手段的絕對正義來實現,卻可以通過相對正義來實現結果的絕對正義。2、經濟維度,欠債就還;從利益的得失來說明正義與不正義,蘇格拉底認為是好人受益,使壞人受損,就可以理解為正義,我對這一點的理解與對社會維度的分析是一致的。3、政治維度,敵友之分(可能導致集體自私),政治維度是最大最強的維度;此維度下,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道出了自己的理念---鄙視個人幸福,無限強調城邦整體,強調他以及認為的「正義」---「各守其分,各司其職」,在集體與個人的得失選擇中,賦予了集體大於個人,個人有義務為推進集體獲利最大化犧牲個人一切的思想。4、宗教維度人道主義(人性)維度;如果可以生硬的對柏拉圖的人性觀做一個界定,我認為應該是人性白板(僅在善惡之間的白板,不涉及天賦才能),後天的培養決定著一個人未來的善惡,以及階級,有天賦的哲學家如果沒有好的哲學教育的培養,會淪為無恥的政治流氓或相對善一些的平民,而武士如果沉迷於消極的音樂則必會壞其身體髮膚、亂其堅貞、斷其志勇。總的來說,資質很重要,但後天的培養---性格塑造、職分賦予---同樣很重要。5、法律實證主義維度,法律往往是不公正的,惡法非法的辨析;從法律的制定初衷看,法律似乎是出自人們的意願的公正之舉,但源於現實政治的錯位意識,制定法律者完全有可能在法律所謂的公正要義下頒布惡法,於是是否遵守法律和怎樣遵守這樣的法律成為了辨析正義的維度。我認為,既然法律有公正、正義之意,我們完全有理由延續這種寓意,剔除惡法,並剔除有可能制定惡法的政治制度。但也許我們又會想到,法律的絕對公正無論怎樣都是無法保證的,那我只能說,他仍然是嚮往絕對公正、絕對正義的相對公正、相對正義,望諒解。
城邦的三個階層,即統治階層、武士階層、平民階層。統治階層必須是那些有哲學天賦的統治者,且他們必須意識到自己的義務,即因其哲學智慧的自清而不願意擔當此職,也應不可免俗的承擔其角色。這種統治階層是智慧的代表,正義的象徵,柏拉圖賦予他們權威並同時解釋了他們取得這種權威的合理性。武士階層似乎並不需要太多的智慧,他們需要的是忠誠、不慕虛榮、不受誘惑,以保護城邦為己任,同時,保護者獲得的回報是衣食無憂,保護者角色的榮譽感,他們的一切生活需要由人民來承擔。但也要時刻注意如音樂等一些可以產生消極情緒來影響保護者的勇氣。這裡保護者似乎被塑造為一種身體強壯、頭腦相對簡單且易受影響的「純凈靈魂」者。平民階層則順天安命,供其所有,獲其所有。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設定的三個階層各司其職,各守其位,達到正義境界的藍圖。我認為維繫這種藍圖運行的各個元素的聯接似乎存在矛盾;平民階層能理解統治階層制定的哲學思維極高的制度么?按《理想國》中的「洞穴假設」的觀點,大多數平民是不能理解的且會嘲笑、鄙視哲學家的「誑語妄言」。統治階層和武士階層似乎只是限制與被限制的關係,統治階層制定的所有針對武士階層的訓練科目似乎都沒有考慮武士的主體受用度,武士只是被作為一種簡單的受體,衣食被滿足後則無所需,「無所需」結合限制下的「無所取」,以及戰爭似乎就是《理想國》中城邦武士階層的武士生活。而平民則是一個悲哀的階層(柏拉圖不是這樣認為的),他們沒有進階的途徑可以理解,沒有慾望可以理解,辛苦勞作、供養城邦可以理解,但其被描述為一種沒有天賦,機械的供養者確實難以接受的,天賦是一種多樣化的東西,《理想國》似乎沒有說明如何檢驗一個人的天賦的方法,就更無從談起檢驗方法的科學性了,有天賦的統治者的產生似乎是原有的統治階層的經驗選擇,但究其源頭,即最初選擇者則無所論及。
在《理想國》中人的靈魂有理性、激情、慾望三部分組成。理性意味著高等教育、文化內涵;激情代表武士階層;慾望則對應著工、農、商。三個階層既有秩序,又有流動性,有秩序固然很好,但流動性則問題顯如。三者中,理性善的作用最大,慾望則似乎是萬惡之源。當理性處於主導地位(絕對的主導地位,不能有片刻的如酒醉後的失效)則這個人就會有善舉。慾望被描寫的很可怕,只要有了慾望則可顛覆理性的修為,理性就如一個如履薄冰的小男孩,時刻防止濕身喪命,而激情則處於東西倒的處境,或倒向理性,或服從慾望。有時我在想,表面上理性的善意識最大,那麼他為什麼需要支配激情、慾望,何不絕對化消滅二者,成為純粹理性人呢,很明顯,這是不現實的,所以理性在正義中所起的作用不是那麼大的,我認為激情可以作為決定善惡之分正義與否的重要因素,在這個靈魂奇數因素中,二似乎可以機械的打敗一、支配一、統治一。關於慾望,我同樣認為,人類取得的大部分成就並不是來源於理性的有規律可循,而是來自於慾望的偶然迸發,慾望火星雖小,卻萌生了無數具有強大生命原力的奇思怪想,當然,這些奇想是在理性主導的靈魂下的人來完善成形的,這也許是人們重視理性的原因,就想馬克思主義中有這樣一個道理,「少數英雄人物是歷史的發起者,廣大人民群眾則是歷史的推動者」,在我看來,英雄人物的作用也許要更大。
說到哲學家王,很不幸,似乎歷史上只有一位勉強可以看做是哲學家王的,那就是馬克.奧勒留(他作為哲學家王勉強的那一點來自於他的兒子的無恥)。王小波在他的「理想國與哲人王」的短篇中,說:「哲人王對人類的打算都在倫理道德方面,倘若他能在物質生活方面替我們打算周到,我倒會更喜歡他」。哲學家王的另一可悲之處在於,上文也提過,在於他的智慧,他的學問是真實的、純粹的、更是超凡的,超凡對某些人是讚譽,對哲學家王確實可悲的,因其超凡,所以不被「凡」所理解接納,脫離了「虛假」的世道。一個人理解「真實」固然快樂,但這份快樂卻註定無人分享,即是你努力將其散播世間,仍然無人能懂,這是歷史的悲哀,走在歷史前面,超越時代的人,都會被歷史丟棄、被人們誤讀,顯見哲學家王很難成就。但我們現在還很年輕,還有許多精力去向世人展示哲學,展示哲學家的王的正義,哲學家王的未來並是一個不會實現的心之嚮往,只要研讀歷史、研讀哲學、研讀政治,哲學家王統治的國家是有可能實現並延續的。我認為當代有很多哲學家都具備了稱王哲學資質,只要適當發揮下馬基雅維里德《君主論》中的思想,這應該不難,則哲學家王似乎真的不遠。以上論述相信大家看出這樣一個矛盾,哲學家與哲學家王的矛盾,哲學家成為哲學家王似乎要失去某些倫理道德的東西,這種哲學家王是否還可以稱得上是哲學家,稱不上哲學家當然也就是「孤家寡王」了。這是一個交互的問題,可以從時間的階段性來解決,即先是哲學家,然後是王,再然後再謀求真正的哲學家王,但這種直線發展的模型是不能解決這個交互問題的,至於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我只理解到此,望諒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