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的破壞力
暗示的破壞力
學生們發假期實習表格,一篇唏噓嘲諷聲,我有感而發。
「你們太容易被暗示了,況且是凡事都往壞里想的自我暗示」
「學習是為了有朝一日離開學校去工作,現在讓你們去找地方實習本身是很好的事情,你們為什麼都表示反對呢?--因為是學校要求的。而在你們的自我暗示里,只要是學校要求的,你們就反對。」「可是,你們想過沒有,假定學校不是主動下發實習介紹信和實習表格,而是要學生主動提出申請且有限額的,你們又會怎麼想?肯定還是反對學校的政策,認為學校應當給每個學生提供實習的便利條件,因為你們是交了學費的——這時候呢,結論還是一樣的,學校反對的,你們就支持,不問對錯」。
用這樣的一種態度來生活,可能幸福嗎?
(以上是我課堂上講的)
其實,人們受暗示的傷害從小就開始了。
很小的時候,大人們就暗示:「學習是痛苦的,生活是艱難的,社會是險惡的」。尤其是學習這件事,極少有家長把學習看書作為一種獎勵,往往都是「好好學習,我給你買好吃的」。小孩子是最容易受到暗示的人群,因為他們有自己的邏輯來判斷什麼事情對自己最有利。如果看書可以用來交換,那麼他們就會得出結論:看書是不好玩的。
我在圖書館帶孩子看書,親見許多媽媽在不斷摧毀孩子的學習樂趣。
舉個例子:一個小男孩看書正看得津津有味兒,媽媽很高興就過來說:看完這一本我帶你去吃肯德基。於是我觀察,那個男孩子的入迷讀書的神情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心不在焉翻書等待去吃肯德基。
帶孩子去吃東西沒有錯,錯在不該成為讀書的對價。不知不覺間,孩子就會總結出來:「讀書可以獲取某方面的獎勵或酬勞」。於是,讀書本身的樂趣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獲得其他東西的樂趣,於是讀書從娛樂變成了勞務。
在我們家,讀書是一種生活狀態。偶爾,讀書還是一種獎勵。比如說,在棉棉某方面表現好的時候,我可能會說「棉棉,今天媽媽陪你讀本書」。
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首先家長就要有閱讀的習慣。最低最低,不要把自己不愛讀書的想法暗示給孩子。千萬不要說,你好好讀書我就怎麼怎麼樣。
多說一句,在許多人家,孩子吃飯都從本能變成了孩子的一種勞務--真是太有才了。
推薦閱讀:
※深度開扒金寶貝早教課的「潛規則」
※沒有相關的經驗,想創辦兒童教育培訓班類似雙語幼兒園,需要哪些準備和條件?
※寶寶的敏感期,你錯過了嗎?
※美國早教面面觀
※養育嬰兒的過程中有什麼是特別難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