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互聯網進化的角度看AI+時代的巨頭競爭

今天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在談論和布局人工智慧,收購相關企業。人工智慧和AI+成為當今科技領域最灸手可熱的名詞,關於什麼是AI+,其概念就是用以表達將「人工智慧」作為當前行業科技化發展的核心特徵並提取出來,與工業、商業、金融業等行業的全面融合,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

AI+不是科技界第一次發生的流行現象。在過去的20年里,幾乎每幾年就會出現一個科技辭彙的爆發,從web2.0,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工業互聯網 到人工智慧。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關註:

第一,為什麼人工智慧會突然爆發起來,它與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究竟是什麼關係。

第二,人工智慧的新浪潮下,究竟誰會佔領最強的競爭優勢。從互聯網進化的角度看,某種意義,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

一,從腦科學的角度看人工智慧與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的關係

如果我們觀察近20年來互聯網出現的新應用和新功能,可以直觀的發現互聯網與大腦結構具有越來越多的相似性。這些現象包括:印表機,複印機的遠程操控,醫生通過遠程網路進行手術;中國水利部門在土壤,河流,空氣中安放感測器,及時將氣溫,濕度,風速等數據通過互聯網傳輸到信息處理中心,形成報告供防汛抗旱決策使用; Google推出了「街景「服務,在城市中安裝安裝多鏡頭攝像機,互聯網用戶可以實時觀看丹佛、拉斯維加斯、邁阿密、紐約和舊金山等城市的風貌等。

這些新互聯網現象分別具備了運動神經系統,軀體感覺神經系統,視覺神經系統的萌芽,基於以上互聯網新現象,2008年9月我們發表論文「互聯網進化規律的發現與分析 」,從神經學的角度分析互聯網的成熟結構,將其抽象為一個與人類大腦高度相似的組織結構-互聯網虛擬大腦。尋找並定位互聯網的虛擬聽覺,視覺,感覺,運動神經系統,虛擬中樞神經系統等。繪製出互聯網的類大腦結構圖(圖1)。

如果用這個架構分析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工業4.0,工業互聯網,無人機,智能駕駛,虛擬現實,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1.物聯網是互聯網大腦的感覺神經系統萌芽

2005年11月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了題為《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Internet of things 》的報告,正式提出了物聯網(Internet ofthings,IOT)一詞,這一報告雖然沒有對物聯網做出明確的定義,但從功能角度,ITU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物體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主動進行信息交換,實現任何時刻、任何地點、任何物體之間的互聯、無所不在的網路和無所不在的計算」;從技術角度,ITU認為「物聯網涉及射頻識別技術(RFID)、感測器技術、納米技術和智能技術等「。

因為物聯網重點突出了感測器感知的概念,同時它也具備網路線路傳輸,信息存儲和處理,行業應用介面等功能。而且也往往與互聯網共用伺服器,網路線路和應用介面,物聯網的這一特徵可以看做是互聯網大腦的感覺神經系統萌芽。

2.雲計算是互聯網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萌芽

2007年 10月IBM和 Google宣布在雲計算領域的合作後, 雲計算迅速成為產業界和學術界研究的熱點。。雲計算的誕生有其歷史根源,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新興的應用的數據存儲量越來越大,互聯網業務增長也越來越快。因此互聯網企業的軟硬體維護成本不斷增加,成為很多企業的沉重負擔。與此同時,互聯網超大型企業如Google,IBM,亞馬遜的軟硬體資源有大量空餘,得不到充分利用,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從企業各自為戰的軟硬體建設向集中式的雲計算轉換也就成為互聯網發展的必然。

在互聯網虛擬大腦的架構中,,互聯網虛擬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是將互聯網的核心硬體層,核心軟體層和互聯網信息層統一起來為互聯網各虛擬神經系統提供支持和服務,從定義上看,雲計算與互聯網虛擬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特徵非常吻合。在理想狀態下,物聯網的感測器和互聯網的使用者通過網路線路和計算機終端與雲計算進行交互,向雲計算提供數據,接受雲計算提供的服務。

3.工業4.0,工業互聯網,無人機,智能駕駛,3D本質上是互聯網運動神經系統的發育和萌芽,

互聯網中樞神經系統也就是雲計算中的軟體系統控制工業企業的生產設備,家庭的家用設備,辦公室的辦公設備,通過智能化,3D列印,無線感測等技術使的機械設備成為互聯網大腦改造世界的工具。同時這些智能製造和智能設備也源源不斷向互聯網大腦反饋大數據數,供互聯網中樞神經系統決策使用。在這個過程中工業4.0,工業互聯網,無人機,智能駕駛,3D列印等等技術和應用正是互聯網運動神經系統的發育產物和萌芽產品。

4.大數據是互聯網大腦信息的基礎

隨著博客、社交網路、以及雲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的興起,互聯網上數據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和累積。互聯網用戶的互動,企業和政府的信息發布,物聯網感測器感應的實時信息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大量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這些數據分散在整個互聯網網路體系內,體量極其巨大。這些數據中蘊含了對經濟,科技,教育等等領域非常寶貴的信息。這就是互聯網大數據興起的根源和背景。

5.AI+是互聯網智能,智慧和意識產生的基礎

人工智慧作為2014年互聯網領域最熱門的領域廣泛被科技界,企業界和媒體關注。作為一個概念,人工智慧是在1956年夏季,以麥卡賽、明斯基、羅切斯特和申農等為首的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年輕科學家在一起聚會,共同研究和探討用機器模擬智能的一系列有關問題時,首次提出的。

事實上,人工智慧的發展充滿了坎坷,在過去的60年里,人工智慧經歷了多次從樂觀到悲觀,從高潮到低潮的階段。最近一次低潮發生在1992年日本第五代計算機計劃的無果而終,隨後人工神經網路熱在20世紀90年代初退燒,人工智慧領域再次進入「AI之冬」。這個冬季如此的寒冷與漫長,直到2006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Geoffrey Hinton提出」深度學習「演算法,情況才發生轉變。

這個演算法是對20世紀40年代誕生的人工神經網路理論的一次巧妙的升級,它最大的革新是可以有效的處理龐大的數據。這一特點幸運的與互聯網結合。由此引發了2010年以來新的一股人工智慧熱潮。2011年,一位NCAP研究員和斯坦福的Andrew Ng在Google建立了以深度學習為基礎的谷歌大腦,Andrew Ng也就是後來百度大腦的首席科學家吳恩達。2013年,Geoffrey Hinton加入Google公司,其目的是進一步把谷歌大腦的工作做的更為深入。

人工智慧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互聯網人工智慧時代,基於互聯網海量的「大數據」和每時每刻與現實世界的信息交互,到2014年,百度大腦,訊飛大腦等互聯網人工智慧系統也紛紛湧現,不斷創造出新的領域和記錄。人們重新開始陷入狂熱的興奮之中。著名的企業家,投資人和意見領袖不斷發出預言,警告人工智慧系統即將超越人類,變成人類的主人。。。這裡邊就包括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特斯拉CEO馬斯克,未來學家庫茲韋爾。

從上面的研究看無論是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工業4.0,工業互聯網,無人機,智能駕駛,虛擬現實還是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它們依然都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的產物,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的新概念,而是應該放到互聯網進化的大尺度中進行研究和思考。

二.從互聯網左右大腦架構看AI+與互聯網巨頭的關係

美國心理生物學家斯佩里博士(Roger Wolcott Sperry)通過著名的割裂腦實驗,證實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因此榮獲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獎,他的理論認為「左腦負責語言、文字、數字,也就是用語言來處理訊息,把進入腦內看到、聽到、觸到、嗅到及品嘗到(左腦五感)的訊息轉換成語言來傳達。左腦主要控制著知識、判斷、思考、邏輯、理解、歸納、運算等,和顯意識有密切的關係。」而右腦具有圖像化機能,如企劃力、創造力、想像力;透視力、直覺力、靈感、夢境等,右腦像萬能博士,善於找出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許多高級思維功能取決於右腦。

有趣的是互聯網的發展也正在形成左右虛擬大腦的架構。第一個巨系統是搜索引擎為代表的應用,以互聯網人工智慧為代表的互聯網系統,如百度,谷歌,搜狗,bing等,負責互聯網信息的邏輯理解,通過深度學習等演算法把圖像,音頻 文字,數字進行分類,索引,整理最後轉化為有條理,可共享的信息和知識。以搜索引擎為起點的百度大腦,谷歌大腦等互聯網人工智慧系統將進化成為互聯網的左大腦,將來自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社交網路積累的互聯網大數據進行分類,索引,整理最後轉化為有條理,可共享的信息和知識。同時通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方法提升系統的智力能力,使之能夠逐步操控物聯網中的感測器,工業互聯網中的機械設備進行獨立運行,也可以在用戶不在的情況下操控社交網路賬號進行自動社交反應。

第二個巨系統是Facebook,QQ,微信為代表的社交網路。人類通過社交賬號交流相互的信息,抒發自己的情感,解答對方的疑問,共享新的知識和智慧。這些社交賬號像大腦的神經元一樣不斷的激活和熄滅,相互鏈接又不斷解除關係,發出信息衝擊波然後不斷向外擴散……,以Facebook,QQ,微信為代表的社交網路正在形成互聯網的右大腦。人類通過社交賬號交流相互的信息,抒發自己的情感,解答對方的疑問,共享新的知識和智慧。這些信息不斷的沉澱下來形成互聯網的大數據,供互聯網的左大腦整理,挖掘使用。同時互聯用戶也可以通過社交賬號直接操控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中的設備。可以與互聯網左大腦進行聯合控制。

三.社交網路佔據互聯網人工智慧的優勢地位。

在腦科學中神經元和神經網路是最重要和最基礎的結構,因此對於不斷發育的互聯網大腦來說,如何佔據互聯網的神經網路控制權也成為互聯網巨頭面臨的最重要問題。目前中國的騰訊和美國的Facebook佔據了互聯網未來競爭的有利地位。

在前文中提到互聯網正在向與人腦高度相似的方向進化。它將具備自己的感覺神經系統,運動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物聯網和雲計算正是這些系統的萌芽,而社交網路中的個人空間正是互聯網虛擬大腦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不但通過手機,台式機,筆記本電腦與互聯網用戶進行信息交互,也必然會與互聯網的感覺,運動神經系統接駁,形成完整的互聯網神經元結構。這一進化趨勢導致社交網路必然會發展成為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交互的大社交網路。

我們知道智能是由幾百億個腦神經元的相互關聯和互動產生的。從互聯網進化的角度看,佔據互聯網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網路位置的騰訊Facebook也將在人工智慧+時代具有更強的競爭優勢。主要原因有

1.互聯網的數據有向社交網路集中的趨勢,因為互聯網進化統一規律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個人,企業,BBS網站已經大為減少網站的建設,轉向直接在微信,QQ空間,微博,facebook ,Twitter等社交網路上開闢空間,發布數據和信息。這就導致谷歌,百度等人工智慧具有的基礎數據大為減少。

2.社交網路聚集了人的智慧,在產生群體智慧的同時也不斷沉澱積累大數據,依託這些大數據,人工智慧會有真正的發展基礎,依託不同場景的數據產生的AI+,又可以通過社交網路分發給人類用戶和關聯的智能設備,使得不同場景的應用更加智能化,這一點是其他AI巨頭不太具備的,或者沒有社交網路的AI基礎這樣完整。


推薦閱讀:

智能行業如何發展?
偽裝撒謊和識別敵我是否應加入,2018新版世界AI智商評測標準探討
人工智慧與互聯網的關係研究匯總和案例分析

TAG:人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