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年入1000萬,同學們,快醒醒!
據說,某位技術大拿在公司上班,年入100萬,可他卻一心嚮往自媒體,因為那裡年入1000萬。
我想說:同學同學,快醒醒。
在內容創業領域,應該還沒有單個自媒體年入1000萬,有超過1000萬的,那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而以團隊在運作的,已經是一個內容創業公司。
1.最早的自媒體人
程苓峰,那個80後概念的製造者,也是一位技術大拿,原騰訊網科技中心總監。
2006年以《生於80年代》一文引爆當時的各大媒體平台。
2012年8月29日,程苓峰發布微博:「我已離職。遷居南方小鎮。我選擇不打工、不創業,專心做個人媒體,關注互聯網。通過微博和各媒體專欄發布信息,通過稿費和諮詢獲取收入。個人媒體和社會化媒體是雌雄一體,是大勢所趨。我相信自由身更利於創意,令作品更出色影響力更大,有體面的收入。以激勵媒體人脫離機構束縛,促進行業透明和制衡。」
這是國內最早的自媒體人之一。
一年以後,
他說:「我有兩個收入,一個收入是大家看不見的,就是在媒體和公司做品牌顧問,還有做選題顧問。看得見的收入,就是廣告收入,到現在5個月大概一共有20單廣告,30萬的收入,大概一個月6萬。我覺得這樣的話,相對來說至少不亞於在大公司的收入。」
程苓峰投身自媒體,半年的廣告收入大概是30萬,但這是在2013年。也就是說,人家在玩自媒體的時候,我們大多數還在上學。
比程苓峰還早的,還有Keso,他是在博客時代興起的自媒體人。馬化騰是他的讀者之一。
2.自媒體與內容創業
內容創業是在自媒體之後,也就是說在Keso和程苓峰那個時候,還沒有這樣的概念。
據《2016中國自媒體行業白皮書》顯示:「在一些頂級自媒體年收入過千萬甚至數千萬的同時,有超過六成自媒體人都未實現盈利,在盈利的自媒體人中也有七成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真的是精英與草根那麼簡單嗎?
我曾經問過一個挺傻的問題:為什麼農民創造了我們每日的必須品,可他們的收入卻很低?我的同事一開始也不知道怎麼回答,後來他提到一個資源分配的問題。當時,我不理解。現在看來,很多社會問題都是資源分配的問題。
一個農民,他叫褚時健,他的橙子就被稱為「褚橙」。其他農民種出來的橙子,依舊還是叫「橙子」。
同樣的,如果是馬化騰去做自媒體,他一個人的影響力頂得過1000萬個自媒體人。因為他手握兩大資源平台:微信和QQ。
上次馬化騰只在Keso的朋友圈動態進行留言,都能引起廣大自媒體人及內容創業者的關注。因此,有的自媒體年收入過千萬,有的年收入過千塊,根本問題不在於內容,在於他們所能獲得的資源。
3.沒有資源怎麼玩?
對於絕大多數普通的自媒體,在剛開始階段,除了不斷地折騰,似乎沒有別的辦法。也許我們可以參考前面已經成功的內容創業者,但對於單獨的自媒體,在一個人的時候,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
你若能寫,就往寫的方向去耕耘。你若能說,可以往音頻的領域嘗試。你若能逗,現流行的短視頻也是不錯的選擇。
先邁出第一步,以後的路沒有人知道會遇到什麼。
文/庄澤峰(《內容創業指導手冊》的十二篇文章,及內容付費系列相關文章,已經完整的收歸到個人微信訂閱號vblogabs,需要閱讀的朋友,可以加微信號。)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