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練掌握四門外語,我是如何做到的?(2)
學好外語需要務實的態度
英語作為一門技能,有這樣的一個特點:除非達到熟練程度,否則無法派上用場 —— 就像很多其他技能一樣(如:開車、編程),如果你希望通過它來賺錢、或者為你創造更多人生機會,「只懂一半」幾乎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語言是用來溝通的 —— 所謂「溝通」,無非是以下四種方式:聽、讀、說、寫。當你決定學習一門外語時,你應該只有一個學習目標:可以讓這門外語發揮作用,幫助你實現你本人所需要完成的溝通目標。
如果我問你:你學習英語的夢想是什麼?可能大多數人都會回答: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我現在就告訴大家:這種思路是錯誤的 —— 至少對於我們絕大多數生活在中國的人來講是如此。為什麼?因為我們在國內生活(除了少數人工作需要以外),幾乎不需要「說」任何英語。
「說」 只是四種溝通方式(聽讀說寫)之一 —— 其中聽讀是輸入,說寫是輸出。其實對於所有人來講,不管學哪個外語,輸入的重要性遠大於輸出;從務實的角度出發,我們更應該注重「聽讀」能力的培養。
試想,如果你能在「聽讀」上實現突破,你可以聽懂好萊塢電影里的對白,看懂BBC國際新聞、CNBC財經新聞、還有一系列英語原版小說 —— 一個由英語構造的世界將會在你面前展開,而且不受任何地域限制(不像「說」那樣需要所謂的語言環境)。
中國人對 「能說一口流利英語」 有一種超乎尋常的追求。我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歸咎於我們中國的 「面子」 文化 —— 「說」不僅僅是為了溝通,更是為了「裝逼」。根據我本人的觀察:沒有任何其他國家的人,在學英語的時候,比中國人更在乎口音。
然而,我想告訴大家:中國人之所以一直擺脫不了「啞巴英語」,恰恰就是因為對所謂「口語」的盲目崇拜。可能很多人一下子不理解其中的邏輯,以下我為大家解釋。
學好外語最重要的不是 「多說」
我們聽過無數的人說過這句話:學好一門語言最重要的就是 「多說」。然而,我卻要對這個絕大多數人都認同的觀點發出挑戰。
因為正確的學習方法應該是:把 95% 的學習時間投入到 「聽、讀」 (其中「聽」佔大頭),留給 「說」 剩下的 5% 就夠了。
在 「聽讀說寫」 四種溝通方式中,「聽懂」 是最能反映一個人的語言水平的。我們往往會聽到很多英語學習者說:我閱讀完全沒問題,但就是聽不懂。但你絕對不會聽到有人說:我聽力完全沒問題,就是讀(說、寫)不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當你能完全聽懂一段常速英語,這說明你對這段話里的所有單詞、語法足夠熟悉;而「說」無非就是用你熟悉的語法,把你認識的單詞表達出來。同樣的,既然你單詞、語法都懂了,閱讀也自然不會有問題。
當然,這世界上有一種語言,以上理論並不適用 —— 就是我們的母語:中文。有很多在國外出生長大的二代華人,由於從小父母在家裡講中文,因此聽和說都問題不大,但往往讀不懂、也寫不了漢字。
但如果換做一個父母是歐洲移民的美國人,則完全不會有同樣的問題 —— 因為不像方塊字的中文,歐洲語言是拼音文字 —— 「聽讀說寫」是完全打通的。
雖然 「聽讀說寫,樣樣過硬」 是證明一個人外語能力的最終體現,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從一開始就應該 「聽讀說寫」 四管齊下 —— 在這點上,學習漢語和英語的方法是不一樣的。中國的英語教育之所以低效,部分原因就在於:我們把學習漢語的方法生搬硬套到學習英語上。
就像《射鵰英雄傳》里的郭靖,早期習武時不練拳腳,而跟隨全真教馬鈺道長學習 「吐納」 打坐功夫。同樣的,「多聽」是學習任何一門外語打通任督二脈的關鍵 —— 只有把時間花在刀刃上,學習外語才會事半功倍。
除了 「多聽」,你還需要 「多讀」
當學習一門外語時,你得先有大量的輸入,才會有優質的輸出。除了「聽」之外,另一個重要的輸入就是「讀」。
我們常常說「開卷有益」 —— 因為人的內心世界是由你所掌握的辭彙組成的;當你讀書越多,你的辭彙量就越大,然後你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也自然變得更強 —— 這時候你才能說出有水平的話。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學習外語時:「多聽、多讀」 (並非 「多說」 )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可以從觀察嬰孩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印證以上這個理念 —— 很多年輕的父母都會發現:孩子在 0 - 2 歲左右開始說話前都有一段沉默期,但一旦會說話了,就是話嘮子般的停不下來。
我們常常為小孩學習外語的能力感到驚訝,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就好比我們常說的「只看到別人風光的一面,看不到別人風光背後的努力」 —— 你想啊,小孩在沉默期間完成了多少聽的攝入量,你自己學習英語又花了多少時間聽?
那麼,接下來大家可能會問到的是:如何 「聽、讀」 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呢?請聽我在未來幾篇文章里為大家講解。
推薦閱讀:
※Forvo:想跟當地人學一口地道外語,你需要這個 App #iOS #Android #Web
※淺談如何堅持
※熟練掌握四門外語,我是如何做到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