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工作,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文 | 小迷

圖 | Kit8

近期有兩個消息,一是華為開始清理34歲以上員工,一是百度外賣大規模裁員,算一算,我離34歲也沒有幾年了,職業危機感忽如潮水般襲來。。。。。。

畢業初期,同班同學大部分的第一志願是銀行或公務員這類旱澇保收、地位高福利好的金飯碗,追求安穩的人生,的確無可厚非。

畢業幾年後,偶爾和當初順利考入某省級公務員的妹子聊天,她卻一臉不開心。

「我家裡沒背景,又不擅長交際,工作日日重複,想辭職又沒有一技之長,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唉」。

這兩年互聯網行業大熱,風頭一時無兩,讓不少原本身處傳統行業的朋友心痒痒想轉行,我一朋友就此發現商機,開設零基礎入行互聯網行業培訓班,小賺了一筆。

時代不同了,男女都怕入錯行。

什麼樣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其實可以用一個經濟學的術語來衡量——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是指廠商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成本,生產N+1個產品比生產N個產品多出來的成本就是邊際成本。在生產管理中很常用,如生產一台汽車成本很高,但由於規模效應,生產第一萬台汽車的成本會比只生產一台車低很多。

為什麼很多傳統企業尋求向互聯網行業轉型,是因為互聯網帶來的用戶規模理論無上限,「邊際成本」幾乎為零,給傳統企業帶來了成本的結構性衝擊。

從這個視角來評估,衡量工作好壞的一個維度是邊際成本足夠低,快遞小哥多送一份件、美甲小妹多做一個單,就多賺一份提成。

為了賺錢,除了出賣勞動力,還可以出賣時間、腦力。

對坐辦公室的腦力勞動者而言,邊際成本再高,頂多年終獎的時候多拿個幾千塊,為此要搭上朝九晚五的時間成本,再加上某些辦公室政治的隱雷,性價比似乎並不高。

這裡繼續引入一個經濟學概念:邊際收益。

邊際收益(Marginal Revenue)是指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後一單位產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

在知識依賴型經濟中,隨著知識與技術要素投入的增加,產出越多,生產者的收益呈遞增趨勢明顯,即邊際收益遞增規律。

老闆們都不傻,不會做虧本收益,高薪僱傭的背後希冀換取的是更高的期望收益。

所以,我建議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要三省吾身:

我到底有什麼能力是能從老闆那兒換來錢的?

這項能力能保證我一直工作至退休嗎?

離開現有的公司或平台,我有沒有能力可以安身立命?

如果都不是肯定的答案,那就必須從現在開始為自己留後路了。

職業生涯中,要努力讓自己在職場中處於無可替代的地位,「人過三十不學藝」已經不適應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了,沒有終生學習的信念,永葆激情的學習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成本越來越高,邊際效益只會越來越低。

以當下大熱的互聯網技術崗為例,高薪的背後隱藏著年齡紅利的陰影,有個相熟的hr和我說,他們招人最喜歡還是畢業一兩年左右,能打雞血願加班的小年輕,有精力、有魄力、有時間…實習一下,馬上就可以接手,而且工作效率更高,用人成本更低。

不想被後浪拍在沙灘上,只有一條路可走,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

做投資也是一樣,要一直持續努力學習,適應市場的變化,因為市場制度、規則等都一直處於變化的過程中,你不學習、不成長、不進步,必然被淘汰。

  • 坐標帝都,80後美帝商科海龜女;

  • 搜索微信關注公眾號:caixiaomi100;

  • 帶你領閱金錢世界的美好。

延伸閱讀:


推薦閱讀:

24 歲名校畢業,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生活絕望痛苦不堪,怎麼辦?
什麼職業聽起來苦逼異常,但實際卻羨煞旁人?
去國際郵輪工作,怎樣避免被中介騙?
愛剪輯這個軟體真的有那麼好嗎?

TAG:職場 | 職場心理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