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暗時間》:為何我們那麼用力堅持卻還是做不到持之以恆?

《暗時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這是一本程序員劉未鵬的博客文章合集。這些博客文章是作者總結一段時間以來的閱讀、思考、實踐所得寫成的。

書中探討了習慣養成、時間使用、專註力培養、學習和記憶的原理和方法、思維的陷阱,以及與編程相關的數學問題等內容。書中思考清晰,文字曉暢,加上開列的一堆好書,非常適合相關主題的入門。

我與《暗時間》的關係

我從2014年末第一次讀這本書,真的是如獲至寶、相見恨晚。隨後我按圖索驥,開始系統閱讀,在三年時間裡,讀了150餘本書,寫了100多篇摘記和30篇書評文章,可以說這本書對我是有啟蒙的意義的。

到了今年年初,我再一次重讀《暗時間》,發現自己仍有新得,就想到應該寫讀書筆記好好總結一下。

寫這篇文章花費了我至少7小時,但是能整理自己的思路,我覺得很值。閱讀這篇文章也許會花掉你10分鐘,希望你也能覺得有用。

小測試

先做兩道選擇題,測試一下這篇文章是否和你有緣吧。

1.你認為持之以恆地學習(如閱讀、寫作、演講等)對一個人的成長有益嗎?(單選)

A、有益,能大大提高達成目標的概率

B、沒用

2.你認為持之以恆地健身對一個人的健康有益嗎?(單選)

A、有益,能大大提高達成目標的概率

B、沒用

如果1、2題你沒有選A,我想這篇讀書筆記可能和你沒有緣分,實在對不起,讓我浪費你的時間了。

假如你還準備繼續往下看,那麼我假設你認同我的這兩個假設。

假設一:持之以恆地學習對一個人的成長是有益的。

假設二:持之以恆地健身對一個人的身體是有益的。

不妨再做一題。

3.請估計,除去睡覺、工作等時間,你平均每天分配多少時間在學習(健身)上?(單選)

A、花上和睡覺差不多的時間(5小時以上)

B、花上和休閑活動如打遊戲等差不多的時間(3-4小時)

C、花上和通勤差不多的時間(1-2小時)

D、花費少於1小時的時間

我們來捋一捋,你說你認為學習和健身對你有益,但是你一天可能只投入1-2小時甚至更少。這是怎麼回事?也就是說為什麼我們理性認為應該做的事情,而實際上不做呢?

象與騎象人

如果沿著劉未鵬開的與進化心理學相關的書一路看下去,我們會發現可能我們擁有兩個「大腦」。一個「大腦」掌管著情緒、意義等原始本能,《象與騎象人》一書把它比作象,另一個「大腦」負責理性推理,可以比作騎象人。這個比喻說明的是,如果違背大象的意願,就算是騎象人也往往指揮不動大象。按照進化心理學的研究,這可能是進化疊加的結果。

《synaptic self》觀點認為:「人的大腦是經過層層進化堆積來的。從爬行動物到哺乳動物再到靈長類的進化中,最初,我們的大腦只有原始反射模塊,到了遠古時代,大腦擁有初步情感區域,再到較為新近時代,大腦進化出有高級認知能力的『新皮層』。」

大腦皮層是漫長的生物進化史上最晚的產物。在大腦皮層發展出來前,那些在一代代的自然選擇中得來的生死經驗早已成為了我們的硬編碼,構成了我們的本能天性。文明的發展速度對於人類的進化速度來說還是太快了,快到我們幾乎是以原始人的狀態來面對一個現代社會。

我們會害怕已經拔掉了毒牙的蛇,但卻不害怕要危險幾百倍的電插座。我們會吃高熱量的食物囤積脂肪,即使冰箱里的食物已經遠遠過剩。

可能我們不願意相信,其實我們並不總是理性的,甚至可以說我們常常是非理性的。

《暗時間》:人類如果是理性的,就不會無休止地追求財富,不惜以健康、親情、甚至幸福為代價。

人類如果是理性的,就不會自己給自己投毒,明知不該,還不能停止污染環境。

人類如果是理性的,就不會明知道賭博是小概率事件,卻仍然覺得好事會砸到自己,拚命給賭場送錢。

人類如果是理性的,就不會明明那麼貪生怕死,卻還不停地用煙酒來毒害自己。

我們天生貪婪、嫉妒、急功近利、貪圖享受、好面子。對某些宗教來說,這些情緒大腦的決策習慣是原罪,實際上它們不過是在遠古社會幫助人類躲避危險、克服食物短缺困難,繁衍後代,維持社會群體關係而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的東西。它們遵從的是快樂原則和趨利避害原則。

在決策這件事上,情緒大腦的優先順序要高於理性大腦。它久經考驗,對我們來說似乎更靠譜一些。

《暗時間》:在我們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中,唯一負責理性的組織是大腦皮層,而大腦皮層,還要負擔視聽等感知覺的功能。如果我們為人類理性找個定位的話,這個區域似乎就在額葉,一片很小的面積。人腦的其餘部分,幾乎都是「情緒大腦」。內分泌系統(甲狀腺、腎上腺、性腺)則嚴重影響人類的情緒。柯林頓的性醜聞,足以證明性腺的力量遠大於大腦額葉。

那我們的理性呢?我們自詡是理性的動物,為什麼不能做到理性呢?

大腦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我們想要做到理性,就要自覺自省,多多鍛煉批判性思維、邏輯推理等理性思維能力,讓理性大腦更強大。我們想要了解自己,就要主動多學習心理認知知識,否則很容易被「大象」帶跑還不自知。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里提到一個裂腦人的實驗,該實驗說明理性大腦非常善於對自己的行為做出立即的、合理的解釋。

比如晚上是玩遊戲還是看書這個問題,我們理性上認為看書有益,要看書(這不是說遊戲絕對不好,我在後面會提到我們可以從遊戲中學到什麼)但我們的情緒大腦會果斷做出玩遊戲的決定。為了不處於天人交戰的糾結中,我們的理性大腦屈服的同時,還會立即編造理由搪塞自己說「人也要有休息的嘛」。從而讓情緒大腦的決定披上理性決策的外衣。

如果自覺意識到這些層面的關係,學習到相關的認知知識,對幫助我們避免思維陷阱,尤其是幫助我們培養起想要的良好習慣大有好處,這也是劉未鵬說的為什麼人人都要學習心理學的原因。

從兩個大腦原理出發談習慣養成

我在標題中說為何我們那麼用力堅持卻還是做不到持之以恆,現在我們該來討論一下習慣養成的問題。習慣養成的標誌就是情緒大腦與理性大腦一致,情緒大腦的決定恰好和理性大腦想要的一致,打個比方就是,象要去的地方正好是騎象人希望它去的地方。

從我個人的讀書和實踐所得來看,習慣的養成,確實如劉未鵬所說不是靠自制力,因為違背情緒大腦意願的事情絕不能長久堅持,而要依靠知識,就是關於心理機制的知識。

如果我們真的想改變自己的習慣,我們就要用情緒大腦能理解的方式來對付情緒大腦,來誘使情緒大腦喜歡上理性大腦希望做成的事,這樣才能真的做到持之以恆。

這些技巧有:

1、給我們一個進度條

人們發現了這麼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一個程序,不給任何進度提示,中間沒有任何動態變化的話,用戶很可能等得心急,直到耐心喪失,而把這個過程中止。

同一個程序,如果有進度條的載入過程,也就是說如果有動態變化來提示用戶進行到什麼程度了,離結束還有多大的距離,那麼用戶似乎就能產生心理預期,然後接受並安心等待。

我看過一個採訪馬拉松運動員的節目。記者問運動員堅持跑完馬拉松的秘訣是什麼?運動員說:「我會事先去看場地,把馬拉松的賽程分割成多個目標點位,然後跑的時候就給自己一個最近的小目標,就感覺不那麼吃力。每當通過一個目標點,我就會再朝著下一個目標點前進,就這樣一段一段地跑完全馬。」

這實際上就是GTD法的道理所在。有目標分解,我們就不用長時間在「未完成」這樣一種失敗狀態里煎熬,有進度提示,我們便感覺事情總在進展,我們一直在取得進步,一直在成功。我還曾寫過一篇文章叫《該如何完成一萬小時成長計劃》就是使用類似的方法幫助自己持之以恆學習和健身。

很多時候,我們一事無成,往往是因為我們過早退出了。我們太「聰明」,所以我們不願意把時間投入到沒有成功希望的事情中去。但是就像劉未鵬說的,大部分我們選擇了一個方向,只要持之以恆地投入是能夠做到高手甚至絕頂高手的程度的。

馬雲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絕對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

2、利用情緒大腦的痛苦倒逼我們行動

情緒大腦有很多難以忍受的東西,比如害怕名譽受損、厭惡損失、受不了大眾壓力等。我們就可以利用來倒逼我們行動。

比如情緒大腦害怕信譽受損,我們就可以向朋友公開承諾做某事,來迫使自己行動。

比如情緒大腦厭惡損失,我們就可以給自己規定,如果一件事我們完不成,就要付違約金給別人。扇貝背單詞就使用過類似這樣的方法來幫助大家堅持背單詞。

比如情緒大腦受不了大眾壓力,我們就可以加入互助學習小組,利用同儕壓力來迫使我們行動。我參加過的「七天約讀一本書」、「寫作馬拉松」等微信社群活動就主要是利用了這種同儕壓力來幫助我們習得讀書和寫作的習慣。

3、向遊戲學習如何讓情緒大腦快樂

我們都知道遊戲能讓人慾罷不能,那麼遊戲中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欲罷不能的呢?

比如遊戲里的任務都是很具體、很簡單的。不確定的東西、複雜的東西都令情緒大腦不快。所以我們可以向遊戲學習把一件複雜的任務分割成具體簡單的任務。

比如遊戲里的任務都是有緊迫的時間期限的。時間緊迫感能誘使情緒大腦給予更高的處理優先順序。所以我們可以向遊戲學習在做任務的時候,設置倒計時,這樣可使我們精神高度集中,效率成倍提高。

比如遊戲里都會設計打怪能掉寶貝等類似任務獎勵。獎勵能讓情緒大腦感到愉悅,同時也能形成強化。所以我們可以向遊戲學習,為我們設置的小目標預定一個物質獎勵,每當完成一個目標時就兌現這些小小的獎勵給自己激勵。

比如遊戲里還會設計升級模式,讓我們感受成就體驗。我們也可以給自己要做的事情設置里程碑,體現進步和成長,這個和進度條的道理是非常相似的。

4、減少自己被誘惑觸發的機會

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本來在書桌前學習得好好的,突然手機響了,我們打開手機處理完信息,不巧正好看到消息欄里有一條新聞的標題很吸引眼球,我們不假思索打開新聞,等讀完了新聞,我們又突然發現新聞底部推薦的娛樂節目好像很好看,於是我們就打開電腦或電視開始津津有味地看起節目來。

時間就這樣過去了,我們就這樣被一個誘惑觸發,把學習的事忘得一乾二淨了。

這篇文章前半部分講了很多人的本性,比如貪圖享受、好吃懶做、急功近利,這都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就是這麼容易被誘惑觸發,所以我們要減少自己被誘惑觸發的機會,比如向極簡生活靠攏,減少物慾干擾。這裡也涉及到專註力培養的問題了,我打算在另一篇筆記里繼續討論。

結束

我們要認識到習慣的改變,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要承認改變習慣的難度。人的行為習慣是長期積累形成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變它們絕非一日之功,是一件長期的事。

騎象人必須讓大象自己願意前進,才能真的前進。我個人的學習體會也在證明這一點,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熱情、需要興趣,沒有熱情和興趣的支撐,是不會成功的。這就是為什麼要做那幾道選擇題的道理。

但是興趣的持久度是有限的,為了讓興趣的火苗變成熊熊燃燒的火焰,我們需要持之以恆的品質,我們還需要藉助一些心理認知技巧來引導情緒大腦。

這篇文章給在夢想路上感到迷茫、彷徨、煎熬的你,願我們都能實現夢想!

By逆水行舟讀書會

作者簡介:書評人,打卡&時間統計表實踐者,逆水行舟讀書會的創始人,堅持分享好書,堅持寫走心好文,對我以及我的公眾號感興趣,可以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吧!

推薦閱讀:

TAG:閱讀習慣 | 暗時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