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暴後的壯景:新文化史的興起

西方新文化史是20世紀70-80年代興起於法國和美國歷史學界的一場重大史學理論和歷史編撰學中一種最主要的發展趨勢和潮流,它取代了經濟-社會史,是一次「語言轉向」或「文化轉向」,是繼20世紀50年代中葉西方史學「路標轉換」後的又一次重要轉折。這股熱潮70年代初傳入義大利和英國,80-90年代開始波及德國、西班牙、匈牙利、荷蘭、瑞典等歐洲國家,西方新文化史也於90年代傳入中國學界。英國學者彼得·伯克將它稱為社會文化史,他在1997年出版的《文化史的多樣性》中有意把新文化史稱作人類學史學。

(圖為後現代主義大師:米歇爾·福柯 Michel Foucault 著有《規訓與懲罰》等)

新文化史的興起與發展可謂是大風暴後的壯景。而這場大風暴就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整個西方以反傳統哲學為特徵的後現代主義思潮。其核心是反理性主義與解構主義,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史學由於其特殊性恰好處於最後一波。具體說來,後現代主義思潮提出去中心化,否定歷史連續性,反對舊史學的宏大敘事與西方中心主義,並對史學的客觀性提出質疑,所有的這些都使史學陷入了危機,一場大風暴來臨了。而文化人類學則恰好在史學最危機的時刻適時地施以援手,代替社會學和經濟學成為其新盟友,並使它吸收後現代主義思潮里的合理因素,由此建立起來的新文化史也可以說是應對大危機的產物。

新文化史的理論和方法主要來源於四個方面,即後現代主義的文化批評、文化人類學、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和法國年鑒學派史學,以上四者直接影響了新文化史的歷史編撰和敘事風格。而且四者都強調文化的重要作用,強調文化作為研究領域和研究對象的中心地位,因此構成了新文化史理論和方法的四個重要源泉。1989年林恩·亨特主編的《新文化史》一書出版,這是對新文化史興起以來的理論總結,從而正式高舉起新文化史的大旗,標誌著新文化史理論的初步形成。

新文化史研究有幾個突出特點:第一,注重文化,注重文化的作用,甚至倒轉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位置,改變了過去文化從屬於社會和經濟的理解,認為文化可以決定政治和經濟;注重從文化的角度和視閾研究歷史,強調文化的獨立,認為文化不僅不再依附於社會和經濟,同時它還具有能動性,即反過來塑造和生產著社會和經濟。第二,在方法上採取跨學科研究,藉助了文化人類學、心理學、文化研究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提高對語言、符號、儀式等文化現象的分析,解釋其中的文化內涵與意義。第三,從研究範圍和內容看,新文化史從「宏大敘事」中轉向,更注重普通民眾、日常生活、微觀歷史的研究第四,新文化史的著作更注重雅俗共賞。所謂「雅」是指遵守專業的規範,無論是資料的選擇和考證、理論方法的運用,學術觀點的論證都顯得十分嚴謹和專業化。所謂「俗」是指關注過去不登大雅之堂的大眾文化,關注被看作「下里巴人」的普通大眾;所謂「俗」還指新文化史的著作選題新穎,視角獨特,語言流暢,可讀性強,能夠引起普通讀者對歷史的興趣。

(圖為英國歷史學家:彼得·伯克 Peter Burke 著有《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等)

新文化史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研究內容異常豐富。彼得·伯克曾將新文化史分為七大類別:1.物質文化史,即飲食、服裝、居所、傢具及其它消費品的歷史;2.身體史,它與性態史、性別史相聯繫;3.表象史,即對自我、民族及他人等的形象、想像及感知的歷史,或如法國人所稱的「表象社會史」,它正逐漸取代「集體心態史」;4.記憶社會史或「社會記憶史」;5.政治文化史;6.語言社會史;7.旅行史。周兵則把新文化史分為四種類型:1.物質文化史;2.疾病和醫藥的文化史;3.身體和性的文化史;4.實踐與表象的文化史。

新文化史所涉及的內容豐富多彩,諸如愛情生活、婚姻家庭、夫妻生活、婦女兒童、性別性倫、喜怒哀樂、感官情緒、閱讀書籍、身體髮膚、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宗教巫術、時間空間、人口犯罪、上帝大眾、自然命運等等。其著述可謂繁盛,諸如美國歷史學家羅伯特·達恩頓的《啟蒙運動的生意》和《屠貓記———法國文化史鉤沉》、林恩·亨特的《法國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階級》、娜塔莉·戴維斯的《馬丹·蓋赫返鄉記》;法國歷史學家勒華·拉杜里1975 年出版的《蒙塔尤:1294—1324 年奧克西坦尼的一個山村》、阿蘭·科爾班的《大地的鐘聲》和《污穢與芳香:氣味與法國的社會想像》;英國歷史學家彼得·伯克的《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西蒙·沙瑪的《財富的窘境:黃金時代荷蘭文明的一種解釋》;義大利歷史學家卡洛·金斯伯格的《夜間的戰鬥:16、17 世紀的巫術和農業崇拜》;等等。

新文化史的確為史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它是對以往史學的反叛,特別是對一種更陳舊的體制和更陳舊的『新史學』的一種有意識的反叛,這種反叛無疑推動了史學的長足進步。當前這種反叛精神還仍然保存著旺盛的生命力,但它自身的問題也將在發展的過程中漸次顯露,諸如過分強調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脫離和躲避宏大敘事而著力於微觀史學的關注、特別關注日常生活而削弱對其它社會生活的注意力、將歷史局限於一種意義的解釋等等。也正因如此,新文化史的魅力才如此之大,吸引著人們進入這個新的世界。

文獻來源:

[1]梁景和、黃巍:《西方新文化史述略》,《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2]周兵:《西方新文化史的興起與走向》,《河北學刊》2004年第6期。

[3]周兵:《精彩紛呈的新文化史》,《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第1期。

[4]張仲民:《典範轉移:新文化史的表達與實踐》,《社會科學評論》2006年第4期。
推薦閱讀:

為什麼每天的開始被定在半夜?
歐陸遊學:近代的「英式瘋狂」

TAG:史學理論 | 文化史 | 歷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