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投資中的項目分析(1. 實體)

好久沒有寫專欄了,雖然沒什麼人看,但這也代表著我好久沒有進行一次自我總結,也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把自己新學的事物做一個系統化的整理。今晚恰巧有空,便把近期所學做一個小結。

在今天的新聞中,某位領導又再次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但從近期的報道與文章來看,萬眾創業的風潮與熱度正逐漸減少。而在這一風潮中活下來的企業是少之又少,許多創業者搞到最後,還是老老實實的去給人打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一創業浪潮中,確實湧現了不少優質企業。站在大多創業者角度而言,創業的目的與套路基本上就是立項,吸引客戶,講故事,拉投資,天使輪,A輪,B輪,拿錢走人。總而言之,最渴望的總是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步入人生巔峰。而站在一個Private Equity的角度,要如何辨別各種企業或是創業團隊的好壞是至關重要。今天所要總結的,便是我個人在投資中的分析邏輯與思路。而我個人在投資某一項目時的邏輯與分析可以用以下圖表來總結。

忽略這個圖表的簡陋,因為這是我自己用power point做的。簡單來說,我個人在投資時便是先看三個方向。

1.實體

實體就是所謂的項目本身,無論是實業工廠也罷,互聯網公司也罷,或者是一個團隊與這個團隊的idea。歸根結底,它還是一個實體,這個實體的領導者與掌控者便是它的國王。在一項投資中,實體必然是它的重中之重,而脫離了實體的產業,便是無根之萍,就像傳銷一樣,泡泡吹得再大也終歸要破。

1.1 制度

而從這個實體細分下來,便要看這個實體的制度與團隊。從制度來看,一個公司,假如沒有一個規範的制度,那便是埋下了一個定時炸彈,無論發展的再好,終歸還是會爆炸的。就好像知乎的timeline上常見的各種創業者或是合作夥伴與boss的撕逼,這便是制度裡面的公司結構。互聯網先不提,從流程上看,再以一個普通的實體工廠為例:一個好的工廠,在上班時間內,車間以外的地方基本上是看不到任何工人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一個好的管理者絕對不會讓工人散漫到上班時間出現在工作地點以外的地方。而假如要理解這個工廠的生產技術水平或是員工好壞又要去如何了解?很簡單,問工人,讓車間里的工人來解釋他現在所做的,或是所負責的這一塊環節究竟是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假如連親手生產這些產品的工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你還能指望這工廠靠譜到哪裡去呢?這一點換到互聯網公司也是一樣。其中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巧太多,解釋起來也太多繁瑣,更具體的只能自己去學習與摸索。

1.2 團隊

制度有時候並沒有那麼複雜,互聯網上隨便一搜都能找到各式各樣的世界500強公司管理制度,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有的制度確實好,但卻不適合這家公司,有的制度又好又合適,但制度的實施者卻無法做到貫徹這些制度,或是讓制度隨公司的發展不斷發展,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一是看管理者,二便是看這家公司的團隊了。就像很多非洲國家全盤照搬西方那一套制度,結果還是搞得亂七八糟民不聊生,便是管理團隊的水準不夠。而如何了解這個團隊的好壞呢?一方面還是看流程,去問,去聽,去了解,自下而上的去了解。第二還要看這個團隊的培養制度。曾經有一個工廠老闆希望我幫他介紹一些員工,這個公司曾經是某個行業的龍頭老大,也是區納稅第一。但隨著行業的衰退,公司的運營不善,導致招人越來越難。而我之前去調研的一家工廠,他們每年拿出盈利的百分之10去培養新人,讓老人帶著新人去學習,選擇其中最優秀的進入團隊。被選來的新人需要經歷文化考試與性格測試。但是這家公司雖然一直是保持增長向上的發展勢頭,可招聘新人時,對應屆畢業生的吸引力和前一家工廠沒有太多區別,為什麼這家公司能招到新人培養?

一方面是這家公司願意拿錢,另一方面還是和這家公司的團隊,與他們的培養制度有關。第一是公司老闆根據自己所需要的員工類型,與學校的班主任搞好關係,讓班主任注意與推薦自己所需類型的員工。第二是公司老闆一直發動員工,鼓勵他們推薦自己有一定文化的子女與親屬來應聘本公司職位。所給的薪水在當地還算是不錯。借這兩招,他維持著自己公司團隊不斷地吸入新鮮血液發展壯大。而假如團隊不行,但項目或是產業好呢?很簡單,買下來,換一個團隊。就像巴菲特剛開始做pe時所做的那樣。


推薦閱讀:

TAG:投資人 | 職業投資人 | 實體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