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日均納稅1億背後:新實體經濟成下一個風口

作者:龔進輝

2016年歲末,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與阿里董事局主席馬雲隔空交鋒備受矚目,雙方作為舊實體經濟與新實體經濟的典型代表,孰是孰非一目了然。2017年新年伊始,阿里一口氣曬出納稅、就業等7項成績單,含金量之高令人側目,間接宣示馬雲成為這場中國首富級論戰的贏家。

同樣是在2016年終,阿里CEO張勇直言電商依靠流量紅利的時代已經過去,正進入整個商業變革的深水區。這意味著,過去商家被潮流掩蓋的種種粗放和弊端將完全暴露,而且在淺水區摸石頭過河的僥倖心理也將徹底失效,適應新環境成為商家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一邊是新實體經濟成為未來商業演進的方向,一邊是商家以「深水區裸泳者」面目示人,如此不和諧的景象將兩個問題推向前台:商家如何擁抱互聯網,才能不在新實體經濟大潮下掉隊?作為平台型企業,阿里如何發揮大數據和生態資源優勢賦能商家?

變革深水區:成為踐行新實體經濟的好企業

儘管被稱為「電商教父」,但馬雲對未來商業的判斷完全立足實體經濟,因為互聯網更多是提升企業運營效率的工具,電商再強悍也離不開線下商業體系的支撐。因此,其關於「實體虛擬經濟之爭」的看法對企業具有參考價值。馬雲一針見血地指出,不是中國實體經濟不行了,而是「你的」實體經濟不行了,「企業沒有實體虛擬之分,只有好企業壞企業之分。」

換言之,實體經濟只有通過互聯網轉變流通方式,才能找到新的方向,即以新實體經濟面對明天。阿里CEO張勇也認為,經濟沒有實體和虛擬之分,但一定有新舊之別。因此,新零售時代,企業加快變革步伐、制定行動準則的目標是成為踐行新實體經濟的好企業。

當然,在中國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阿里,除了具備抗壓能力,價值貢獻和企業家精神也必不可少。「任何企業和企業家,不要指望順水順舟的發展環境,而一定時刻具備逆水行舟的本事和能力。」張勇表示。

事實上,儘管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加大等嚴峻形勢,但長遠來看,經濟增速放緩對中國經濟未來前景利大於弊,可以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阿里及其新實體經濟生態圈合作夥伴也將從中受益。

去年2月,馬雲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表示,如果把過去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出口比作三駕馬車,那服務業、消費和高科技則是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輛賓士轎車,即三個新增長點。其中,消費需要重新定義,這恰恰為阿里及其合作夥伴提供用武之地,阿里將成為刺激中國內需消費的主要發動機。

春江水暖鴨先知,偉大企業總是誕生在困難時刻。對於阿里而言,經濟下滑不代表消費下滑,儘管生產力釋放和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刺激內需助力中國經濟發展難度不小,但中產階級的崛起和消費水平的提升,將成為阿里創造新的營收增長點和擴大新實體經濟成果的重要機遇。

對於企業而言,在拓寬銷售渠道的基礎上,藉助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可以在品牌認知、客戶關係、提升管理和運營效率、數據保管和分析等商業經營的方方面面實現突破。用張勇的話來說,互聯網可以推動實體商業要素重構,產生化學反應,為用戶提供新的價值。

阿里硬實力:從GMV到商業價值、社會價值

去年3月,阿里2016財年GMV突破3萬億大關,超越沃爾瑪成為全球最大零售平台。讓外界錯愕的是,阿里並沒有把3萬億這一傲嬌成績當成宣傳重點,放在過去不可想像,而是轉向挖掘3萬億背後的價值:納稅、就業和信用體系。更出人意料的是,這只是阿里淡化GMV的開始。

去年6月,馬雲在阿里投資者日大會上扔出震撼彈,稱GMV永遠都不應該是電商的核心標準,商業基礎設施才是最核心,未來GMV將由每季報告改為每年報告。果不其然,阿里2017財年Q2財報首次未公布GMV。4個月後,馬雲在雲棲大會杭州峰會上再放猛料,稱電商已成為阿里最傳統的業務,「電商」一詞將很快被淘汰,2017年阿里將不再提電商。

從對GMV情有獨鍾到熱情冷卻,阿里作風轉變之快讓吃瓜群眾無所適從。不過,考慮到其已將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資源視為未來20年核心戰略,上述調整也就不難理解,因為阿里定位於未來商業基礎設施平台,與工業時代的水煤電一樣,利用互聯網、大數據賦能中小企業,將產生巨大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因此,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取代GMV成為衡量阿里硬實力的關鍵指標大勢所趨,後者只是創造商業價值的一種體現方式,而且不是唯一。具體來看,商業價值除了GMV,還包括三個方面:一、平台自身納稅,2016年阿里和螞蟻金服納稅總額達到238億,平均每個工作日納稅近1億。

二、平台商家和物流企業納稅,2016年因平台產生消費增量而帶動的上游生產製造與批發增量、物流增量等產生的稅收貢獻初步估計超過2000億元。三、普惠金融服務,2016年螞蟻金服向全球6億消費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為數千萬小微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覆蓋線上和線下,並建立大數據信用體系。

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創造就業機會,2015年阿里為社會創造3083萬個就業機會,其中交易型就業1176萬、支撐型就業418萬、帶動就業1489萬,包括上下游製造業、批發業、金融、物流、服務商等行業和崗位。二、反哺傳統產業,菜鳥網路以大數據技術重塑物流運行模式,帶動快遞成為近幾年國內少有的增速超過40%的行業,並催生客服外包、攝影、質檢品控等新的社會服務產業。

從自身納稅到平台商家納稅,從解決就業到「創業式就業」,從電商扶貧到激活地方經濟,阿里調動全社會資源共同協作,產生巨大社會價值。馬雲曾表示,判斷一個國家經濟是否有希望,主要看就業是否穩定,尤其是年輕人是否有就業機會。如此看來,阿里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寫在最後

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企業能否順利淌過商業變革深水區,除了自力更生,來自阿里的賦能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對於立志2024年成為服務20億消費者和數千萬企業的商業平台的阿里而言,提升戰鬥力要久抓不放。長期以來,阿里給外界留下執行力強悍、業績一路飄紅的光鮮形象,7項成績單就是最好的例證。

不過,與任何企業一樣,機遇與挑戰並存是阿里前行的常態,其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來自競爭對手,而是對未來和自身能力的把控,包括人才、組織文化、管理模式、各生態業務和政府機構之間的關係等,需要阿里這家年輕的公司在缺乏借鑒樣本的前提下逐一攻克。


推薦閱讀:

TAG:馬雲人物 | 阿里巴巴集團 | 實體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