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童年時的心理創傷,讓他不再跟媽媽說話

【聊爸-詹晶明】

我們常常因為工作,不得不經常出差外地,或與孩子兩地生活,而少了很多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甚至因為工作過於忙碌而忽略了對孩子的愛,在我們的心裡雖然一直都知道自己【已經為人父母】,但卻難以體驗【兒女對父母愛的強烈需求】……

很多年前有位單親媽媽非常的痛苦,因為她的兒子不願意跟她好好說話,有時發生口角後,竟然會在自己房間的門上貼紙條,寫很粗魯的話與媽媽溝通……孩子已經進入到了青春期,母子關係的緊張,讓她更是擔憂,不說讀書上學是一個困難,就是好好生活,好好與人交往都是一件看似【奢侈】的期待

孩子不是不懂禮貌,也不是不愛自己的母親,相反在很多時候,媽媽還是可以感受到兒子那份特別的細心和依戀……可是他不會好好說話,也不會開口提要求,甚至不願意接受媽媽給他買新衣,或者與媽媽一起出去遊玩等,孩子最大的愛好,就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玩電腦遊戲,或者去外婆家吃飯……孩子是外婆帶大的。

我在培養了與孩子更多的信賴之後,得到了一個與孩子單獨相處半天的機會,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都沒有說話,我只是泡茶給他喝,他好像不是很喜歡,僅僅只是好奇,或者禮貌性端起茶杯喝一口,對茶具的愛好,顯露了更多的興趣,我們也就是從這個點開始東一句,西一句開始聊的……

當很放鬆的時候,他說了一個他埋在心裡很多年的故事——那是他很小很小的時候,大約也就是2-3歲吧,一個冬天,下著大雪,他住在外婆的鄉下家裡,媽媽在城裡工作,每個周末媽媽會坐火車回來看他、陪他……但總是要在周日的下午返回城去,他那時並不知道什麼是周末,也不知道媽媽為什麼總是要離開,他只會在媽媽要離開的時候哭,不讓媽媽走……可是,媽媽每次總會走得很決絕,很堅定……當時,孩子自己能感受到的就是【媽媽不高興】【媽媽很生氣】【媽媽罵我】【媽媽不要我】而【我不想媽媽走】【我不要一個人在外婆家】……

「直到那個大雪天的下午,我追著媽媽,拖著媽媽,不讓她走,大聲地哭喊……好像外婆也不願意跟著我了,看我這麼不管不顧的,可能也生氣了,沒有了耐心,我不知道,但我清楚,直到現在還清楚記得,那天之後,媽媽再回來,再離開,我就沒有再哭鬧了……後來,聽外婆說,我當時躺在雪地里一個多小時,一直哭,哭睡著了,才把我抱回家……」

我聽著,他斷斷續續地的故事……他確實不善言辭……聲音很小,但他並沒有哭,也沒有抱怨,就這樣結束了,之後,之後,他沒有再跟我說任何關於他和他媽媽的事情。

我只好與他說說關於紫砂壺的歷史和造型的一些話題,品了品不同茶葉的香氣和茶湯味兒,他好像更喜歡觀賞茶湯的顏色……他其實總是在我的引導之外遊離,卻也沒有走很遠……

一下午,他的情緒看起來很不錯,比起來的時候放鬆,而且笑容也多了很多,我的情緒有些凝重,我總覺得有什麼東西堵在心裡,所以,那個下午之後,我去找他媽媽核實那個故事,我感覺到那個故事是孩子內心的一個極大創傷,很可能是造就他今天這個模樣的根源。

這位媽媽在我的提示下,似乎也回憶起了這段往事,顯然媽媽是不願意記憶這段經歷,潛意識做了選擇性失憶,當被一再提及後,她淚流滿面,很長時間【泣不成聲】,不能自己……

這位媽媽說:「我當時真的很努力,我不能不工作賺錢養活他,我當時已經離婚,我幾乎每個周五一下班,就往火車站趕,趕上最早的那班火車去看他。我當時在單位還沒有自己獨立宿舍,只能把孩子放在他外婆家,當時好辛苦,好辛苦,可是這孩子一點都不懂,很倔強,那個雪天之後,我決心還是要用盡一切辦法,早些接他進城來,不讓他再離開我……4歲那年,我接他進城了。」

媽媽繼續說:「他當時看得出來,很開心,我們當時只有一個單間房子,但他也表現出跟我很生疏,不過,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畢竟我和孩子相處在當時才算是真正開始……但我完全沒有想到,這孩子的倔強性格是那麼的壞,一次,我們去超市買東西,他非要在進門口的地方買個【電話玩具】,我說等買好了其他東西再過來,就是不願意,那執拗,倔強……在超市裡面大哭大鬧,我急了,怎麼這個孩子這麼任性,以後還得了,我當時打了他,而且很重,我記得,我是被一個朋友勸開的,他還為孩子買了那個【電話玩具】……」

「是的,那之後,我和兒子之間的關係,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無論我怎麼為他付出,他都【無動於衷】,我們就這樣一路冷漠,一路相依,一路爭執,一路哭泣……」

可以影響我們一生的,童年時的創傷,就是在【父母的愛】與【錯誤表達】中產生的,父母竭盡全力地去愛著孩子,為孩子,而孩子卻沒有感受到,相反讓孩子感受到的是爸媽【不愛我】和【不要我】。對於一個人來說,如果他內心裡失去了【父母的愛】,就永遠都會生活在【孤獨無助】的感受之中!

我常常能聽到的很多父母說他們是如何為孩子付出的,付出的是多麼的無私,盡心,和有遠見……;而同時我又能感受到他們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的孤獨和無助……。這樣的狀態,比較容易產生在父母與孩子不常相處的狀態里,不常相處就容易相互【誤讀】,像案例中的媽媽和她的兒子一樣。當然,如果能解決【相互理解】的問題,更重要是【父母理解孩子】的問題,那麼一切都會很快好起來,孩子不會孤獨,也不會沒有安全感的。

因此,經常出差外地,或者與孩子兩地生活的父母,請多多關照自己的孩子,請多多注意與孩子建立【可信賴的親密親子關係】

第一,請讓我們的孩子能經常聽到父母的聲音,經常聽到父母說:【寶貝,我昨天夢見你了!……】【寶貝,我愛你!媽媽好想抱抱你……親親你哦!】【寶貝,媽媽好想你,媽媽給寶貝買了一個漂亮的娃娃哦!】……我們的孩子接受【愛】的第一條途徑就是【聽覺途徑】,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在電話,視頻,面對面聊天里,多說【愛語】,少說,甚至不說【教育】的【大人話】,最讓孩子感受不到愛的話是:【寶貝,你聽爺爺奶奶的話了嗎?】【寶貝,你好好吃飯了嗎?吃了蔬菜嗎?】【寶貝,你睡覺乖嗎?】……如同拷問,如果【績效考核】

第二,請儘可能地抽時間回家陪孩子玩,而陪孩子的目的,不是提高孩子的智力訓練和素質能力,而是要把【與孩子肌膚之親】放在第一位!孩子感受【愛】的第二途徑是【觸覺途徑】,所以,我們在陪伴孩子的時候,要多親親孩子,多牽著孩子的手,多用臉與孩子的頭部接觸,如果可能可以多抱抱孩子,讓孩子騎在自己的肚子上唱歌,搖擺……,孩子【愛的滿足感】很大部分是通過【肌膚饑渴】得到消除的途徑中獲得的。

第三,請儘可能為孩子做一些事情,滿足孩子的【童真期待】。只有把滿足孩子的【童真期待】放在滿足孩子的【教育需求】之前,孩子才能感受到【愛的真實】。一個是讓孩子產生驕傲感、滿足感的;一個是讓孩子感受到被要求,被期待的。孩子感受【愛】的第三個途徑是【行為途徑】,所以,我們在表達【愛】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伴隨著【為孩子做點什麼】的行為,這樣就能讓孩子對【父母的愛】建立起【可信賴感】!

千山萬水,隔不了濃濃親子之愛

點點滴滴,化的開絲絲相思之苦

愛孩子,就請讓孩子感受到吧!

給孩子陪伴和支持,比給孩子期待和建議更能表達愛!

給孩子他需要的,比給孩子你希望他擁有的更能表達愛!

給孩子理解和信任,比給孩子富裕和安逸更能表達愛!


推薦閱讀:

上學要遲到了,孩子竟然還拖拖拉拉……孩子的拖延症怎麼解決?
把爸爸的皮鞋藏起來,快!(致常年出差的爸爸們)
孩子在幼兒園學會了說髒話
請勿用你的「經驗」來表達對孩子的「不信任」!
別讓「時尚」傷到我們的孩子的身體!

TAG:家庭教育 | 親子關係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