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女兒總是跟她爸爸吵架?

【聊爸-詹晶明】

【……】詹顧問,您好!我女兒7歲半。現在較為有自己的思想,特別在他爸爸面前就突顯叛逆,無理取鬧!他爸爸平時不管她,不帶她,脾氣還較為急躁,只要我不在場,他們會鬥起來。女兒不講理,爸爸脾氣暴躁聲音大,跟爸爸溝通過,改不了。都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你好!感謝你的留言參與!女兒都7歲半了,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呀!對嗎?孩子在一天天長大,對世界的認知也在不斷地增強,他們會用自己的眼睛、身體去感知世界發生的一切,尤其是父母和身邊人的處事態度,當然,與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最能敏感準確獲得的,完全不需要任何教育,就可以得到。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天賦,甚至可以說是一切動物生命成長過程中的靈性哦!

你女兒與爸爸的關係,雖然總是處於【衝突】之中,其實也並沒有你想像地那麼糟糕,至少說明你女兒非常清楚地知道:

爸爸愛我!爸爸只是脾氣不好,爸爸其實是允許我衝撞他的,哈哈,爸爸很可愛,不過也很討厭!他的脾氣暴躁,但不會很傷害我,爸爸最讓我傷心的是他根本不願意陪我,不願意理解我,還常常要約束我,不能打攪他!!!

甚至她在心裡想:難道男人就是這樣的嗎?

【……】你所期望的【女兒和他爸爸能和平相處】,不是他爸爸把脾氣改溫和了就可以的做到的。你女兒常自然或不自然地去【衝撞】她的爸爸,是因為,她的內心、潛意識裡,希望得到爸爸的擁抱,陪伴,嬌寵……更重要是理解,雖然她目前有些失望,但依然會不放棄的。

最大的可能性是你先生,女兒他爸爸,如果意識到【今天自己的樣子,將是女兒未來對男人的認知,而深深地影響著女兒未來的幸福】的話,女兒的爸爸一定會很快【關注女兒】,願意經常表達【愛女兒】的

你的先生,女兒的爸爸其實是真心【愛女兒】的,不過你們這兩個女人太不懂【男人】人:

男人在感情上是很內在的,也是很像孩子的。他們不善於表達,但卻非常敏感周圍環境的刺激。男人最不能接受的是被重複【委屈】【抱怨】和【無理取鬧】,因為男人是【理性的邏輯動物】,而非【感性的情緒動物】。

在男人的眼中,希望一切是有條理的,可以預測和控制的,儘管他自己未必能做到,但要求還是很嚴格的,哈哈哈。所以,一切變來變去,啰啰嗦嗦的事情和言語,對於男人來說都會表現出:【煩】。這份【煩】雖然表現出來的是【嫌棄】,而實質上是【不知所措】。

男人更追求言行的直接價值和成效,由此我們應該可以理解了:男人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真的不知道怎麼才好,因為這個過程太啰嗦,太沒有直接的成效和顯著的價值了,絕對不像踢球的輸贏來得直接,絕對不像遊戲的謀略來的爽快!

好了,這就是年輕的爸爸不會做【爸爸】的根本原因了。不過,這一點都不影響他們愛自己的孩子!而影響愛孩子的是【他們愛孩子的行為常常令太太煩惱】,對嗎?在被太太煩惱的批評中,他們開始從面對孩子【不知所措】的狀態,到畏懼與孩子相處,再發展到逃避與孩子相處,最後疏離孩子又惦念著孩子,在被孩子【誤讀】的生命里苦難度過中年,甚至晚年……哈哈哈,我說得太悲觀了!不要相信我!不要相信我!

說回來,說回來!我要非常認真地告誡所有年輕的爸爸媽媽:

好好地注意夫妻關係的和諧,好好注意男人和女人的優秀品性

因為無論願意,還是不願意,我們的孩子都是從爸爸媽媽那裡學習到【男人與女人的特徵】,學習到【男人與女人該如何相處】,學習到【家是怎麼回事?】……這一切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沒有對錯,只是生命體驗的記憶。到他們長大後,任何人的教育都難以改變小時候這份從爸爸媽媽那裡學習到的【記憶印象】!

不論是年輕的爸爸,還是美麗的媽媽,都請早點,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為孩子未來的感情,婚姻,家庭幸福做示範吧!

爸爸們:請給女兒一個溫暖擔當的男人形象,

請給兒子一個勇敢智慧的英雄形象;

媽媽們:請給女兒一個美麗賢淑的慈母形象;

請給兒子一個豁達溫婉的女人形象。

最後再分享一段關於年輕媽媽念叨年輕爸爸的故事截圖:

註解:【還有記得教孩子,有一個要求,需要伴隨三個主動滿足,或者讓她開心的事。】這句話的意思是:每次我們給孩子一個批評,或者一個建議,或者一個要求,隨後,要記得當孩子情緒稍微平復之後,陸續給孩子三個需求的主動滿足,不要讓孩子提出,就主動去滿足她,或者,陪孩子玩,陸續讓孩子產生三個以上讓她特別高興情緒的事情。這是表達愛的重要方式。不能只給孩子提管理要求,而沒有足夠多的愛撫表達!

好了,今天關於媽媽眼中的【爸爸】的故事,就說到這裡!媽媽不要太煩惱,煩惱只會讓你更【無助】,爸爸不要太【孩子氣】,【孩子氣】只會讓你更容易被【誤讀】。

最後我用尼采先生一句話做結尾語吧:

沒有比男人更像孩子的

沒有比女人更愛孩子的


推薦閱讀:

孩子怎麼常常會說「活著真沒意思」呢?
如何引導孩子放棄玩賴習慣?
寒假作業一拖再拖沒寫完,明天開學了怎麼去報到?
家裡的錢少了,只有孩子就一定是孩子偷的嗎?
親子關係的破裂,就源於這點

TAG:家庭教育 | 親子關係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