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速讀《巨嬰國》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武志紅所在的學派在心理學當中叫做「精神分析」,這有點類似於中醫在現代醫學的地位,當然其中也是分了許多等級的,既有學院派,也有江湖術士學說,但總體而言在心理治療上還是佔主流的手段。這個學派的典型特徵就是把人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追溯到嬰兒時期,典型理論就是弗洛伊德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所分的幾個階段,其中比較引人注意的是前三個階段,「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這也是武志紅把國人比喻成巨嬰的一個理論基礎,他認為中國人甚至只停留在1歲前嬰兒的「口欲期」,愛吃能吃會吃的中國人這個特徵舉世無雙。回歸前面提到的問題,為什麼精神分析會讓人感覺不那麼嚴肅科學,羅胖指出,因為它不可證偽,它不是大量變數實驗測算出來的結果,甚至可能充斥著許多主觀直覺的東西在,這些東西你沒辦法證明它錯,畢竟人的精神世界是那樣的複雜多樣,它可能無法做到科學嚴謹,卻能提出一些很具有提神醒腦,恍然大悟的論據,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洞察」,無緣由,大概是許許多多人生活觀察的共識點,所以獲得了認同。
書里展開講了許多中國家庭病態的相處模式,以及嬰兒期父母的關懷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成長多麼關鍵。他說大部分中國人其實從未擺脫嬰兒的狀態,而且還是6個月大之前的嬰兒,突出特點在於這種叫「全能自戀」的心理,即希望全世界都圍著自己轉,古代甚至於現代很多人心底根基的對「皇權」的崇拜和嚮往就是這樣心理的延伸,很多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往往內在的邏輯是在爭吵,「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甚至很多人自殺的動機也是由於這種「自我」意識受到挑戰後,寄希望於通過死來逼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意志或後悔不接受自己的意志。這是一種多麼可怕的行為邏輯啊,想到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殘留著這樣的邏輯就覺得毛骨悚然,畢竟這個時代倡導的主流不應該是獨立的個體,自由的靈魂嗎?
這種「全能自戀」的精神世界催化出的人際關係是一種「共生」的人際關係,即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意識」是模糊的,特別是直系血親之間, 中國的「孝順」本身最推崇是它提倡的「順」的方面, 母親對孩子的控制,母親把孩子當做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所以對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有自然的控制欲,並且可能存在無時不刻的「糾偏」意識,所以人們對母親的一個刻板印象就是嘮叨的,事無巨細的嘮叨。包括長輩「催婚」,催的是讓晚輩也同樣趕緊進入這樣的「共生」體里,覺得這樣的人生才是完全的,由於沒有邊界意識,對其他人的指手畫腳也就成了想當然的事情。
在社會生活中,這種巨嬰的表現也是無處不在,比如頤指氣使的中國式領導,在下屬的伺候下全然變成無知無能的人,沒有別人的幫助甚至不知道怎麼買火車票。而很多的理想並非去改變這樣滑稽的現狀,而是想著有朝一日也能功成名就,受同等待遇,獲得如嬰兒一般被人關照的權利。
巨嬰三個特徵里最大的是這個「全能自戀」,由於自戀,所以會偏執,帶來了分裂的思維,其中表現在把一切矛盾衝突不順歸結於有人和自己「作對」,即使真正問題的原因在客觀因素上,巨嬰也往往無法心平氣和的接受,而會覺得是命運待我不公吧,看吧,還是要撒氣在別的什麼東西上。
要舉例子那就比比皆是了,雖然例子能直白地解釋觀點,可總覺得有些問題的形成並不是單純下個定義就能解釋完全的,可能從這個角度分析有道理,但從相反方向也能得出另外的答案。不過別人的觀點有時能給你的思考帶來很多啟發,讓你知道有些事之所以荒謬,是因為它大概是秉承這樣的邏輯,所以你要記得避免掉入同樣的陷阱。突然想到李笑來對於「價值觀」的定義,就是認為什麼是好的,什麼是更好的。看完《巨嬰國》書以及羅輯思維的視頻後,我發現想要形成相對正確地判斷好壞,或者是好和更好時,還需要摒棄人體內像「巨嬰」這種原罪的影響。
武志紅說要做一個真實的人,才不會陷入自我懷疑或者懷疑他人的怪圈,我想,大概殘缺的靈魂是需要擁抱取暖的,畢竟完滿的人設是存在於想像之中的,認清現實是為了活得更好,而不是活得完美無缺。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現實也如此,雖然我一直解構孝道,並引發很多抨擊,但都是正常討論。不過,我也感覺到,我是帶著一些怨恨在解構孝順,這樣是不中正的,也會影響我更深入地理解孝順。
怨恨的原因很直接,我的爺爺奶奶(主要是奶奶)一直欺壓我父母,導致他們三十多歲時都不想活了,母親患了嚴重的抑鬱症,父親則一年內一口牙全掉了,因為恨,但恨的是自己父母,不能向外表達,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向內攻擊自己。
雖是家事,但事情非常不公平,是非曲直一目了然,可孝道壓倒一切,所以我父母就是絕對錯,爺奶就是絕對正確,以至於,已被欺壓到極致了,而村領導竟然還通過大喇叭向全村人廣播說,我父母是不孝的壞典型。
這直接導致了我有反孝道的內在情結,所以解構孝順時,不可避免有了強烈憤怒在其中,我再怎麼自我認識,這份怒氣都不可避免。
不過,隨著自我認識的深入,和在諮詢與生活中聽到的一些故事,我的這個情結開始不斷鬆動,我對孝順的那種剋制不住的憤怒,因為對自己和國人的集體潛意識理解得越來越深,逐漸趨向瓦解。
一個標誌性的觸動,來自我的一位女性來訪者。她人很美,曾是有幾千員工且以女員工為主的廠子里的「廠花」,自己做老闆,有很好的收入,人也善良溫婉賢惠,找我做諮詢時已40歲,竟沒談過一次真正的戀愛。她收入的大頭,給了哥哥弟弟與父母買房子,自己租了一個小公寓,活得非常節儉。對家人如此,對朋友和員工也極好。
然而,諮詢期間的一次生日,她開始懷疑自己的「好」是不是真的。這次生日,她收到了很多禮物,但她突然發現,已有兩年,她沒給任何一個人送過一份生日禮物了。不僅如此,她還發現,自己的心變得越來越淡漠,別人的痛苦她很難真正關心,別人的喜樂她也很難被感染。甚至,她不僅僅是現在才這樣,她懷疑自己其實一直如此,只是現在更加嚴重了。於是,她開始懷疑自己的好。
聽到她的自我分析,我深受觸動,我覺得我和她是一類人,也容易有求必應,各種付出,卻很難求人,各種所謂的好。同樣,我的確也是,很難帶著熱情去關心別人。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再將這個發現延伸,我發現身邊這樣的人比比皆是。我的父母、哥哥都是這樣的人,為人極好。特別是我哥哥,簡直到了極致,父母、嫂子和我,都認為他一輩子沒說過別人(除了我嫂子)一句壞話。可是,他的生命力很弱,不愛和人交往。他一直在建築隊里打工,但不能做頭兒,因為做頭兒時,年底分工資,他總是先把別人的發完,最後發現自己的錢卻少了。
這些人的故事匯總在一起,讓我有了一個「中國式好人」的概念:他們看起來對人很好,但情感是淡漠的,缺乏熱情,並且總伴隨著孤獨,就像是活在一個孤島上。
然後,我試著不斷深入認識,這份所謂的好是怎麼回事,這份冷漠是怎麼回事。
再之後,我發展出很多「中國式」的概念,譬如,中國式的婆媳關係。惡劣的婆媳大戰,在中國算普遍存在,可也只有我們這樣,歐美不如此,東亞國家也只有韓國和我們有點像,日本也不如此。
譬如,媽寶男,在中國也是普遍的存在,這也是中國式的。
譬如,中國人的愛情模式就是在找媽,男人如此,女人也如此。
隨著「中國式」的概念與認識越來越多,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轉變,也呼之欲出。
終於,到了2012年的年底,看電影《1942》時,一個清晰的概念跳了出來——巨嬰。
電影中一個鏡頭:軍需官去妓院,老鴇給他安排「東家」的女兒,他將要上17歲的姑娘,卻大剌剌躺在床上,要女孩像個老媽子一樣先伺候他。這一幕讓我覺得很噁心,也因他肥頭大耳,我聯想到,他就是一個巨嬰而已,要一邊吃奶,一邊做性事。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同是找妓女,我想到湯姆·克魯斯在電影《大開眼戒》中,他面對小姐,是將對方視為一個人來尊重的。他們之間,像是兩個成年男女間發生的事,而軍需官和「東家」的女兒,其實像是一個嬰兒要找媽媽伺候,但問題是,他們的年齡差又是相反的,所以這種反差引起了我很大反感。
這個概念一形成,我隨即有了一個強烈感慨:天啊,巨嬰,好像是我們大多數國人的共同寫照,我們多數人,看似是成年人,但心理發展水平,其實還是嬰兒水平。
這個概念一形成,再去理解各種經典的中國社會現象,就容易了很多。
譬如,屢屢爆出的老人「訛詐」扶助者的事情,輿論一般認為,他們出於經濟原因而去有意訛詐。最初,我也這麼認為。
然而,多起案例並非如此,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案例是,一位摔暈的老人在醫院一醒過來,第一時間就抓住送他去醫院的扶助者的手說,小夥子,你為什麼要撞我?還好,這位扶助者是警察,還有視頻做證,所以順利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類似案例挺多,由這些案例可看出,老人並非是有意識地在訛詐。那麼,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如果將老人視為巨嬰,那就很好理解了。
嬰兒是沒法面對失控的,失控會引起他們巨大的無助感,他們需要將失控這件事從自己身上切割出去。他們會認為,既然失控意味著「我」控制不了,那必然意味著,是有一個「我」之外的力量在控制這件事,並且,因為這件事是傷害性的,所以必然是敵對力量在控制著這件事。
成年嬰兒,即巨嬰,和嬰兒的心理邏輯是一樣的。作為巨嬰,這樣的老人摔倒受傷,是一個巨大失控,他們會認為,這不是「我」導致的,而是「我」之外的一個敵對力量導致的,並且它有主觀惡意動機。
所以,他們必然會找人去怪罪,這樣就保護了「我還是能掌控自己身體」的這種感覺,且他們會認為對方是主觀惡意的,於是對方必須負責和道歉,否則他們就一直死磕下去。一些案例中,即便有了視頻,並且,目擊者強有力地證明了對方是扶助者,他們還是要死磕。
由此可以看出,巨嬰這一概念,可以強有力地解釋很多中國經典的社會文化現象。
回頭看,1995年我立下的那個目標——一定要搞明白人是怎麼回事,它更準確的表達應該是,我「一定要搞明白,中國人是怎麼回事」。這像是給自己出了一道考試題,當巨嬰概念乃至系統認識逐漸形成後,就相當於,我給自己布置的這道考試題,終於有了答案。
相對應的是,我經常做考試夢,並且總是回到了高中或研究生時期,因為高中我成績多數時間比較一般,是經過長時間努力加上頓悟,高考前才突然開始考第一,最後考上了北京大學。至於研究生,我則因為抑鬱症而多讀了一年,所以留下了陰影,但生活中面臨新的考驗時,我就容易做考試夢,重溫當年的噩夢感覺。
2013年年初,我又做了一個考試夢,但夢中我就感覺到,這像是最後一個考試夢了。果真,從那以後,我再沒受過考試夢的折磨。
2012年年底,「巨嬰」的概念形成,2013年年初,則圍繞「巨嬰」形成了一個比較系統的理解。結果是,我1995年給自己出的考試題,到現在終於找到了答案。對我而言,一個最重要的考試過關了,所以這個夢就不用做了。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也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想寫這本關於巨嬰的書了,並且給磨鐵圖書的編輯不斷許諾,2014年可以寫好,2015年可以寫好……結果,到了2016年,這本書才終於寫成。
看似拖延,但這份拖延也有一個巨大好處。先是看到,多數國人是各種各樣的巨嬰,同時看到我自己也是一個巨嬰,巨嬰的各種經典心理,我身上也都有,而對自己內心巨嬰的認識,需要時間。
正是從2012年開始,我終於開始碰觸到自己內心最深處的一個東西——我心裡住著一個恐怖的自我。我開始深切體悟到,我的好人形象,其實是在掩蓋我內心深處住著的這個魔鬼。
由此,我才終於碰觸到我的真自我。這時,我已經38歲了,過去的這半生中,一直活在「好人」的假自我里。
從2012年至今,我不斷地在認識自己內心深處的這個魔鬼,每個巨嬰內心深處都住著這樣一個魔鬼。
隨著認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全面,我也越來越愛這個魔鬼。最終我明白,原來它就是生命力自身。
嬰兒的生命力,是無好無壞的,如果它能夠被看見,這份生命力就得到了祝福,它就會轉化為好的生命力,如熱情、愛意、創造力等。
如果它不能被看見,就意味著,這份生命力被詛咒了,它就會轉化為壞的生命力,如恨意、破壞性等。我們內心深處住著的所謂魔鬼,其實都是這樣一個東西。
我們社會的各種經典現象,因是巨嬰水平的,常常看上去很低級很可笑,也很有破壞力。
我們社會的各種制度建設,也包括以儒家為主的思想文化,在我看來,其實都是在試著去壓制這個魔鬼。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懼怕巨嬰們心中都住著的這個魔鬼。但是,本能上我們喜歡走的路,是註定走不通的。
如果只是去壓制這個魔鬼,就像是如來佛祖先將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而後又給他戴上了金箍。這隻能暫時克制其破壞性,但同時也損害了活力和創造力。
在我看來,真正的解決辦法是,將我們心中的孫悟空、哪吒等釋放出來,看見他們其實就是寶貴的生命力,去愛這一部分。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用精神分析的話來講,原始的生命力都是帶著攻擊性的,一個人必須將他帶著攻擊性的生命力展現在關係中,以此和另外一個同樣如此真實的人建立關係,然後才能得到親密,並被救贖。
譬如對嬰兒來講,只約束他是不行的,相反,要允許他的活力流動,以此和媽媽建立起親密來,然後嬰兒的整個生命力就得到祝福了。
對於巨嬰來講,這也是一樣的。
當思考到了這個時候,我再解構孝順乃至各種中國式現象,那種憤怒和戾氣就真的可以逐漸消失了,我將歸於中正,真的就像是一個中正的諮詢師,只是試著去理解和接納這一切動力。
同樣,對我自己而言,這句話也特別適用——本能上我們喜歡走的路,是註定走不通的。
作為一個中國式好男人,我本能上喜歡走的路,都是宅男風格的,如做諮詢和寫書。但是,這條路走下去,並不能真正達到我的這個目標——搞明白中國人,特別是我自己,是怎麼回事。
作為一個巨嬰,我必須打破宅男的封閉,走到更廣闊的世界中,將自己的心展開在這個世界上,將宅男的對立面活出來,這樣才能真正認識到我是誰。
所以,這本巨嬰的書,其實只是一個開始,我還會做更深入更全面更活生生的觀察和思考。
作為一個思考者,我不可避免地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難免會偏頗,所以歡迎各種指正,也希望能和富有真知灼見的人有更多交流和碰撞。
希臘德爾菲神廟有一句箴言:人啊,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則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一提的。
願我們都能認識自己,並活出自己。
薦書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迄今最重要作品 ‖ 作者思索21年、書寫5年,系統透視中國國民性
「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這樣的成年人是巨嬰,這樣的國家,是巨嬰國。 」
_________
1995年,作者在北大讀心理學大二時立下心愿: 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麼回事!
自此,踏上了探索之路。
21年過去了,學生時代發出的 大哉問逐漸有了清晰的答案。
作者發現,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這樣的成年人,是巨嬰,而這樣的國家,是巨嬰國。以「巨嬰」和「巨嬰國」的概念再來解讀當下的人心、國民性及社會,問題變得清晰可見。
在本書中,作者透徹地呈現和分析了巨嬰的全能自戀心理,而此心理即集體主義和愚孝的深層心理機制,這樣的心理機制下,催生了中國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無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鬱等一系列當下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作者說,我們發展了很複雜的行為,對權力、名聲、成就與物質等的需求可以漲到很高的地步,但它們常常是一種防禦,是兩種在嬰兒時期沒被滿足的最原始的簡單願望轉化出來的。一個願望是:抱抱我;一個願望是:看著我。
本書以顯微鏡式的微細與精確呈現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而作者優美的文筆、對痛苦的敏感及深深的關懷,又令本書散發出溫暖的人性之光。作者用最大聲來鼓勵每個人看到自己內在的負面能量,活在流動之中,擁抱內心的嬰兒,從而活出豐盛的自己。
約稿
如果恰好你也喜歡讀書,如果恰好你也喜歡分享,如果恰好你看到了,那麼我恰好在這等你,給你留了份驚喜。(hxlhassam@qq.com)
關注更多讀書內容,請關注微信訂閱號「多閱讀書」 微信號:duoyuedushu
推薦閱讀:
※國慶節前調查,你最想讀的一本書
※最近的挖坑計劃
※幸福是熬出來的嗎?
※論力量訓練原理在閱讀中的應用
※20170509&20170510教學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