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互聯網代表未來,聯想如何打贏這場攻堅戰?

作者:龔進輝

繼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首次拋出「智能互聯網」這一全新理念後,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昨天在聯想創新科技大會西安峰會上進一步闡述聯想的發展路徑,即個人電腦業務、移動業務和數據中心業務、「設備+雲」三波戰略。

人類正從移動互聯網時代邁向智能互聯網時代,上至國家下至企業、個人,都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誰能抓住先機誰就贏得未來。不過,面對撲面而來的智能互聯網熱潮,行業內普遍瀰漫著興奮與迷惘的情緒,前方是觸手可及的新世界,智能主義將大行其道,但理解並抓住智能化帶來的機遇成為老大難。

對於以設備研發、銷售起家的聯想而言,智能互聯網時代調整定位迫在眉睫。更重要的是,聯想應充分梳理自身業務體系,強化優勢、補齊短板,以適應風雲變幻的市場,從而走上通往智能世界的康庄大道。那麼問題來了,聯想如何打贏智能互聯網這場攻堅戰?

智能互聯網是歷史性機遇

事實上,智能互聯網與業界常說的物聯網、萬物互聯(IoT)並無本質區別,只不過側重點不同。前者強調智能化,即更廣泛地連接萬物、更自主地捕捉信息、更智慧地分析信息、更精準地進行判斷、更主動地提供服務;後者則突出設備連接,種類豐富、數量繁多的設備之間互聯。

一個接近本質,一個強調狀態。顯然,智能互聯網比IoT更能反映移動互聯網之後新的發展階段。聯想十分看好智能互聯網的前景,認為其將為創業創新提供新機遇,為社會發展提供新動能,甚至為大國崛起設立新的起跑線。面對這一歷史性機遇,聯想致力於成為智能互聯網時代的推動者和賦能者。

乍聽一下,不少人對智能互聯網的美好前景將信將疑,其實,如果你認同IoT代表未來,那就應該毫不猶豫地相信智能互聯網新圖景。作為區別於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下一代互聯網,智能互聯網的最大差異是聯網形態,不僅連接對象不再局限於PC、手機、Pad等少數設備,而且連接方式也變得多元化,從設備與人、設備與網路延伸到設備與設備、設備與應用和服務、設備與用戶數據。

互聯網形態的新變化,深刻地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促進生活品質和經濟運行效率的提升。比如,汽車源源不斷地數據從終端上傳到雲端,藉助人工智慧技術,通過不斷讀取、分析數據變得越來越聰明,又從雲端汲取智慧,更準確理解人類需求,主動為你服務,而不再是被動聽從指令的冰冷機器。

對於傳統行業而言,尤其是製造業,智能互聯網將帶來新一輪的工業革命,傳統B2C、B2C生產模式向C2M轉變,即用戶到廠商,這意味著根據用戶需求定製化生產將逐漸成為主流,工廠從數字化、自動化進一步向智能化邁進,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生命周期將被智能網路串聯起來,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倒逼企業朝兩個方向調整:集成式的服務創新、開放式的技術創新。

設備+雲是未來聯想進攻方向

近年來聯想頻繁進行組織架構調整,一度成為互聯網圈茶餘飯後的談資。不可否認,聯想內部調整比BAT更為勤快,但從來不是為了調整而調整,而是為了適應新形勢和新戰略所作的特殊安排。一方面,前有BAT後有創業者,聯想市場競爭壓力不小;另一方面,智能互聯網代表未來,聯想需釐清核心業務、增長引擎和新興業務並配備精兵強將。

今年3月聯想最新一次組織架構調整,正是為推動三波戰略落地而做出的恰到好處的改變。從財報來看,長期佔據全球第一的個人電腦業務是聯想營收的重要支柱,布局全球的移動業務逐漸走向成熟,成為聯想營收的增長引擎,數據中心業務表現也毫不遜色,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反觀設備+雲則處於起步階段,尚未貢獻規模化營收。

所以,無論是創造新的營收增長點還是在智能互聯網時代分一杯羹,聯想都必須打贏設備+雲這場攻堅戰,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楊元慶反覆提及設備+雲是未來聯想主要進攻方向,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其關鍵在於終端設備研發實力與雲服務、雲基礎設施等新能力充分融合。

其中,雲基礎設施指企業級伺服器業務,它是聯想主營業務之一,從原PC業務集團獨立出來,成立數據中心業務集團獲得更多自主權,重視程度不言而喻,對其做大做強寄予厚望。憑藉數據中心領域的技術,聯想可以實現設備與雲服務的深度整合。

聯想組建三級研發體系

智能互聯網時代,智能設備成為豐富多彩的新工具和新服務的入口,支撐萬物互聯的技術基礎是智能連接,即5個連接:設備與人、設備與設備、設備與網路、設備與用戶數據、設備與應用和服務,只有進行開放式的技術創新才能打破設備與應用之間的孤島,即制定公開的協議、規範、標準。

事實上,智能互聯網連接方式的多元化,決定了智能硬體創業者或應用開發者憑一己之力無法逐一擊破,可行的方法是成為協議制定者構建的智能生態體系的一份子,這要求協議制定者在智能連接技術上有所建樹,並擁有豐富的產業資源。相比BAT有前沿技術無產業資源、設備廠商有產業資源無前沿技術,二者兼備的聯想無疑是不可多得的選擇。

聯想探索設備與人連接、設備與網路連接由來已久,在設備與設備連接、設備與應用和服務連接、設備與用戶數據連接上鮮有突破,今年橫空出世的moto z、PHAB 2 Pro、創投集團分別代表其最新成果。其中,設備與用戶數據連接離不開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這恰恰是聯想老炮賀志強執掌的創投集團的主要投資方向,以投資手段為聯想布局互聯網和智能生態。

除了創投集團大顯身手,擁有1萬名研發工程師的聯想研究院也早已布局人工智慧,不僅重視純科研性質的研究,而且貼近實際產品化的應用,比如人工智慧應用於未來智能家庭產品。為進一步增強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實力和話語權,聯想還引進人工智慧專家芮勇博士擔任CTO,與賀志強構成聯想搶佔人工智慧風口的雙保險。

整體而言,聯想已建立業務單元、研究院和創投集團的三級研發體系。最接近市場的產品和技術由各業務單元內部自行研發,相對遠期的產品和技術由聯想研究院負責,前景更不明朗、可能面向未來的產品和技術則由創投集團布局和投資。從時間線來看,一線業務部門研究即將上市和一兩年內的產品,聯想研究院關注三到五年內推向市場的項目,創投則發力十年以後才能產業化的前沿研究。

目前,聯想每年在研發和創新方面的投入超過100億元,占營收比重高於競爭對手,高水準的投入使聯想專利儲備和技術實力立於不敗之地,有利於更穩健地推進「設備+雲」戰略。


推薦閱讀:

TAG:物聯網 | 聯想Lenovo | 人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