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特別難教?只因他們得到太多的滿足

  【聊爸-詹晶明】

  我們的人生,總是在追求著更為美好的生活,那些未被滿足的渴望,常常是我們極大的行為動力,也是促進我們主動約束自己,觀察環境,尋求合作平衡的動因。

  我們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如果我們的內心非常滿足,非常滿意了,往往行為的動力就會減弱,個性自我放縱就會加強——就如很多人說的:當我解決了自己的生存溫飽問題之後,我會更願意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開始安靜地享受自己的生命。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都說,也非常讚賞「自足常樂」的格言,但我們是否注意到了「自足常樂」也可能帶給我們懶惰,甚至它在激活我們生命習性里的張揚個性,而導致合作性急劇下降呢?

  我見到過這樣的一組情景——

1

  一個孩子坐在地上,正在玩耍著自己的玩具,奶奶削好了火龍果,切成一塊塊,用小叉叉好,送到了孩子的嘴裡,孩子沒有抬頭,只是偶爾側臉用嘴去接吃……看得出來,這祖孫是很默契的,孩子很滿足,奶奶很平靜。幾口之後,孩子搖搖頭說:我不要吃了!

  再接下來,奶奶怎麼勸都是無用的,孩子還和之前一樣連頭也不會抬起來,幾乎沒有正眼對視奶奶,就更不用說會向奶奶道謝,或者好好跟奶奶說話了——不是當沒有聽見奶奶的聲音,就是一臉厭煩越來越大聲說:我不吃了!

  這孩子或者在繼續玩他的玩具,或者轉身去到沙發上,拿遙控器開始換台找看自己喜歡的電視了。

2

  一孩子在商場的兒童區,波波池玩耍,媽媽也換下了鞋,陪著他在裡面玩。媽媽總是在給孩子各種玩耍的技術指導,引導,開導……,甚至直接陪著孩子進了波波池。

  可孩子卻一直看著旁邊期待的同齡小朋友,很想去跟他們玩,可是又很膽怯,這份心情,很快就被他媽媽發現了,於是媽媽就開始鼓勵孩子主動去找哥哥姐姐玩呀,或者媽媽自己主動與其他小朋友打招呼,請求他們能帶著自己的孩子玩。

  總之就是讀懂了孩子,正在努力地去想想辦法,找機會來滿足孩子此時的期待和渴望。

  然而,這孩子的表情卻在告訴我——他其實沒有注意到媽媽的愛和努力,而是一直在盯著那些同齡的小朋友,當媽媽再次鼓勵他,或者請求對方與自己孩子玩,卻沒有什麼進展的結果時,孩子竟會突然大聲哭起來;當媽媽去摟他,去安慰他的時候,他還會使勁地打媽媽,做推開媽媽的動作……

3

  「我家孩子真的很野,總想跑到外面去玩,不願意待在家中。我看到他出去玩,也並沒什麼好玩的,就是跟著別人後面跑來跑去,哪有家裡的這麼多玩具可以玩?問題是我家孩子追著玩的那些孩子,其實是更喜歡到我們家來玩玩具,我家孩子這是怎麼回事呢?」一位媽媽的疑惑。

  這三個孩子有個共同的地方——時刻都能得到家人極大的滿足。

  這三個孩子有個共同的特性——很自我,很個性,很習慣忽略最愛自己的人。

  我想這三個孩子的母親或家人,一定會說自己已經儘力在愛著這個孩子,並給予了孩子足夠多的照顧和滿足了。可是,這孩子為什麼還是不聽話?為什麼還是不滿足?為什麼還是不能好好地與他人相處而脾氣很大呢?

  聊爸認為原因就在我們「總能時刻滿足」孩子的期待,即我們總是能在孩子剛剛有所需求在情緒上的表現,甚至孩子自己都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存在時,我們就開始為孩子提供支持和滿足的行為了,那孩子就此而失去了訓練自己表達意願能力的機會。

  一個經常能被他人關照、滿足的人,是沒有什麼意願需要向他人表達的,他會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習慣性地等待他人來主動發現自己的需求,並得到「理所當然」的滿足的。

  因此,他們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和體會就會很少,對照顧自己的人的依賴也會越加的嚴重,而對照顧自己的人的感激之情卻難以產生,不滿和抱怨又容易表現出來,這種幾乎是完全悖論般的生活形態,造就了此類孩子的性格自私,脾氣暴躁。

  所以,我們親愛的爸爸媽媽,無論你有多麼地愛你的孩子,都不要讓自己處於時刻準備滿足孩子的狀態里,要有意識地保留一些孩子的期待或渴望處於未被滿足的狀態,那麼孩子就會更容易追隨我們,與我們合作,聽取我們的意見,並不斷地嘗試訓練自己各種情緒表達的能力。

比如 我們知道孩子很想多吃幾個甜橙,但我們只會給孩子吃一個,並告訴孩子要等到爸爸回家的時候,再與爸爸一起分享——訓導孩子懂得等待,感受媽媽對爸爸的愛,以致訓練孩子體會對爸爸的愛,及表達愛的方式——惦記。

比如 我們知道孩子很想穿那件漂亮的衣服,但我們只會告訴孩子,那件漂亮的衣服是要留在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才穿的——在大年初一祈福拜年的時候,在奶奶爺爺生日的生活,在寶貝自己生日的生活,當然在爸爸媽媽非常重要的日子裡,也是可以穿的,不過現在不行。

比如 我們知道孩子很想去找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我們也不能輕易地答應他,因為,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如何與他人相處的禮貌,並強調這個禮貌沒有學習好之前,是不能自己單獨出去玩的。還有,我們要經常與孩子一起玩他們小朋友之間習慣玩的遊戲,訓練孩子各種社交能力,以確保孩子出去玩時能快速地被同齡的小團體接納和讚許。

  一切在孩子的需求未被滿足的狀態下,孩子是願意為了實現自己的意願而接受我們的訓導和教育的,我們也能夠利用孩子這樣一個未被滿足的時間段,來訓練孩子對我們期待的體會,對我們情緒的感受,對我們關愛的學習。

關愛孩子

  是無條件的心理責任

滿足孩子

  則是有條件的教育技術

  加入《聊爸》家庭教育志願者團隊,可以獲得更多專業的指導和培訓,申請者請加管理員伯約先生微信:13928875330(微信號)


推薦閱讀:

家長應該這樣幫孩子檢查作業才對!
如何看待:「父母不經孩子同意,把孩子的東西送給別人。」這種事?
《神秘巨星》:若婚姻毀我人生,我寧可永遠單身
人們總拿三毛來比她,但她卻活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為啥家長都感覺「別人家的孩子優點多」?

TAG:親子 | 家庭教育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