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中隊委徽還給了老師,原因是他沒完成作業!
【聊爸-詹晶明】
「班主任老師發來簡訊給我,說孩子今天一到學校,就把他剛剛獲得的中隊委徽還給了老師,理由是昨天晚上,他沒有把作業寫完。」——一位媽媽留言
孩子為什麼會選擇放棄?到底這故事裡發生了什麼?這位媽媽說——
孩子前段時間學校組織競選中隊委,他毛遂自薦然後選上了。能感受到他當選時覺得很開心。之前一直沒怎麼當班委,感覺到他內心還是渴望做。記得當時我跟他講過,當上中隊委了,各方面都要嚴格要求自己。作業方面等一定要按時完成了。完不成的話會不會中隊委被撤掉啊。
昨晚他開始作業時間比較晚,也不夠集中精力,然後有一項類似寫字帖的作業,寫得很認真,花了一個半小時。他寫到晚上10點覺得累了就不想寫了。
自己計劃是早上5點鐘起來再繼續寫的。結果他早上鬧鐘響時沒起來。我想讓他自己安排時間,沒幫他提前喊起來,等孩子自己發現時已經7點了,作業很多,時間實在是不夠,因此就沒有做完。
結果他到學校就主動把中隊委徽還給老師了。
我想讀完了這個故事的原委,我們都很容易就知道了,導致孩子主動交出中隊委徽的關鍵原因是——媽媽賦予了孩子關於中隊委的壓力——中隊委在學習的各個方面都要所有改善,尤其作業一定按時寫完。
關於這個案例的分析其實並不複雜,我們都能很快地判斷問題的癥結在哪裡,但是我很想通過這個案例給大家分享,關於我們孩子們的行為方式選擇與家庭教育環境的關係。在這個更深層次的解剖分析中,讓我們看到我們孩子的行為表達根本不是偶然的現象,而幾乎都是必然的。
孩子的基本行為方式分為五種——
1 積極進取
2 放棄或逃避
3 害羞或躲藏
4 尋求幫助
5 屈從
這五種行為方式,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從1到5順序發展的選擇。我們非常清楚地知道,剛剛出生的嬰兒,他們的行為非常「積極進取」,要吃要喝,要拉要睡都是非常直接地積極表達,不會有什麼逃避,更不可能放棄,只要他們感受沒有達不到期待的目的,就會大聲的哭。
這就是「積極進取」行為方式。
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他們的積極進取並沒有迅速地退卻,而是會在更多能力範圍積極表現出來——比如努力尋求吃的東西,比如總想往上爬,比如會特別主動和快速地去抓東西等。
孩子們的「積極進取」,只要在遇到父母長輩們的「拒絕」,「懲罰」,「教訓」(即使是最溫柔的教訓)之後,他們行為才會開始學會收斂,放慢下來,之後,就懂得了在熟悉的人面前,主要是祖母,媽媽等他們能感知到不會輕易拒絕他的人面前,他們的「積極進取」不會有什麼改變。
但在其他陌生人面前,孩子就會開始出現「逃避」的現象,還有對自己喜歡的,好奇的物品採取「害羞式」的「放棄」。
當孩子感受到他的「積極進取」行為受到挫折,或可能被否定的時候,他們會採取「逃避或放棄」的行為來保護自己。
而這一規律,來自我們人類的本能選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存防禦防禦機制。
因此在我們的成年人中也同樣存在。比如面對自己暗戀的人,總是不敢直接當面表達愛意,甚至相遇對視之時,會臉紅,激動,害羞,不知所措等;在比如在嚴厲的領導面前,我們也會表現出比平時更緩慢的智商反應速度,而提高了對周圍環境刺激的敏感度,內心總有想儘快結束這次會面,儘快離開這樣的場景等,俗話稱之為「緊張情緒」。
案例中的男孩主動將中隊委徽交出去,就是這種防禦機制的反應:他感受到了他原本希望自己能好好地,神氣地做個中隊委的積極進取行為,受到了媽媽的否定性提醒和壓力,導致他選擇放棄來逃避這樣的困境。
後來這位媽媽還介紹這男孩,在過去的生活中也有類似極端的反應行為——
比如,他考試的時候忘記寫名字了,收卷同學說了一句,你沒寫名字哦。他就當場重新寫了50遍名字交給老師了。可是同學跟他說完時,他也沒想把卷子拿回來把名字補上,結果後面被老師扣了10分,他自己覺得比較難過。
再比如,他一般做錯事情,比如吃零食,吃得很多沒有節制,然後他會主動跟我講。每次這種情況,我都有點哭笑不得。表揚他主動承認錯誤,也批評他不能吃太多零食,可是都已經吃完了。
從這兩個補充的故事內容中,我真的很心疼這個孩子,我能讀到這個孩子內心的恐懼和自我否定——他的積極行為(主動抄寫50遍名字,或主動向媽媽承認錯誤)都不是在「逃避」他內心預感的被責難,而不是為了糾正自己的錯誤。
一個人發現了導致自己處於困境的錯誤,而積極採取改善措施,內心是愉快的,釋然的,是自我肯定,感受有收穫的。
一個人預感到自己錯誤會引發被責難的困境,而積極採取措施去降低可能被責難的困境程度,那他的內心一定是恐懼的、敏感的、焦慮的、逃避的。
顯然我們故事裡小男孩是屬於第二種情況。導致這種情況的真正原因在孩子的媽媽沒有協助孩子認識自己困境的原因是錯誤,而是讓孩子更多感受到了錯誤帶來的困境。所以,孩子對困境的緩解,總是會遠遠先於對錯誤的糾正。
回顧媽媽的一段行為描述
結果他早上鬧鐘響時沒起來。我想讓他自己安排時間,沒幫他提前喊起來,等孩子自己發現時已經7點了,作業很多,時間實在是不夠,因此就沒有做完。
假如媽媽能與孩子感受到「錯誤」的存在,並協助孩子一起先糾正錯誤——按時早起寫作業——來最大限度地降低孩子陷入困境的可能性;
假如媽媽能與孩子一起,協助孩子好好去創造性地擔任一名出色的中隊委工作——而不是利用中隊委的榮譽來加大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的困境和自卑——通過優秀的中隊委表現,來帶動孩子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習能力,重修良好學習習慣;
假如媽媽能在一次次的孩子犯錯的時候,不是去讓孩子更多體會錯誤的困境,而是更多地協助孩子糾正錯誤的,不強化,甚至故意弱化錯誤帶來的困境;
我想我們的這位男孩子,在他的生命行為選擇中,會更容易保持和強化「積極進取」的狀態,而很難出現目前這種遇事就「逃避」「放棄」,甚至出現「躲藏」的心理跡象——孩子在過度食用零食之後的羞愧情緒、主動承認錯誤行為,就是一種具有明顯的將錯誤責任「躲藏」起來的動機和行為。
是的!當我們的「逃避,或放棄」也受到了否定的,不被信任的壓力時,我們就會自動選擇下一行為方式——躲藏。
我想這位媽媽,可能已經開始能感受到,孩子會有意無意地出現一些「躲藏」的行為了。因為,媽媽已經開始發現,並表達了——
每次這種情況,我都有點哭笑不得。表揚他主動承認錯誤,也批評他不能吃太多零食,可是都已經吃完了。
這樣情況如果孩子繼續發生的話,這媽媽是會在某一天爆發的,會不再接受孩子這樣的「承認錯誤」行為,會更加嚴厲地揭穿孩子的行為背後的故意性,是嗎?
好了,我想我們的這位媽媽已經知道該如何改善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了。我們也一起祝福孩子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快樂,祝福我們的這位媽媽越來越智慧,越來越有力量。
關於孩子在哪些情況下,會出現典型的「躲藏」?如何理解孩子的「尋求幫助」心理?在哪些情況下,孩子會變得「屈從」而放棄自我個性的發展?這些問題我們作為父母將如何避免,或者如何應對?……
聊爸在之後的相關案例中,與大家繼續深入分享!今天關於「孩子為什麼會選擇放棄?」的話題,就到這裡。感謝你對聊爸的支持和關注。
如果你有關於孩子教育的問題,請在【聊爸】公眾號留言,也可以加入到我們的志願者群,那裡每天都有專業的,或熱情的親子教育者們一起與你分享,與你分擔家庭親子關係中的是是非非。
加入《聊爸》家庭教育志願者團隊,可以獲得更多專業的指導和培訓,申請者請加管理員伯約先生微信:13928875330(微信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