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著冷靜與「急得跳」之間僅隔一層……
【聊爸-詹晶明】
孩子的性格與媽媽的情緒有極大的關係,情緒是具有強烈的可以感染性。媽媽愛笑,很開朗,孩子的笑容也就會多很多;媽媽因為自己的奶水可能不足而內疚、擔心,孩子的情緒就會有不安和過度敏感。
所以,我常常鼓勵所有的媽媽,不要為自己的一些不足而感到內疚和不安。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局限性,每個人都有自己難以達到的理想標準,這些就是我們的生活現實,也就是因為我們在這樣有缺陷的現實中,還會積極努力,樂觀豁達地生活,生活才不斷地回饋我們精彩和驚喜。
沉著冷靜,就是一種可以讓我們不緊張,不焦慮,不躁動內心的品質,一種積極樂觀,從容淡定的品質,我想這是我們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的品質吧?
確實在現實的生活中,我都有經常聽到父母抱怨和擔憂自己的孩子情緒過於激烈,遇到點事情就會「急得跳」,從小就這樣——
怎麼這孩子一點不如意就大叫狂哭呢?
怎麼這麼嬌氣,媽媽不在,就急成這個樣子呢?
哇,還是快點給他吧,一會他急起來,誰都哄不好的!
關於如何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沉著冷靜的人,一直都是很多父母關心的。今天我想將自己的研究和看法與與大家分享。
我原來也以為這是個很難的課題,培養的路徑也可能是很複雜的,但完全出乎我想想的是:一個孩子在「沉著冷靜」與「急得跳」之間,僅僅只隔了一層——
媽媽與孩子的距離
如果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一直都是媽媽在身邊,不離形影,心心相印的話,孩子就會很驕氣,原因很簡單,就是媽媽總能知道孩子想要什麼,並在有意無意之間給予了孩子的滿足,孩子對媽媽支持性的依賴會非常強。
所以,為了培養孩子能沉著冷靜地應對周圍環境的變化,或者應對陌生(沒有媽媽在的)的環境,自然最重要的功課,就是讓孩子從小逐步地與媽媽保持一定的距離。
這個距離,從一開始是意識上的距離,讓孩子能有所獨立,也就是媽媽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除了欣喜和疼愛之外,要在自己的心理上做好一個讓孩子隨時獨立的準備,也就是即使孩子抱在自己的懷裡,也在隨時發現孩子能看得更遠,能注意到媽媽以外的其他人,有多其他事物的好奇,而隨時決定給孩子一個離開媽媽視線的機會。
雖然事實上,我們的媽媽並沒有離開孩子的視線,繼續給著孩子更多更滿足的安全感,但這個意識會讓我們隨時允許孩子獨立(注意:允許孩子獨立是給孩子一個獨立的機會,期待孩子獨立是希望孩子離開)。
比如,這份允許會讓媽媽很願意將孩子暫時性地交給他人抱走,或者讓孩子跟其他成年人玩。
比如隨著孩子能自己走路,媽媽還會有意識允許孩子獨自在一個房間里玩耍,而媽媽在另一個房間做事,只是不時地會與孩子隔空說話,或者更多是媽媽一個人在和寶寶說話(這是安全感輸出)。
再比如隨著孩子過了2歲,他的語言溝通能力及行為能力已經開始比較自由的時候,媽媽也開始更加有意識地拉開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這個年齡的孩子,其實是非常黏媽媽的。因為他們也是在獨立性與依賴性之間徘徊,難以抉擇。
所以,那份對媽媽離開的擔心會驟然加重而更黏媽媽——對的,是更黏媽媽而不是其他人。對其他人的獨立性分離,卻在不斷地加強——可以直接向過去對自己照顧的其他人,甚至父親,祖輩等表達自己的拒絕和反抗了。
此時,媽媽有意識的,甚至故意製造一些與孩子暫時地分開,是非重要的事情!必須給孩子一些暫時沒有媽媽在身邊的機會,經歷,這樣他就會不得不開始脫離媽媽的心理依賴,觀察周圍的環境,用生命來學習和探討與周圍環境的獨立相處方式。
為了能讓孩子更快捷,更安全地建立起獨立處事的自信心,我們需要為孩子在暫時離開媽媽的時間裡,提供更多友善的環境,支持和理解他的環境來快速而安全地讓孩子產生一個新的獨立意識——
原來媽媽不在的時候,我也是安全的,我的環境也是安全而友好的,甚至是更有趣的!
媽媽不在時,周圍環境的「更有趣」意識,是促進孩子不斷嘗試獨立,建立自信的內心動力!
比如說爸爸帶孩子,就說——媽媽今天不在,我們去海洋館看海豚吧?
比如說叔叔帶孩子,就說——今天叔叔帶寶貝,我們去買好多東西吃吧,哈哈,去最大的超市,去最漂亮的超市!
比如說阿姨帶孩子,就說——耶!我們兩個去找哥哥姐姐玩吧,看看他們在遊樂園玩什麼呢?
這個讓孩子與媽媽之間建立相對距離的過程,就是在建立孩子獨立性的過程,也是培養孩子沉著冷靜的過程,這非常重要!
當然,這不是簡單地說:只要讓孩子離開了媽媽,就可以獨立,而是說通過讓媽媽暫時性離開一會,來訓練和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促進孩子嘗試體會獨立的經驗——對於孩子來說,離開媽媽就是獨立。
這裡所說的「媽媽」,是一個有關孩子「安全性」人物的代名詞,誰是孩子生命成長過程的「安全性」代表(主要是媽媽,但也可能是奶奶,或者外婆,或者保姆阿姨等),讓孩子暫時離開他們,就是在訓練孩子的獨立性。
而唯有孩子的內心獨立性完整地建立起來了,他才能具有「沉著冷靜」處事的性格產生,才有可能不會出現「急得跳」的狀態——
「急得跳」的人,是習慣在面對困境和壓力的時候,期待他人幫助,或者抱怨他人幫助的不及時,或者責難他人支持不完整,所以,他「急得跳」。他急,不是為自己的行為急,而是為他人不理解自己,不支持自己急,是一個具有典型依賴性心理的反應。
好了,我想現在大家可能有所了解了,培養孩子的沉著冷靜,克服「急得跳」的性格,非常重要的路徑就是——
讓我們的孩子與媽媽逐步地拉開距離
讓孩子減少對 習慣性支持者 的依賴
從而減少對習慣性支持者的抱怨和責難
越獨立的人,越沉著冷靜;越沉著冷靜的人,越獨立!
推薦閱讀:
※對於《小余老師說》這個家庭教育脫口秀節目,你有什麼看法?
※再這麼教孩子,他真的會變成「窮人」
※優秀的董卿居然因為這事痛苦至今!原來因為她的爸爸
※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應該是怎樣的?
※四年級數學——萬以上的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