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能算小氣嗎?——如果你也不能決定自己的錢怎麼花
孩子【小氣】,不願意與人【分享】,基本都是因為他沒有【屬於自己】的玩具、食物或者其他東西。
有一位在銀行做管理工作的爸爸非常不同意,他說:「我家孩子玩具很多,可就是非常【小氣】。一次,我嘗試用極大的滿足來勸導他【分享】,給他買了20輛小回力車,我跟他說,『你可以自己留下15輛,把其他5輛送給幼兒園的小朋友,好嗎?』兒子幾乎是頭都沒有抬起來,就【斬釘截鐵】地即刻回復我:『不,這是我的一個車隊,不能少一輛!』……真的很崩潰。」
如此聽來,好像孩子的【小氣】與他們擁有的玩具多少沒有什麼關係,不過,我依然繼續追問那位父親:「孩子可以自由的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玩他的玩具嗎?當家裡來了小客人的時候,孩子可以自由的拒絕不把玩具分享給他人嗎?……」那位父親聽我這麼問,很驚愕:「這怎麼可以?!總要有管理吧,尤其客人帶孩子來了,想玩他的玩具不給,那多不禮貌,多尷尬的事情呀!
是的,我能理解我們大人所作出的一切決定,是處於社交禮儀、交往需求以及約定俗成的規則來進行的,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不能理解,他能理解的只有「我的玩具是我的,我可以決定我的玩具,怎麼又不可以了呢?不行!我要堅決維護我的玩具,那是我的!」
就如同,你口袋裡的錢,如果你每次用錢的時候,一定要向【某個特定的人】申請,一定要得到【那個人】的批准,甚至那個【特定的人】還擁有隨時要求你將你口袋裡錢分配給他人的權利,那麼你會認為那口袋裡的錢是你的嗎?再如果那【某個特定的人】還跟別人說,你口袋裡的錢是你的時,你的內心會有【認同】嗎?哈哈哈,此時,一切都明白了,對嗎?
孩子的【小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樣產生的,因為在實質上他們不擁有自己玩具的真正【物權】。
如何才能讓孩子正確擁有【物權】?允許孩子說「不」,允許孩子對父母或他人使用其玩具的建議表達【拒絕】。
當然我們非常清楚:孩子擁有【物權】不是教育的目的,只是教育其學會【分享】的基礎。
下面介紹一個很有成效的【實驗遊戲】給3-5歲孩子的爸爸媽媽們:
選擇一個公休日,帶著孩子到社區廣場玩,用透明的塑料儲物盒多帶一些玩具出去哦,大家都知道了,社區廣場的其他孩子們看到玩具的反應是什麼吧?哈哈,你會像明星一樣被包圍住的,他們被那麼多漂亮的玩具吸引了。
【說明】:這就是為自己家的寶貝營造一個友好的社交環境的開始
孩子們一定會向你提出借用玩具玩玩的請求,此時,你家寶貝一定會站在旁邊看你是否會答應他們,如果你答應了,他就會鬧,或者去搶,或者哭,或者表示要立即回家等等,總之,他會很難過,很傷心。哎,岔開話題了,我們的實驗是教育孩子學會【分享】。
所以,當別的孩子請求借用玩具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責任:是為寶貝保管玩具的,而不是寶貝玩具的所有者。因此,一定要大聲地明確地向其他孩子表達:「這不是叔叔的玩具哦,是妞妞的,你們問妞妞借吧,她同意了,我就拿給你們哦!」
我們絕不能做任何勸說自己寶貝借給他人玩玩具的事情,絕不!才是在向他人宣示【這些玩具的主人是誰】,這點實在太重要了!
當然,我們也已經做好了準備,寶貝會拒絕他人借玩的請求;我們也已經做好了準備,應對其他小朋友再次來借玩玩具的請求——悄悄地告訴他們「妞妞最喜歡別人誇她辮子漂亮了,她今天還穿了一雙很炫的卡通鞋耶,只要你們去表揚她的辮子和鞋,她就可能借玩具給你玩哦」。……
之後一切的發生,真的是太令人驚喜了,寶貝願意把玩具【分享】出去了,孩子們也非常友好地一起玩耍了。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穫:就是寶貝喜歡上了與小夥伴交流,因為她在其他小朋友的誇獎中獲得了【社交優勢】和【自信心】。
孩子的學習成長是生命體悟的過程,而不是聽教育者說理的過程。所以,對於孩子的教育,一定需要一些表演,需要製造一些環境讓孩子參與其間,感受其間的。
最後特別說明一下:教會自己家孩子為利益討好人,是媚俗教育;教會別人家孩子為目的討好人,是智慧教育。
推薦閱讀:
※孩子的腦洞有多大,你知道嗎?
※我家寶寶對吃不感興趣,常把食物當玩具,怎麼辦?
※不要輕易批評媽媽的脾氣不好哦!
※聊爸 | 孩子的「情緒表達」原來有這麼深的意義?
※爸爸媽媽們,你的脾氣來自「太愛」還是「太煩」?